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此篇:米粉终于醒悟了,原来自己才是那个小丑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8 23:00 1

摘要:我问AI:雷军为何执着于“忽悠式营销”?比如超强钢是项目名称,逆光之王是设计目标等等,明明是“欺骗”行为,为何小米就是不悔改?背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难道雷军不知道这终将会把小米推向深渊吗?

我问AI:雷军为何执着于“忽悠式营销”?比如超强钢是项目名称,逆光之王是设计目标等等,明明是“欺骗”行为,为何小米就是不悔改?背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难道雷军不知道这终将会把小米推向深渊吗?

AI是这样回答的:

“雷军并非“忽悠式营销”的开创者,但他把“擦边话术”做成了系统化、可复用的爆款模板,而且至今不打算停手。原因并不是他“不知道这会把自己推向深渊”,而是四个现实判断让他选择继续“赌”下去,

没错,他是在赌,他还敢赌!

第一个原因:短期 ROI 仍然为正

从 SU7 Ultra 的“81.49 万→52.99 万”定价魔术,到 YU7 的“2200 MPa 超强钢”“逆光之王”,每一次争议都在 24 h 内带来亿级免费流量。监测数据显示,SU7 Ultra 发布会后 72 小时,百度指数是保时捷 Taycan 的 3.7 倍,订单一天破 3 680 台。在获客成本高达 3000~4000 元的汽车行业,这相当于一次营销就省下近千万广告费。只要“转化 > 口碑损失”,财报就会替他说话。

第二个原因:法律边际成本极低

把“超强钢”解释成“材质项目名称”、把“逆光之王”写成“设计目标”,再配一行 6 号灰色小字,基本踩在我国《广告法》的“虚假”与“引人误解”之间的缝隙上。过去三年,小米收到的 17 张市场监管罚单里,最高一张只罚了 65 万元,对千亿营收可忽略不计。相比之下,车企如果直接写“全球最强钢”“业界第一”反而容易被抓住把柄。雷军团队把“合规性”外包给了法务的放大镜,自己专心做传播。

确实牛逼,难怪养那么多法务!

第三个原因:用户结构已经“换血”

2020 年以前,小米核心客群是极客与参数党,容忍度低;到了 2024、2025 年,汽车新增用户 60% 以上是“非米粉”——他们不看跑分、只看热搜和朋友圈截图。对这群人而言,“逆光之王”只要拍照确实比 iPhone 好一点点,就不会去追究右下角的小字。雷军看清了:真正会愤怒到转黑的,多是不再买小米的人;而潜在买家恰恰是被大字号吸引进来的那批“沉默大多数”。

也就是新韭菜们!他眼里其实早就没看老米粉了!

第四个原因:竞争格局逼所有人“一起下水”

手机圈已经“同质化+存量内卷”,汽车圈又在打配置军备赛。大家都不肯先收敛——谁先“说实话、讲小字”,谁就丢掉 30% 的注意力。于是形成典型的“囚徒困境”:雷军知道过度营销会反噬,但更知道一旦自己先“收手”,友商就会用同样的套路把市场抢走。与其“早死”,不如“晚死”,这是理性人的冷酷选择。

因此,雷军并不是“不知道会走向深渊”,而是他判断:

① 深渊还没到!

② 谁先踩刹车谁先掉下去!

③ 在掉下去之前,小米已经用流量换到了规模,规模可以换来供应链溢价和资本故事,有了这两项,再回头“洗白”也来得及。

——这套逻辑在手机时代验证过一次(2016 低谷后靠 MIX 和上市故事翻盘),他赌在汽车时代还能再赢一轮。

换句话说,只要“流量→订单→融资→规模”的飞轮还能转,他就不会主动拆除“擦边话术”这台发动机。

真正能让小米“悔改”的只有两种外力:监管罚单大到肉疼,或消费者用钱包投票出现明显拐点。目前来看,两者都还没击中要害。

但是,前者已经开始了——11万多辆车被迫召回!

小米还剩一条腿,能撑多久?

来源:大道极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