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甘肃·庆阳岐黄文化论坛】一座飘着“药香”的小城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8 22:14 1

摘要:“中医能通过外在表现判断内在脏腑病变,太神奇了!我以后会常找中医调理身体。”在庆城县岐伯中医医院的诊室里,患者李显成对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杨德祥的诊疗技术赞不绝口。作为医祖岐伯故里、中医药文化发源地,庆城县近年来深耕岐黄文化沃土,从临床诊疗到产业发展,从文化

——庆城县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纪实

“中医能通过外在表现判断内在脏腑病变,太神奇了!我以后会常找中医调理身体。”在庆城县岐伯中医医院的诊室里,患者李显成对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杨德祥的诊疗技术赞不绝口。作为医祖岐伯故里、中医药文化发源地,庆城县近年来深耕岐黄文化沃土,从临床诊疗到产业发展,从文化传承到品牌建设,走出了一条中医药事业守正创新的发展之路,让千年医脉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

惠萃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中药材种植基地。

守正

特色诊疗护民生,名老中医传薪火

走进庆城县岐伯中医医院,浓郁的药香萦绕鼻尖,中药房窗口前患者有序排队抓药,大厅内“岐黄文化”主题展板随处可见,处处透着醇厚的中医氛围。在中医内科诊室,杨德祥正在为患者王桂萍复诊,查看舌苔、号脉后,在处方笺上写下几味中药材。“身体不舒服,上次过来开了些中药,吃了以后效果还挺好的,今天过来复诊。”患者王桂萍是老中医杨德祥的“老粉丝”,她对中医药的信任源于切身的诊疗体验。

出生于中医世家的杨德祥,从医40余载,他的临床工作时间累计超过1万个工作日,带教实习生和医生百余人次。近5年来,他每年诊治患者3000人次以上,其中专科病人占一半以上,在中医内科杂症、肝胆脾胃疾病诊疗上积累了丰富经验。2016年,杨德祥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认定为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中医药‘简便廉验’,既能预防疾病,又有良好疗效,这是老百姓信赖中医的根本。”杨德祥的话,道出了庆城中医药扎根群众的核心优势。

依托岐伯中医医院这一核心平台,庆城县不断强化中医特色专科建设,先后建成中医康复科、风湿针灸科、疼痛科等省市级重点专科,可开展针灸、推拿、拔罐、艾灸、小针刀、穴位埋线等64项中医适宜技术。建成全国基层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2个、中医馆21个,培养骨干人才200余人。与省中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等建立协作关系,组建风湿骨病、哈氏妇科等专科联盟,推广20项中医适宜技术。建成“龙头医院+专科集群+乡级中医馆+村级中医阁”的三级中医诊疗服务网络,覆盖率达90%。

成熟的连翘。

创新

产业升级强根基,协作帮扶促发展

作为天津市南开区东西部协作重点帮扶援建项目,庆阳同泰神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中药饮片生产项目占地27亩,总投资8900万元,总建筑面积11032.22平方米。目前,该项目已进入试运营阶段,专业从事中药饮片净制、切制、炒制、蒸制、批发零售以及中药材种植技术咨询指导,预计年销售额达1.5亿元,实现利润700多万元,带动当地中药材种植20多万亩,助力庆城县打造现代中医药集成发展基地。“项目填补了庆城县中药市场科研与生产结合的空白,完善了‘研发-生产-销售’体系。”庆阳同泰神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李斌介绍。

在庆城县惠萃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地里,村民们正忙着割秧、揭膜、扎捆、装车,黄芩、蒲公英等中药材被整齐地码放在运输车上。“2012年我联合30户农户成立合作社,通过‘电商+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实现中药材统种、统管、统销。经过这些年的发展,由刚开始的几十亩发展到现在的3000多亩,并购置各种生产设备25台,形成了集种植、收购、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中药材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合作社负责人李庆忠说,依托庆城县的资源优势,合作社在苹果树下种植蒲公英、茵陈,还在荒山荒坡种植远志、甘草等道地药材,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带动了农户增收。

