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型体育场馆声浪汹涌、大小剧场精品荟萃、演艺新空间不断上新……今年以来,北京演艺数据全线飘红,文化品牌硕果累累,文化消费地图花样翻新,展现出全国文化中心的深厚底蕴。
恭王府精美的大戏楼打造活态文化空间,市民游客可在此欣赏古琴演出。 本报记者 武亦彬摄
本报记者 韩轩
大型体育场馆声浪汹涌、大小剧场精品荟萃、演艺新空间不断上新……今年以来,北京演艺数据全线飘红,文化品牌硕果累累,文化消费地图花样翻新,展现出全国文化中心的深厚底蕴。
一天10万人次同听演唱会
9月初,北京演出市场发布今年上半年成绩单。市文旅局数据显示,今年1至6月,北京举办营业性演出超2.9万场,观众超697万人次,票房收入超2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10.5%、17.8%。其中,大型营业性演出表现尤为抢眼,上半年共举办102场,吸引观众约224.8万人次,票房收入约1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约13.3%、45.8%、35.7%。
今年2月起,大型演唱会陆续“抢滩”北京,北京成为歌声的海洋。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体育馆、华熙LIVE·五棵松、国家速滑馆(冰丝带)等多个场馆常在同一天上演不同歌手的演唱会。6月28日当天,北京出现6家体育场馆同办演唱会的盛况,单日吸引观众超10万人次。相关数据显示,大型演唱会的带动效应约为1比6.85,即歌迷每消费1元门票,可拉动交通、住宿、餐饮、购物等衍生消费6.85元。鸟巢演出期间,周边消费增长约三成。
“票根经济”打破消费壁垒
文旅联动日益加深,在“票根经济”带动下,消费场景壁垒不断被打破,演艺市场的吸引力在北京得到完美彰显。
五月天举办鸟巢演唱会前后两个月里,北京多个城市地标与演唱会联动,为歌迷打造独有浪漫体验。朝外THE BOX变身“五月天限定城市花园”,北海公园等地设置歌迷拍照专区,象征乐队的巨型彩色“五球”亮相朝阳公园北湖,更有“五月天公仔打卡巴士”带歌迷逛景点、游北京。
聚集人气,将观演动能转化为消费势能,演艺市场的火爆离不开政策支持。今年4月,市文旅局印发《北京市推动演艺高质量发展支持办法》,10条举措支持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演艺新空间、精品演出、演艺企业四类项目,推动演艺市场提质增效。
演艺新空间年内将达100家
不止大型演出,专业剧场也是观众与市民享受艺术、滋养心田的乐土。在北京,世界各地的精品剧目接连上演,国家大剧院、天桥艺术中心年度票房超2亿元,票房成绩领跑全国演艺市场。在全链条艺术创作扶持机制的保驾护航下,全市文艺表演团体、各类演艺机构精品迭出。8月下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在京开幕,舞剧《记忆深处》、京剧《燕翼堂》等22部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参演,获得广泛好评。
从百年戏楼到潮流商圈,从工业遗址到社区街角,北京已培育的85家演艺新空间,正以最灵活的姿态、最蓬勃的生命力,将艺术播种在城市每一个角落,让文化创意与演艺业态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北京累计认定的演艺新空间预计年内将达100家,北京演艺版图的多元空间格局已初步形成。未来,随着更多大型演出、国际作品、创新空间运营项目的落地,“演艺+”模式将在北京展现无限可能,为“演艺之都”建设注入新动能。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