八小时读城直播行动|9·28经典诵读在江苏七市八地举办,书香城韵中汲取奋进力量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8 22:27 1

摘要:9月28日,“书香城韵 阅向未来”9·28经典诵读活动在江苏南京、泰州、常州、盐城、连云港、无锡、南通等七市八地接力举行,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笑、江苏省全民阅读促进会会长韩松林、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总经理李贞强、南京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彭振刚在南京城墙博物馆共同

台上,声浪如潮,每一个音节都饱蘸炽热;台下,不止于聆听,是灵魂的共振,也是力量和信念的传递。

9月28日,“书香城韵 阅向未来”9·28经典诵读活动在江苏南京、泰州、常州、盐城、连云港、无锡、南通等七市八地接力举行,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笑、江苏省全民阅读促进会会长韩松林、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总经理李贞强、南京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彭振刚在南京城墙博物馆共同启动活动。

9·28经典诵读活动由江苏省全民阅读促进会、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省书香全民阅读基金会主办,现代快报、凤凰读书会等承办,自2017年启动以来已成功举办九届,持续以经典之声传递文化力量,成为江苏全民阅读的闪亮品牌。

本次活动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重点,邀请文化名家、优秀行业代表、青少年诵读者,阅读自己生活的城市,以接力诵读经典的方式,深化“读城”行动,在书香城韵中汲取奋进力量。

第一站:活动启航,从660岁明城墙出发阅读南京

9·28 经典诵读首场活动在南京城墙博物馆举办,8小时不间断读城直播同步开启。

“大家站在中华门瓮城上,既能看见紫金山的轮廓,也能追溯六朝至南唐的城市中轴线,更能触摸到1937年南京保卫战的烽火记忆。”活动一开场,南京城墙博物馆馆长马麟化身“读城”云导游,带领网友走读南京城墙,解读这座600多岁建筑背后的历史密码与文化传承。

活动现场,青年人以诵读的方式,致敬与传承伟大的抗战精神。观众听出了金戈铁马、听出了战火硝烟,也听出了一个民族百折不挠的抗争史和奋斗史。

王昌龄的《出塞曲》,岳飞的《满江红》,毛泽东的《祭黄帝陵文》,彭雪枫的《水调歌头》,活动现场,金陵科技学院年轻学子的激情诵读,以青春之声将民族血脉中的集体记忆再次唤醒,展现出新时代青年的昂扬风貌。

铭记历史,吾辈自强。正是无数的英雄前仆后继,创造了今日盛世中国的“满园春”。南京市朗诵协会理事张左携手南京市书人实验学校学生沈廷璋诵读了《英雄》,缅怀革命先烈,感悟信仰的力量。

朗诵家戈弋饱含深情地诵读了《人民万岁》,敬意随声线递进,每一次激越,都引得台下掌声雷动。主持人傅国诵读了《长江吟》,字句铿锵间,满含对祖国壮美山河的深情告白。

每一座城市都是一本书。南京这座城,如何能够读懂?著名作家、学者薛冰,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副所长、建筑科普中心副主任汪晓茜现场分别以《我与南京》《建筑何以南京》为题,带来精彩分享。

参加本场活动的还有南京市全民阅读促进会、金陵科技学院、东南大学、城墙博物馆等单位的工作人员。

第二站:琅琅诵读声,铭记源自泰州的蓝色忠诚

巍巍战舰,守护万里海疆;琅琅书声,赓续千年文脉。9月28日上午,9·28经典诵读活动暨“我与国旗合个影 我为祖国送祝福”主题宣教活动在泰州海军舰艇文化园举行。

诵读活动在五位新时代青年激昂澎湃的音诗画《复兴路上的青春告白》中启幕。青年一代用声音与影像交织的叙事,诠释他们心中的家国情怀与时代理想,发出在复兴道路上最炽热、最坚定的青春宣言。

曾荣获“全国自强模范”的泰州盲人女孩高梓涵与她的伙伴栾田伟以铿锵之声,表演诗歌对诵《盛世中国》,描绘出今日中国的盛世华章。

由泰州市扬子江小学15名小学生带来的情景朗诵《满江红》,让现场观众穿越时空,重回烽火连天、壮怀激烈的年代,感受宋代抗金将领岳飞永不褪色的爱国热情。

泰州是海军诞生地、水兵母亲城,这里的每一寸山河,仿佛仍在回响着历史的号角。跟随宣讲员深情讲述的《在海军诞生的地方》,观众仿佛重回那段劈波斩浪、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感悟初心如磐,铭记这一份源自泰州的蓝色忠诚。