截至2025年,庆城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8.98万亩,标准化种植率达60%,建成优质种苗繁育基地1个,万亩种植示范点2个,千亩以上示范点15个,预计产量达1.5万吨,产值达3亿元。从零散种植到规模发展,从单一销售到全链条运营,庆城县已形成中药材“生产-收购-加工-销售”一条龙模式,让“土药材”成为群众致富的“金宝贝”。

传承

文化赋能树品牌,擦亮岐黄“金名片”

庆城县依托“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国家中医师承甘肃岐伯基地”“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县”“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等国字号招牌,常态化举办全省中医药师承教育拜师大会、岐黄文化论坛等,持续扩大庆城中医药文化影响力。

为传承岐黄文化,庆城县组建专家团队,系统挖掘整理岐伯医术传承脉络,编写出版《岐伯传奇》《岐伯考证》《岐黄文化源流》等书籍,还开发了线装宣纸名家墨书《黄帝内经》,让千年经典以更鲜活的形式呈现。在临床实践中,当地结合区域疾病特点和地产中药特性,编写《实用中医简便验廉方药荟萃》,将“接地气”的中医方药推广到基层医疗机构,惠及千家万户。

庆城县在中小学、托幼机构深入开展中医启蒙教育,发放《中小学岐黄中医药文化地方教材》,通过课堂教学、主题活动等形式,让青少年了解中医药常识,培养对中医药的兴趣。“我们通过‘认识中药材’‘学习推拿小技巧’等课程,让孩子知道中医就在身边,比如感冒了可以用葱白煮水喝,既有趣又实用。”庆城县小学教师张莉说。

为提升岐黄文化影响力,庆城县还创新文化传播形式:编制大型陇剧《岐伯》,制作《岐伯故里·甘肃庆城》《黄帝内经——千家碑林》等影视宣传片,在各大平台推广,筹拍动漫剧《岐黄传奇》,开发《黄帝内经千米长卷画册》,参与拍摄《寻找治愈疾病的另外一种方式》纪录片,持续提升“岐伯故里”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引入“经方云”AI智能诊疗系统,建设共享中药房、开办中医AI门诊,实现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诊前AI预诊标准化信息采集、诊中AI辅助质量控制与决策支持、诊后个性化康复指导、全县中药材集中管理等功能,推动中医药服务数字化转型。与首禾资本签约建设数字化溯源体系和现代化中药材交易市场,提升产业智慧化水平。提质改造“一镇三馆两区两园”文化景观体系,形成“医、养、游、食、购”一体化康养体验区,成为展示庆城岐黄文化的亮丽名片。支持岐伯故里大健康产业集团建成凤凰谷温泉康养度假村,成为庆阳首家集康养旅居、温泉药浴、中医体验于一体的文旅康养综合体。

2025年以来,庆城县成功引进数智岐黄中医AI技术平台建设项目、万亩连翘种植示范园建设项目、天知百草(庆城)中药生物技术研发与生产建设项目等补链强链项目,签约资金45.8亿元,到位资金3.6亿元,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从文化挖掘到品牌打造,从学术交流到产业融合,庆城县正以岐黄文化为纽带,将中医药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让“医祖故里”的金字招牌愈发闪亮。(文/图 庆阳融媒记者 李云)

——华池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综述

时值金秋,走进华池县林镇乡黄渠村的林镇红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层层叠叠的梯田中,黄芪、黄芩、丹参、板蓝根等中药材排列整齐,长势旺盛,秋风拂过,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药香。“这些都是仿野生种植,品质优良,销售不愁……”合作社负责人指着广袤的药田,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从深山采撷到规模化种植,从粗加工到精深加工,从本地销往全国再到走出国门。近年来,华池县立足资源禀赋,坚持扩规模、延链条、创品牌探索出了独具特色产业发展之路,中药材产业已成为助推乡村振兴、带动农民增收的“黄金产业”。

