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 月 24 日,美国国土安全部在《联邦公报》上公布了一份长达 105 页的 H1B 新规草案,核心就是要把抽签方式改为薪资加权抽签:工资等级越高,进入抽签池的权重就越大。该草案目前已经进入 30 天公示期,公众都可以在网站上提交意见。
9 月 24 日,美国国土安全部在《联邦公报》上公布了一份长达 105 页的 H1B 新规草案,核心就是要把抽签方式改为薪资加权抽签:工资等级越高,进入抽签池的权重就越大。该草案目前已经进入 30 天公示期,公众都可以在网站上提交意见。
那么这个薪资加权抽签到底是怎么个事呢?
如果把 H1B 抽签比作一次天平称重,旧规下,每个人都只放一个同样重量的砝码,谁被挑中完全靠运气;而新规下,虽然每个人依旧只能放一个砝码,但工资等级不同,重量也不同——Level I 最轻,Level IV 最重。结果就是,运气成分可能还在,但显然高薪岗位的砝码更容易让天平向自己倾斜。
简单来说,H1B抽签将从拼运气,变成拼薪水。
梳理了一下,本次草案最大的变更就是“基于工资等级的加权抽签规则”。
在草案的新机制下,每个申请人依旧只能注册一次,但进入抽签池时会按照工资等级决定“出现次数”。
图源:Center for Immigration Studies
有点抽象?没关系,举个例子:
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抽奖箱:
Level I 的名字只放进去 1 个;Level II 的名字放进去 2 个;
Level III 的名字放进去 3 个;Level IV 的名字放进去 4 个。
最终抽签依然是随机,但谁的名字在箱子里出现得更多,谁被点中的概率自然就更高。
官方也给出了模拟数据:
图源:FEDERAL REGISTER
PUBLISHED DOCUMENT:2025-18473(90 FR 45986)
这张表上最直观的数据就是:
Level I 中签率:29.6% → 15.3%(腰斩)
Level II:基本持平,30.6%
Level III:提升到 45.9%
Level IV:直接翻倍,61.2%
这表明:运气或许依然存在,但薪资等级带来的制度化差距已经写在规则里。
除薪资加权抽签机制的大变动外,草案还是保留了原有的两轮抽签机制:
普通名额:65,000 个
所有符合条件的人(本科学历及以上)都能参加
硕士及以上名额:20,000 个
只有在美国获得硕士及以上学位的人才可以参加
也就是说,硕士、博士的申请人依然拥有“两次机会”。但在新规下,对于高学历人群的优势也有了限定条件。若学历优势和工资等级叠加,效果就像开了外挂:高学历 + 高薪水的群体,几乎站在了抽签的制高点。
从这张近五年来的申请人薪资情况分布表能看得更直观:
那么几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博士、大厂 offer、高薪岗位→ 最大赢家;
普通硕士、本科应届、初级岗位→ 反而被挤压,竞争压力陡增。
而对大多数留学生来说,最常见的路径恰恰是“入门级工作 + OPT 转正”。这部分人,将首当其冲感受到规则的冲击。所以在座各位,这下是时候努努力,冲刺高薪offer了!
除了“薪资加权”,近期关于H1B的讨论绕不开10万美金这个词条。这项由总统公告直接生效的新规,对境外排队的申请人无疑是“沉重一击”:
凡是在美国境外递交 H1B 的申请人,需要额外交纳 10 万美元。
但对已经在美国境内、完成学业并持有 OPT 的留学生来说,先别慌!交不交这笔钱仍然可能存在政策空间。详情可以参考我们之前分析的:文章
大家可以请愿——是否可以只对境外申请人收费,而豁免境内留学生?这才是留学生群体在评论期内最值得去争取的焦点。
这份草案目前还不是最终规则。
从 9 月 24 日到 10 月 24 日,它正处于 公众意见期(Public Comment Period)。
任何人都可以在《联邦公报》网站上提交意见:
网址:https://www.federalregister.gov/documents/2025/09/24/2025-18473/weighted-selection-process-for-registrants-and-petitioners-seeking-to-file-cap-subject-h-1b?
我们这边准备了简易版示例话术:
I support fairness in the H-1B lottery. Please exempt U.S.-trained students on OPT from the $100,000 fee. They are already educated with U.S. resources and contribute to the workforce. Waiving this fee helps retain talent and benefits the U.S. economy.
至于如何声情并茂,如何礼貌或直接表达诉求,各位可以尽情发挥了!
这是少数真正和我们切身利益直接挂钩的政策窗口。如果我们发声,至少能让决策者看到:有一群立志参与美国建设的年轻人正在被不合理的规则困扰。
未来能不能留下,不止看运气,不止看工资——
还取决于,我们能不能在关键时刻说一句:
“This matters to us.”
近期直播推荐
来源:留学生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