来自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6名学生带来的诗音画《坐上高铁,去看青春的中国》,让观众沉浸式感受新时代青春跳动的脉搏,聆听祖国迈向伟大复兴的壮丽征程。

在一曲《春风十万里》的悠扬歌声后,诵读活动掀起了全场高潮。“我与国旗合个影 我为祖国送祝福”主题宣教活动启动,全场观众挥舞国旗,共同唱响《我和我的祖国》,歌声在舰艇回荡,全场瞬间“燃爆”了。

第三站:走读常州,见证从江南水乡到现代化都市的变迁

长江之南、太湖之滨,被誉为“龙城”的常州,是一座流淌着红色基因的英雄城市,孕育了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等中国革命先驱。

“9·28经典诵读活动”在常州市新北区举行。活动通过经典诵读、好书推荐、情景剧展演等形式,传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讴歌美好新时代,为万亿之城常州绘就璀璨人文新篇。

现场,龙虎塘小学的学生们以一曲《我是江南第一燕》拉开了诵读活动的序幕。瞿秋白先生笔下的革命精神在新时代回响,激发了现场观众对常州这片热土的无限热爱。随后,诵读节目《桥见新北——长江畔的城市年轮》以桥梁为线索,串联起常州从江南水乡到现代化都市的变迁,展现了新北区作为常州唯一临江板块,在生态修复、交通建设和产业升级中的创新实践。情景剧《高铁新城新风貌》则通过鲜活的小故事,生动呈现了常州高铁新城以湖为韵、以产为核、以绿为底的发展理念。星耀城、领航大厦、国际人才广场等地标建筑的崛起,以及优质学校、医院、体育场馆等高规格配套设施的落地,彰显了城市发展的蓬勃活力。

活动现场,还特别设置了“好书推荐”环节,阅读推广志愿者向观众推荐了三本与城市发展相关的著作,引导大家深入思考城市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城市,不仅是一个地理空间,更是一本打开的书,常州高铁新城正式启动了“走读新城”Citywalk活动,通过将年度好书与高铁新城地标阅读点有机融合,引导市民在漫步中感受城市发展脉动,在打卡中亲近书香。

在分享环节,常州大学周有光文学院院长、江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葛金华以《交通枢纽、城市地标与文化街区:城市审美的多维度透视》为题,从多重视角解读了城市的文化肌理,为观众呈现了一场思想的盛宴。

第四站:在潮间带艺术村读懂盐城美丽乡愁

盐城市亭湖区黄尖镇潮间带艺术村,海风轻拂,芦苇摇曳。“9·28经典诵读活动”的盐城专场以湿地为幕、潮声为伴,让经典文字在生态画卷中“活”了起来,也为全省接力诵读注入了一股清新而厚重的“盐城气息”。

活动在何玲龙庄重领读《共产党宣言》中拉开序幕。铿锵有力的语句,仿佛穿越时空,与当代青年对理想社会的追寻遥相呼应。随后,毛广云、成立斌朗诵的现代诗《读中国》,以饱满的情感勾勒出山河壮阔与文明绵延,引发全场共鸣。

“每一只鸟儿的翅膀上,都驮载着一片乡愁吗?”盐城本土作家孙成栋、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笔下的《滩涂的乡愁》,由韩冰声情并茂地朗诵,将观众带入盐阜大地特有的湿地记忆之中。而《论语·侍坐》《岳阳楼记》等经典名篇的诵读,则让观众在千年文脉中感受君子之风与家国情怀。

令人难忘的是《忆秦娥·娄山关》的跨界演绎。夏秀兰的吟诵与盐坊京剧社的演唱相得益彰,将革命诗词的豪迈与戏曲的韵致巧妙融合,成为整场活动的一大亮点。蔡红霞不仅朗诵《岳阳楼记》,更以一曲昆曲《苏幕遮》展现传统艺术的柔美与深邃。

“海边乡间的艺术村,那些看似朴实的农民,每一个都是艺术家,且不止精通于一种艺术……”诗人姜桦创作的《艺术村的村民们》由谷静朗诵,贴近生活、贴近土地,让“诵读”不再只是远方的经典,更是脚下的回响。

“岁月将年月日的新闻定格成过往,而阅读在潜移默化中将你的灵魂陶铸……”作者韩冰与朗诵者孙成栋角色互换演绎的《经纬与视野——今日读报》将活动推向高潮。这篇为刚刚在盐城结束的全球滨海论坛专门撰写的作品,从报纸阅读切入,串联起盐城各县区的绿色实践,让人热血沸腾。

