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源大地迎新绿——2025年青海省“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秋季会战启动见闻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8 10:15 1

摘要:9月26日,由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主办的2025年青海省“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秋季会战,在都兰县察汗乌苏镇西建村启动,同步在格尔木市、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设分会场,形成“一主二分”会战格局。

治沙机械展示。

治沙无人机展示。本报记者 宋明慧 摄

当秋风把金黄洒落在青海大地,从柴达木盆地到共和盆地,开启了一场防沙治沙、国土绿化“会战”,江源大地再一次迎来新“绿”之旅。

9月26日,由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主办的2025年青海省“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秋季会战,在都兰县察汗乌苏镇西建村启动,同步在格尔木市、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设分会场,形成“一主二分”会战格局。

青海是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也是我国第四大沙区和“三北”工程重点省区。“三北”工程自1978年启动以来,青海已相继完成五期建设任务。目前,正值“三北”六期工程建设期,也是巩固拓展防沙治沙成果的关键期,生态为重的青海,又一次以决战决胜的姿态,全面推进各项任务,坚决打好打赢“三北”工程攻坚战。

“针对‘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开展的秋季会战,是利用季节优势压茬推进任务进度。我们按照‘2+1+12+N’防治策略,在柴达木盆地、共和盆地推进防沙治沙重点任务,2024年任务已全面完成,2025年任务正处在全面冲刺阶段。”省林业和草原局生态保护修复处处长马建平表示,秋季会战时间紧、任务重,接下来将紧盯任务进度和项目质量两个关键环节,同时抓好后期管护和保障工作,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支撑作用,推进“三北”工程在青海取得实效。

作为省属国有企业,省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全链协同、规模攻坚、科技赋能”模式推进“三北”工程建设。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向前介绍,针对都兰县沙化土地分散、治理难度大等特点,企业组建了由高原生态修复、道路绿化、智能监测等领域专业人员组成的“治沙联合体”,将原本零散的治沙工程升级为系统性工程,形成“机械打基础+人工覆草”的协作模式,计划按照既定时间节点高质量完成21万亩(1亩≈0.0667公顷)固沙任务。

同样作为参与青海“三北”工程建设的央企,中铁二十三局集团农林生态分公司的项目中标实施区域位于香日德河流域。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翟森告诉记者,项目自9月进场后,已完成管理机构组建、现场勘查等前期工作;目前30余名管理人员和600余名劳务人员已进场,40余台(套)施工机械和所需各项物资均已到位。“我们将围绕‘保进度、保质量、保安全’的核心目标,强化每日‘计划、跟踪、纠偏’机制,动态优化施工组织,全面完成稻草方格沙障设置和阻沙网铺设的年内建设任务,努力把本项目打造成精品工程、示范工程。”翟森表示。

今年青海将联农带农作为重要导向,统筹兼顾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大力推广“以工代赈”模式,积极引导中标企业与村集体、农户开展劳务合作,促进群众就近增收。在各施工区域内,当地农牧民群众积极参与项目建设,铺设草杆、压置草方格,一块块整齐划一的沙障固定了流动沙丘,大家用实际行动汇聚起修复生态、守护家园的合力。

另一边,草品及沙产品、治沙机械、无人机等展品,直观展示着一代又一代治沙技术的更迭变化。从共和盆地的沙珠玉、黄沙头,到青海湖流域的克土沙区,再到柴达木盆地,青海的治沙工作从早年肩背人扛的传统模式,到后来的乡土树种培育,从一项项技术攻关到充分应用现代化手段,在一代又一代人艰苦卓绝的努力中,实现了从“人进沙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各类乡土草种、各种作业机械前,观摩人群络绎不绝。省三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金东哲介绍:“针对都兰县等‘三北’工程重点区域,我们建立了高效的草种保供保障机制,动态保持充足的种子储备,尤其确保适合都兰等地自然条件的‘同德短芒披碱草’等主力品种的库存储备。在技术方面,我们更加注重提供‘种子+’系统解决方案,根据沙化退化程度,搭配不同的草种组合和播种技术,确保治理一片、见效一片。”

在秋季会战启动的前一天,省林业和草原局与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合作框架协议,“三北”工程建设正通过政企协同、科技创新的方式,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蒙草集团清草公司总经理郭建梅现场展示并介绍了能实现精准播种、逆境生根的种子绳,她说:“乡土植物是我们自主研发体系的核心,未来针对青海的乡土植物,我们将通过建立自主修复体系,为青海生态修复、‘三北’工程建设贡献知识、技术与产品。”

“2025年‘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秋季会战正式启动!”青海闻令而动,一场绿色“会战”就此展开。

编辑:刘海钧;

来源:青海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