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支教团手记 | 杉木树下心育繁花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8 21:16 1

摘要:八月初到珙县,热浪裹挟着煤灰味黏在皮肤上。杉木树中学就嵌在这片川南丘陵的褶皱里,它隐匿于连绵青山的怀抱之中,校园虽没有都市学府的恢宏大气,却似一颗镶嵌在山间的明珠,散发着质朴而迷人的光芒。因持续40℃高温,开学推迟了整整一周。直到教师节那天,我才真正见到全部的

杉木树下

心育繁花

研支团手记(一)

初见:播撒山坳里的教育火种

八月初到珙县,热浪裹挟着煤灰味黏在皮肤上。杉木树中学就嵌在这片川南丘陵的褶皱里,它隐匿于连绵青山的怀抱之中,校园虽没有都市学府的恢宏大气,却似一颗镶嵌在山间的明珠,散发着质朴而迷人的光芒。因持续40℃高温,开学推迟了整整一周。直到教师节那天,我才真正见到全部的孩子——他们从盘山道的各个岔口涌来,短袖被汗水洇成深色,像一群迁徙的幼鸟终于落进巢穴。

这里的气候总爱走极端。冬天阴冷得能拧出水,此刻三月天却又忽晴忽阴。好在开学第一课的天气出奇的晴朗,我们的教育之旅便从这片土地上启程。当我怀揣着炽热梦想与几分忐忑初次登上讲台,那一双双如星辰般闪烁着好奇与渴望的眼睛,瞬间驱散了我心底的紧张与阴霾。

我带领着学生们走进生物学的奇妙殿堂。从微观世界里那宛如精巧机器的细胞,到广袤森林中宛如精灵般的万千生物,我努力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着生命的多彩画卷。学生们全神贯注,时不时抛出一些天真而又充满童趣的问题,我耐心地解答着。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教师这份职业,是用爱与知识编织希望的神圣使命。

成长:蓝黄校服在黛青山色中的跃动

在弥漫着求知气息的校园里,一节关于花的结构的生物课即将拉开帷幕。我精心准备了许久,手中紧握着那枝娇艳欲滴的百合花,迈着轻快的步伐踏入教室,一瞬间,原本还略显嘈杂的教室瞬间被按下了静音键,孩子们的目光齐刷刷地聚焦在我手中那束百合花上,他们的眼中刹那间绽放出兴奋的光芒。

紧接着,一声清脆而欢快的呼喊打破了短暂的寂静:“我们又幸福了,老师!”这稚嫩的声音和纯真的眼神,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对课堂的热爱。我知道,这节课不仅仅是传授花的结构知识,更是一次与孩子们共同探索自然之美、感受生命奇迹的奇妙旅程。

开学后不久,学校组织了一次劳动技能大赛,其中一项是整理行李箱。孩子们把从家里带来的衣服、书本、洗漱用品一股脑儿倒在桌上,再按照要求分类整理。

严旭腾笨拙地叠着一件皱巴巴的衬衫,嘴里嘟囔着:“我在家都是直接塞柜子里的……”旁边的熊超平倒是手脚麻利,三两下就把衣服卷成整齐的小卷,还得意地冲我眨眨眼:“老师,我在家经常自己收拾!”后来才知道,他父母常年在外,早就学会了自己照顾自己。看着他们专注的样子,我突然意识到,课堂外的这些琐碎细节,或许才是他们真正学会独立的地方。

元旦前,各班都在紧张排练节目。十三班的孩子选了几首流行歌,每天放学后留在教室练习。起初唱得七零八落,李烨的破音总能惹得全班大笑。但没人放弃,他们甚至自发组织加练,把歌词抄在本子上,标满拼音和记号。

演出那天,他们穿着借来的服装,站在讲台上。音乐响起时,黄鑫润紧张得忘了动作,愣在原地,直到旁边的同学悄悄拽了拽她的袖子。后半段,他们越唱越放松,最后甚至加了自己编的舞蹈动作——虽然不太整齐,但台下的掌声格外热烈。下台后,他们兴奋地拉住我:“老师,我们没唱错词!”他们的脸红扑扑的,眼睛亮得像是盛满了星星。那一刻,我忽然觉得,比起考试分数,这份全力以赴的劲头更加珍贵。

