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3、11:9、11:8,三局球把巴西人戈麦斯钉在挡板边,陈俊菘资格赛最后一关没给对手任何喘息,却给自己挖了个更大的坑——正赛第一天就要打张本智和。
陈俊菘一签撞墙,国乒把“练兵”写在了脸上,张本智和成了验货员。
11:3、11:9、11:8,三局球把巴西人戈麦斯钉在挡板边,陈俊菘资格赛最后一关没给对手任何喘息,却给自己挖了个更大的坑——正赛第一天就要打张本智和。
抽签镜头切到他,脸上肌肉没动一下,心里算盘已经噼啪响:想进十六强,先过日本一哥,这是组委会给新人送的大礼包,也是教练组最想看到的实战考卷。
国乒这次把10人扔进资格赛,故意不给他们种子外衣,就是要看谁在乱棍里能杀出来。
结果折了4个,连全国冠军黄友政也被挡在门外,说明教练组眼里,头衔不值钱,值钱的是临场解题能力。
陈俊菘能留下,靠的不是少年血性,而是第三局8:8时那个果断的反手变直线,一球把戈麦斯的心理防线撕出口子。
教练组要的就是这种“关键分敢下手”的狠劲,至于下一轮碰谁,他们根本不在乎,反正早晚要碰。
张本智和世界第五,去年亚运会连赢王楚钦、樊振东,把国乒主场吼成图书馆。
可他把陈俊菘当“软柿子”就错了。
青少年两次交手陈俊菘都输,但比分一次比一次近,第二次打满五局,张本赢完蹲在地上喘了半分钟。
那口气说明:小孩球路怪,手腕一抖就拐弯,成人赛放大这个特点,足够让张本第一局就皱眉。
国乒内部数据更直接:张本近半年输的三场外战,全部败给首次交手的“陌生人”,林诗栋、户上隼辅、高承睿,都是第一次打就下狠手。
教练组把陈俊菘推到这个位置,就是让他复制“陌生杀”剧本。
赛前封闭训练,男队把发球机调到张本的平均回球转速——78转/秒,让陈俊菘连续一周接发球不眨眼,目的只有一个:第一板就把球送到张本反手小三角,逼他用反手拧拉,只要质量稍高,立刻侧身反拉直线。
这套战术去年林诗栋用过,成功率67%,国乒科研组把录像剪成15秒短视频,每天给陈俊菘循环播放,肌肉记忆比口号更管用。
日本队全员通过资格赛,滨田一辉决胜局6:0碾压中国香港选手,看似气势汹汹,实则暴露底牌:他们提前一周到北京,每天两练,专门适应红双喜D40+球。
国乒偏偏把自家队员留在威海基地,用旧球练到赛前三天才进京,就是故意让队员对“弹性偏差”产生不适,逼他们在资格赛里自己调。
能调出来的,像陈俊菘,就能在正赛里把“不适”变成“可控”,调不出来的,像黄友政,就只能提前买机票。
教练组用资格赛当筛子,把“应变能力”量化成一张机票,简单粗暴,却高效。
张本智和想要的是主场静音,陈俊菘想要的是一张十六强门票,国乒想要的是一张“外战通行证”。
三方目标撞在一起,29号晚上七点半,五局三胜,球台两边没有退路。
张本如果输,奥运积分直接掉出前四,日本乒协年底奖金砍半;陈俊菘如果赢,教练组立刻把他列入明年世乒赛团体七人名单,一步登天;国乒如果翻车,科研组三个月的模拟数据全部报废,总教练要当众做检讨。
一条线牵出三颗心,谁松手谁掉下去。
外人都说陈俊菘签运烂,其实国乒最想要这种“烂签”。
小将打名将,输了正常,赢了血赚,舆论不会骂教练组安排不公,只会夸新人争气。
去年林诗栋爆冷后,代言合同三个月涨了三倍,品牌要的就是“敢打”标签。
陈俊菘背后已经有一家国产运动品牌等着,只要赢下第一局,直播间立刻上架“同款球拍”,价格标成299,库存一万套。
商业链早铺好,就等球台分胜负。
球台之外,德国邱党与韩国吴晙诚也在同半区等着,两人反手一个拧一个冲,谁过关都要掉层皮。
陈俊菘如果闯过张本,第二轮大概率碰邱党,科研组已经把邱党拧拉的落点热力图贴在更衣室门口——反手位中线占比42%,准备让他重复张本的剧本。
一环套一环,教练组把资格赛、正赛、商业、积分全算进一张表,陈俊菘只是表头第一个空格,填对了,后面自动弹出整排答案。
29号晚,央视直播镜头会对准陈俊菘的拍柄,那上面缠的是新换的防滑布,出厂编号尾数“07”,科研组说这个数字今年对张本胜率最高。
是心理暗示还是数据游戏,没人知道答案,只知道球一抛起来,所有剧本归零,谁能把下一板打到对方台面上,谁就能让这张“烂签”变成“中签”,甚至“头奖”。
张本智和真有那么可怕?还是我们早就给他留好了翻车车道?
来源:温柔麻酱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