地处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潮间带艺术村,坐拥鹤、海、盐、林四大文化名片,东邻珍禽保护区,西接林场,北倚渔港,生态与人文交融。本次活动选址于此,不仅因其自然景观宜人,更因它本身就是“读城”理念的生动实践——读建筑、读地名、读生态、读人情。

第五站:连云港孔望山唤醒千年历史记忆

“9.28经典诵读”活动第五站在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连云港孔望山景区举办。

孔望山海拔虽仅123米,据传公元前525年孔子登临此山以观东海而名扬四海,它不仅是自然山峰,更是一部镌刻在石头上的史书。直播中,主播洁仔携手江苏省紫金文化英才徐洪绕,以“行走+解读”的形式,带领网友从山门起步,沿“仁者乐山”牌坊登山,一步步揭开孔望山的历史面纱。

行至龙洞庵,这座连云港现存最古老的名刹之一,镜头聚焦于庵内一棵距今830余年的糯米茶树——学名流苏。这棵2018年获评“全国最美古树”的珍稀树木,不仅是当地生态瑰宝,其糯米花茶制作技艺更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抵达龙洞广场,石壁上明嘉靖年间海州知州王同镌刻的小篆无名诗成为焦点。徐洪绕介绍,王同任海州知州时,曾减税兴修水利、兴办教育,让灾后的海州重焕生机,离任前于重阳节在此留下一首六言诗。

国家级文保单位——中国迄今为止最早最大的汉代圆雕石象,是此次走读的又一重点。专家详解其2.4米高、5.5米长、重达200多吨的体量,以及圆雕、线雕、浮雕结合的汉代精湛工艺,更通过石象旁的汉代训象奴形象,佐证其历史年代。在此情境下,主播深情朗诵宋代苏轼的《次韵陈海州乘槎亭》,古诗与古象相映,勾勒出海州千年的人文意境。

孔望山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徐洪绕深情诵读了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将千年文脉与爱国情怀相连。主播则以一首《少年中国说》与青年网友展开互动,“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的经典段落,传递时代精神。

直播高潮聚焦于孔望山摩崖造像——中国最早的佛教摩崖造像。徐洪绕现场以赵朴初先生的“海上丝绸路早开,阙文史实证摩崖。可能孔望山头像,及见流沙白马来”诗句收尾,该诗为摩崖造像的历史价值再添注脚。

第六站:用阅读编织南京温暖而真实的生活图景

“当你说‘清澈的爱’,那是人们种在你喉间的旋律;当你写‘寸土不让’,那是人们刻于人间的碑文……”活动第六站来到南京市鼓楼区,在《山河作证》的深情诵读中缓缓拉开帷幕。

城市是一本读不尽的大书,每一条藏着烟火的街巷、每一栋刻着时光的建筑、每一个载着故事的地名,都是历史细细写下的章节。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14研究所的离退休人员奏响管弦乐章,《八月桂花遍地开》《云宫迅音》《我和我的祖国》接连响起;南京古都学会名誉会长俞明与知名主持人吴晓平展开对谈,于书香氤氲中娓娓道来老鼓楼的市井记忆;两名阅读推广人代表,则带领大家走近鼓楼的老建筑、老地名、老字号,共同品味这片土地绵延不绝的人间烟火与悠长文脉。

活动现场,由南京市鼓楼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鼓楼区社会保险管理中心、鼓楼区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中心、鼓楼区医疗保险管理中心、现代快报社、凤凰读书会联合主办的“读‘鼓’颂今·书香乐行”活动正式启动,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中,阅读推广人将与专家学者一道,围绕“老鼓楼的烟火记忆”主题,深入讲述老建筑、老字号、老地名背后的故事。同时,在走读的过程中,进一步宣传社保政策、医保政策、社会化服务等,把关怀融入文化体验,切实提升辖区企退人员的幸福感与归属感。

从秦淮河畔到紫峰大厦,从狮子山到阅江楼……活动现场,鼓楼区13个街道的劳动保障所所长共同展示了同一地点的新老照片,并分享了照片背后的故事。这些影像不仅承载着市民半生的温情记忆,也见证了城市发展的铿锵步伐。本次活动还同步启动了老照片、老物件征集,诚邀广大退休人员踊跃参与,晒出自己与鼓楼的故事,共同编织这座城市温暖而真实的生活图景。

