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逢九一八纪念日,二战后的日本社会总出现为皇族开脱战争罪责的论调,声称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乃至偷袭珍珠港,均系少数陆军参谋与将领自行策划,裕仁天皇仅是“橡皮图章”而被架空。
每逢九一八纪念日,二战后的日本社会总出现为皇族开脱战争罪责的论调,声称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乃至偷袭珍珠港,均系少数陆军参谋与将领自行策划,裕仁天皇仅是“橡皮图章”而被架空。
美国为控制日本,长期纵容这种历史修正主义。然而事实真相远非如此。
日本教科书及史学界常将责任归咎于关东军参谋石原莞尔、板垣征四郎,指其伪造司令官本庄繁手令、私调军队;奉天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制造事端、策划挑衅。但这三人实为马前卒,真正元凶需深入剖析。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九月十九日至二十日期间,日本陆军高层参谋总长金谷范三与陆军大臣南次郎一度持摇摆态度。
当时日本实行政党政治,背后由三井、三菱、住友、安田四大财阀操控政府及议会。另有世家公卿集团,如元老西园寺公望、内大臣牧野伸显等,构成天皇侧近集团,把持财政与政权。
军队依赖财政拨款,在大正时期仍较为收敛。财阀意图维持与英美贸易关系,不愿在对华问题上过度挑衅,因而要求撤军。
然而,一批中层军官——如永田铁山、冈村宁次、东条英机、小矶国昭、今村均等——虽仅位居局长、科长级别,却公然反对撤军决议,坚决主张侵占中国东北。
在等级森严且法西斯化的日本军队中,此类以下克上的行为若非获得更高层授意,绝无可能。
实情是,这些军官皆受裕仁天皇及皇族幕后指挥,方能肆无忌惮。石原莞尔等人伪造军令后,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未予追究,反而迅速支持,正是因国内皇族势力在背后推动。
事变进程进一步暴露天皇的实质角色。九月二十三日,裕仁虽口头下令军队撤回原驻地,却未下发正式文书。
而早在九月二十一日,朝鲜驻屯军司令官林铣十郎已下令第三十九混成旅团越境进攻吉林省。此举直接违反日本宪法关于天皇统率军队的规定,若非裕仁默许甚至授意,林铣十郎岂能逃脱严惩?
可见,九一八事变是裕仁为巩固皇权进行的一次大规模试探。当时其统治基础并不稳固:其弟秩父宫雍仁亲王声望颇高,且裕仁直至1933年才得子继位。
1931年他尚未掌握实权,政党与财阀掌控朝政,军队则由明治元老山县有朋及其派系把持。
裕仁通过拉拢中层军官——如1920年代驻欧的“巴登巴登三人组”及东久迩宫稔彦亲王——逐步构建自己的军事班底。
1931年6月,以永田铁山、冈村宁次为首的五名陆军科长制定《解决满蒙问题方案大纲》,明确策划侵占东北及蒙古地区。
该委员会后加入东条英机、今村均等人,将行动时间定于1932年春,后提前至1931年9月18日。这些战犯——如冈村宁次、东条英机、矶谷廉介、今村均等——皆直接效忠于天皇,其侵略计划具有系统性、高层级特征。
日本法西斯集团在侵华问题上高度一致,根源在于其军国主义本质。九一八事变的元凶首恶并非少数参谋,而是日本皇族及其最高代表裕仁天皇。
战后天皇制得以保留,日本法西斯土壤未彻底清理,历史修正主义依然潜伏。
铭记历史不仅为了不忘过去,更为警示未来:唯有认清罪责根源,方能防止悲剧重演。
来源:墨文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