中药材种植基地。

规模筑基

打造“陇东天然药库”新优势

华池县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四季分明,日照充沛,昼夜温差大,是优质的中药材产区之一。据《华池县志》记载,自秦、汉始,境内岐黄之术便有流传,有黄芪、黄芩、甘草等中药材约571种,其中植物药材528种,68种载入《中华药典》名录,26种为国家出口药材,素有“陇东天然药库”之称。

近年来,华池县立足资源禀赋,大力推进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稳固形成了“54211”中药材种植结构布局,即5万亩黄芪,4万亩黄芩,2万亩板蓝根,1万亩柴胡,1万亩金银花及其他,创新推广“仿野生”生态种植模式,既保证了药材品质,又保护了生态环境,实现了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我们推广的‘人种天养’模式,就是在自然环境中种植药材,不施化肥农药,让药材在自然竞争中生长。”华池县恒烽中药材苗林有限公司总经理姚文智介绍。这种仿野生种植模式最大限度地还原了中药材的野生生长环境,保证了药材品质。

目前,华池县已建成万亩规模化仿野生种植片带5个,千亩绿色标准化示范基地30处,中药材种子试验基地8个、种苗繁育基地8个、粮药套种示范基地3个,自有优质药源基地规模达到24500亩以上。这些基地不仅成为优质药材的“摇篮”,还构成了子午岭下独特的生态景观,也为中药材产业发展筑牢了根基。

恒烽产业园俯瞰图。

龙头引领

构建产业化发展新格局

华池县始终将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作为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通过政策扶持、要素保障和机制创新,着力打造产业发展的“领头雁”。

重点培育的恒烽中药材苗林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先后与鑫宇、俊益、恒盛、亦富、扶民等35个中药材种植合作社合作,通过技术指导、劳务务工、订单回收、土地流转、入股分红等方式与合作社、农户抱团发展,使产业链各环节紧密咬合,既保障企业原料供应稳定,也让农户共享产业增值收益。目前已成长为甘肃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庆阳市中药材产业链主企业。

“我给恒烽公司流转了60亩地,每亩400元,还在公司开机械,一年下来有五六万元收入。”怀安乡村民曹伟清表示。

截至2024年底,华池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3.4万亩,产量4.3万吨、产值8.48亿元,带动药农户均增收8540元、人均增收1900元以上。

科技驱动

注入产业发展新动力

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华池县先后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植所、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陇东学院等多家科研院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成立培训学校,建立中药材实训基地,共建产业研发中心,以科技赋能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通过科研团队的技术攻关,华池县已筛选适宜当地种植的中药材品种20多个,总结无公害生产技术规范3个,推动形成了“南梁生态药材”生产标准体系。

在恒烽公司的加工车间里,工人们正将精选的黄芪切片、包装。“我们已建成中药材初加工、饮片切制、特色饮料、精华萃取等生产线7条,研发生产金银花系列、黑果花楸、黄芪醋饮、香包药枕等6类15种特色产品,年销售额1500万元以上。”姚文智介绍。

华池县在中药材GAP基地建设、南梁生态药材标准制定的基础上,还系统性开展道地药材产地(原产地)、区域公共商标、重点产品商标、“三品一标”等品牌申报认证(认定),成功举办“红色生态南梁 岐黄道地好药”——首届南梁生态药材产业大会,持续提升“南梁生态药材”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我们将持续做强、做精、做优中药材产业,加快推进品种改良、品质改进,稳步扩大种植面积、壮大产业规模、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效益。”华池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杜永生说。(文/图 庆阳融媒记者 张金楠)

推/荐/阅/读

发布/马瑶

审核/ 马骁

☎️新闻广告热线 / 0934-5926120

0934-8612120

来源:庆阳融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