第七站:无锡惠洛社镇,1600多年风华铸家国礼赞

从吴文化发源地到近代民族工商业发祥地,再到乡镇企业“苏南模式”发轫地……无锡是一座被山水与人文浸润的千年古城,是“袖珍版”的江南。

位于无锡市主城区西侧的惠山区洛社镇,拥有1600多年的文字记载历史。古运河自西向东穿镇而过,赋予洛社“运河明珠”的美誉。本场活动以“读城”的形式解读洛社这颗“运河明珠”的风采,以诵读等方式礼敬祖国,共向未来。

开场舞《水龙吟》充满力量与诗意,承载风骨与情怀。当千年运河的诗意,化作翩跹的舞姿;当古籍中的诗句,在音画中苏醒。阅读一座城,不仅用眼睛,更用声音与心灵去聆听。音诗画表演《行吟鹅亭·诗舞洛社》,洛社的少年学子们以童声为引,以水袖为墨,带领观众走入水墨丹青般的洛社八景,再现书圣遗风、运河帆影,让悠悠文脉,在朗朗新声中绵延回响。

当天活动现场,“洛社女婿”唱作人徐梁国带来全新原创歌曲《洛社谣》现场首秀。一段吉他,一曲心声,道不尽对洛社这片土地的深情。由洛社镇青年宣讲员带来的朗诵《诗意中国》,则让观众一同感受那份流淌在血脉里的家国情怀。

活动当天邀请了一批优秀阅读项目、优秀阅读阵地以及书香企业代表,为他们送上图书礼包。2025“钟书房+名师·每周一课”第二季8位名师获表彰,也号召更多的名师加入活动,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追求。此外,活动现场还为“护苗·绿书签”守护联盟成员单位授牌。

作为京杭大运河无锡段的一颗“运河明珠”,惠山区洛社镇因水而生、依水而兴、傍水而美。水脉、商脉、文脉在此交融,形成了运河特色鲜明、工商基因浓厚的“文化印记”。活动当天,以“茉莉花开,文化服务进基层”为依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副所长、大运河文化建设研究院文博考古分院副院长干有成,以《中国大运河江苏段的千年华章》为主题,为观众带来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

第八站:走进南通启东,重温信仰的力量

启东这片土地,曾见证过苦难与抗争,也正书写着奋进与辉煌。“大江之委海之端”的澎湃浪潮,与琅琅书声组成了一曲别具韵味的交响诗。

近年来,启东市聚焦“书香启东”建设,以丰富多样的阅读活动为载体,构建“一主”“两副”“六节点”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城市15分钟阅读圈”,整合全社会资源共同参与阅读服务,积极探索出具有启东特色、岸线风采的全民阅读推广服务模式,广大城乡居民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启东开展“阅览江海”主题阅读活动,打造“最美江海”阅读空间,在江海岸线附近先后新建和提升了碧海社区书房、十里海湾书苑、海豚驿站书苑等12个“面朝江海”的特色阅读空间。为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启东加快打造“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建成社区书屋37个、24小时城市书房5个,区镇、街道图书分馆16个,以及100多个学校图书室、职工书屋、机关阅读室等。

诵读活动现场,情景表演《丰碑》拉开了诵读活动的帷幕。节目生动展现出了红军战士在艰苦环境下迸发出的崇高精神。

独诵《雕像前的红杜鹃》,对诵《背叛》,独诵《泥泞》,表演诵《红色家书》,情境朗诵《见证》,讲述《我们不会忘记》,献词《最好的答案》……舞台上,暖黄的追光与鲜红的幕布交织出庄重的氛围,表演者们以赤诚之心,将一段段红色记忆化作震撼人心的演绎,让观众在声与情的交融中,重温信仰的力量。

独诵《妈妈,我等了你20年》,深情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1984年,年轻战士赵占英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母亲赵斗兰一直沉浸在悲痛中,直到20多年后才来到儿子的墓碑前,不由失声痛哭。一位名叫“云淡水暖”的网友,为这对母子写下了《妈妈,我等了你20年》的诗歌,感动了无数网友。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白雁 王凡 任雨风吴慧慧 宋经纬 胡玉梅刘媛 张敏 姜振军 王晓宇 杨晓冬 王益 朱鲸润陈莹 严君臣 花宇/文 马晶晶顾炜 刘畅刘媛 邹嘉丞 尤力庭/摄 后期 郑芮 通讯员 朱昭瑞 徐锦屏

来源:现代快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