蜕变:从知识迷雾到心灵暖阳

我时常望着那斑驳的黑板,内心泛起层层涟漪,我不禁试问自己:在这方小小的教室里,我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大学时,我习惯在教材里寻找标准答案。可如今,站在乡村学校的讲台上,我发现大学所学的理论需要与这里的实际相结合才能焕发生机。教案不再是照本宣科,而是需要根据学生们的反应灵活调整,就像一位园丁,需要为不同的植物寻找最适宜的培育方法。当课本里的知识已不足以覆盖生物学科的广袤天地时,我们必须要勇敢地做出进一步探索。

我带着七年级三个教学班,起初,我们之间仿佛隔着一层无形的玻璃,彼此看得见,却难以触及。课堂上,我的热情讲解常常换来的是迷茫的眼神;互动环节,气氛总是略显沉闷。可我没有放弃,就像执着的拓荒者,不断尝试着各种方法。慢慢地,那层玻璃开始出现裂痕,直至完全破碎。如今,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我们便能心有灵犀,课堂也变成了知识与思想碰撞的乐园。

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月考成绩单上那个突兀的60分——那个总在班级最后一排默默无闻的男孩,那个被所有学科课代表拉入“帮扶名单”的男孩,竟在七科均分不到30的情况下,答出了及格试卷。发卷时,他的双手微微颤抖,而我的喉咙也一阵发紧,仿佛亲眼见证了一颗种子在石缝中顽强发芽。这一刻,我真切地体会到,哪怕是最微小的鼓励,对孩子们的成长也能产生重要的影响。

而在德育处整理违纪档案时,那些反复出现的名字渐渐连成一个个令人心酸的故事。其中,打架斗殴的记录格外刺眼。那些年轻气盛的孩子,在冲动的驱使下,用暴力来宣泄着内心的情绪。深入了解后,我发现了一个惊人的共性——他们大多来自留守家庭。这些孩子如同生长在石缝中的幼苗,虽然环境艰辛,缺乏充足的呵护,却依然顽强地向着阳光生长。他们的叛逆,更像是渴望被看见、被理解的一种呼喊。我们无法替代父母的陪伴,但可以用足够的耐心与关爱,为他们撑起一片晴空。

我不禁陷入了沉思:当我们用标尺去衡量他们时,他们的纯真与困境,又何尝不是在启迪我们重新审视教育的初心?我们总是习惯用成绩和纪律来衡量一个学生的好坏,却忽略了他们内心深处的需求。这些孩子的本质并不坏,只是在成长的道路上迷失了方向。我们作为教育者,深知简单的评判远远不够,更需要的是走入他们的内心,给予理解、关爱和正向的引导。也许我们无法改变他们的家庭环境,但如果愿意持续用爱去浇灌这些坚韧的生命,我相信他们终有一天会在属于自己的季节里,绽放出独特的光彩。

前行:杉木树年轮下刻写的教育繁花

清晨的玻璃窗上勾勒出模糊的巴蜀地图,像极了这些少年成长中蜿蜒交错的脉络。这是我在杉木树中学的第七个月,在课堂上,我教他们认识细胞和生态系统;而在课堂外,他们教会我——成长的方式有千万种,有的在试卷上,有的在行囊里,有的在跑道上,有的在五音不全的歌声中。

或许教育最动人的部分,从来不止于知识本身,而是看着他们一点点找到自己的光。传道,授业,解惑。这份教师的神圣使命,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显得更加沉重而光荣。

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灵魂的工程师。同时,身为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在珙县支教实践的过程中,我深刻明白,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人”。当我们俯身倾听这些留守少年的声音时,他们的孤独、渴望与坚韧,同样在滋养着教育者的灵魂。就像杉木树深扎岩层的根系与校园边新绽放的朵朵繁花,在年复一年的枯荣中,共同编织着生命的经纬。

作者:西南财经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珙县分团

李怡霏

编 辑|宜青

一审一校|陈亚兰

二审二校|徐 昀

三审三校|王德新

来源|珙县共青团

来源:留学教育杂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