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还记得前些年,《向往的生活》一出来,几乎人人都说“这就是真实生活的样子”,就跟微信朋友圈里晒的田园、菜地、炊烟一样,大家都想去蘑菇屋凑个热闹。
《向往的生活8》播出刚满一天,评论两极分化,差评缘由却惊人一致
还记得前些年,《向往的生活》一出来,几乎人人都说“这就是真实生活的样子”,就跟微信朋友圈里晒的田园、菜地、炊烟一样,大家都想去蘑菇屋凑个热闹。
两年没消息,第八季刚开播,原班人马全员回来,结果网上的声音却一下子分成了两派。
有些人仍是死忠粉,看到何炅、黄磊、大华、张子枫和彭昱畅这几张熟悉的脸,心里还是有点激动。
但更多人一打开节目,看了没多久就开始吐槽,甚至弹幕和评论区刷屏式抱怨,说这季“变味了”,“连以前最打动人的家常气息都没了”。
这种现象放在热门综艺里其实并不少见,但这次的争议,倒是出奇地统一——大部分差评都绕不开一个问题:节目原本的“向往的生活”不见了,变成了一档“明星话剧排练秀”。
如果说前几季是大家一起种田、做饭、聊天、开小灶,这一季却在蘑菇屋旁边搞了个话剧厅,节目一开场就有人在回忆自己排戏的经历,还拉飞行嘉宾一块排练。
这事搁以前,顶多是嘉宾自带的个人经历,偶尔聊聊,大家当故事听。
但这次直接让“话剧”成了主线,连嘉宾互动都像是在背台词,观众看得一头雾水,甚至有人开玩笑说“这要是叫《向往的戏剧》,我就直接关了”。
不少人看完第一集就说“没意思,太正经,太尬了,烟火气全没了”。
其实,这样的转变不是一天两天开始的。
慢综艺刚火那会儿,观众就是奔着轻松、真实、温暖去的。
节目组也很懂观众胃口,什么提前点菜、晚上围炉闲聊、嘉宾自给自足做饭这些桥段,经常让大家产生代入感。
很多观众觉得,蘑菇屋就是普通人的理想生活,明星在里头也不端架子,聊聊家长里短,气氛自在又治愈。
但这个模式拍到后面,难免会遇到“内容疲劳”。
慢综艺也不是万能药,嘉宾之间的默契、情感、生活气息,其实很容易被拍摄、剪辑和主题设计消耗殆尽。
这次停了两年再回来,节目组显然想搞点新花样,用“戏剧+生活”的理念给节目注入新鲜感。
但现实是,观众未必买账,尤其是原本喜欢那种“家常温度”的人,觉得新一季像是“上了一堂表演课”,不再是随意的生活流。
有网友吐槽,“话剧在南方就跟北方的相声一样,节目组是不是搞反了”。
也有人说,“你们排练也行,但别占了一半时间,搞得节目看着像‘明星职场秀’”。
更有不少人直言,原班人马虽然在,但大家的状态就是“生疏和拘谨”,聊天也变成了任务,曾经的自然互动不见了,场面尴尬得让人只想快进。
这种观感变化,其实也是整个综艺行业遇到的老问题。
新瓶装旧酒很容易被观众挑剔,内容创新又可能失去原本的味道。
过去几年,类似的争议在《极限挑战》、《奔跑吧》等热门综艺也都出现过。
观众口味变了,综艺团队要么守住原来的气氛,要么像这次一样,冒险走新路,但一旦偏题,老粉丝就可能变成“最狠的批评者”。
其实,不管是明星还是普通人,大家都在找属于自己的“向往的生活”。
有些人需要温暖、轻松的陪伴,有些人喜欢舞台和表演,节目组也只能在这之间做取舍。
第八季选择了强调“戏剧”,也许是想让大家看到明星的另一面,但对于那些习惯了柴米油盐、家常聊天的观众来说,变化来得太快,接受起来就容易抵触。
有人说,慢综艺的最大魅力是“真实可感”,而不是话剧里的表演。
每个人的向往,或许都不一样,但你不能把节目变成嘉宾的工作秀,失去了原有的烟火气。
未来《向往的生活》是不是还会继续转型,或者重新找回原来的路,目前还很难说。
但毋庸置疑,这种两极分化的争议,也反映了大家对于生活、内容、情感的多元期待。
谁都不想看到自己喜欢的节目变成自己“不懂”的样子,这也是互联网时代观众最真实的声音。
来源:小葵综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