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琉璃河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大石河北岸。它将北京建城史推进至3000多年前,是目前北京地区考古发现的最早的城市文明源头,被称为北京“城之源”。自1945年被发现以来,琉璃河遗址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漆木器、玉石器等珍贵文物。2025年4月,琉璃河遗址入
琉璃河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大石河北岸。它将北京建城史推进至3000多年前,是目前北京地区考古发现的最早的城市文明源头,被称为北京“城之源”。自1945年被发现以来,琉璃河遗址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漆木器、玉石器等珍贵文物。2025年4月,琉璃河遗址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目前,作为首都博物馆“北京历史文化展”系列首展,“太保墉燕——房山琉璃河遗址专题展”正在展出,将持续至11月28日。本次展览是琉璃河遗址发现80年来,不同时期考古成果汇集最全、展出文物数量最多、规格最高的一次,共汇集珍贵文物180件(套),其中作册奂卣等113件(套)文物为首次公开展出。展出文物按照“受命北疆”“燕都肇建”“鼎天鬲地”“传承永续”4个单元,以“封疆-营都-立制-保护”为展览主线,揭秘琉璃河遗址。
牛头纹带盖伯矩鬲,首都博物馆唯一一件禁止出境展出的文物。
并排展出的圉簋和伯鱼簋。
作册奂器(鼎、卣、觯)首次集中展出,文物上均刻有“太保墉燕”的铭文。
堇鼎,北京地区出土青铜礼器中体形最大、最重的一件。
受命北疆
青铜器铭文里的“分封现场”
堇鼎前的“三千年回响”:走进“受命北疆”展区,通高62厘米,目前北京地区出土青铜器中形体最大、重量最重的堇鼎占据着展厅的主要位置。堇鼎内还铸有清晰的4行26字铭文,记载了堇奉燕候之命去宗周向太保奉献食物,并受到太保赏赐的事迹。这26字铭文不仅记录了历史,而且在西周礼制、饮食、书法等方面都极具研究价值。
观展者站在堇鼎前,凝视着那厚重的青铜、精美的纹饰与古朴的铭文,仿佛能听到跨越三千年的回响——那是周王分封的册命声,是工匠铸造的锤击声,是燕侯祭祀的礼乐声……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历史长卷。
克盉克罍破解“千年之谜”:再往展厅里走,被历史文化爱好者称为“北京城身份证”的克盉与克罍并排陈列。这两件青铜器的器盖内、口沿内,刻着内容相同的43字铭文。其中提到“命克侯于燕”,证明了这两件器物的主人“克”,正是西周燕国的第一代燕侯姬克,铭文中还提到了随克前来的,还有羌、驭、微等六族。克到达燕地,接收了这里的土地、人口和管理机构。
克盉、克罍虽然器形不大,但它们的出现破解了一个“千年之谜”。自汉代起,学界便在争议,西周初期燕国的都城在哪里,但没有定论。克盉、克罍的铭文证明《史记·周本纪》和《史记·燕召公世家》中的记载完全正确——燕都就在北京,也证明了琉璃河遗址是燕国的始封地,说明北京地区在西周初期便已纳入中原王朝的疆域版图。
燕都肇建
城垣夯土里的西周营城智慧
考古笔记里的“发掘现场”:“燕都肇建”展区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的手写考古笔记原件被装裱陈列,泛黄的纸页上,字迹力透纸背。
“这些笔记言简意赅地介绍了一座被盗严重墓葬的发掘经过,特别提到了,发掘过程中塌方了三次,可以感受到,当时考古队员们的不容易。”讲解员说,琉璃河地区地下水位较高,挖掘时需用水泵抽水,20世纪70、80年代农村常停电,墓坑里的水抽不干净,可能塌方。听到这里,不少观展者凑近展柜,仔细辨认笔记上的每一个字,“原来文物背后,有这么多不为人知的辛苦”。
作册奂器的“同框时刻”:这次展览为何命名为“太保墉燕”?观展者在展厅会见到三件作册奂器(作册奂鼎、作册奂卣、作册奂觯)。它们曾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是首次集中展出。
这三件礼器并不算夺目,但铸于它们内壁、器底、器盖的相同铭文却极其重要。铭文中的四个字“太保墉燕”,填补了青铜时代城市设计记载的空白。
“太保”就是西周成王时期的召公奭,“燕”指琉璃河遗址所在的燕地,“墉”意为“筑城”。“太保墉燕”,意为“太保召公来到燕地建设都城”。作册奂器及其铭文是北京城市建设史最早的出土文献,实证北京3000余年的建城史,在世界城市史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
沙盘前解码“营城建都”:西周燕都,为何选在房山琉璃河?从大的地理区位上看,琉璃河遗址北部和西部依托太行山脉形成天然屏障,东部是湖沼,选在这里,向北控扼蒙古高原和松辽平原的山口,抵制北方诸族的侵扰;向南可通过干道连接中原腹地,寻得资源补充。此外,琉璃河遗址既在太行山山前的台地上,也处在大石河的拐弯处,城址不容易被河流冲刷,河水带来的沉积物也有利于耕种。
“作册奂”生活的燕都城是怎样的?观展者不妨走近燕都遗址沙盘。根据最新考古成果,当时的燕都拥有“两重城垣结构”,城址规模可达百万平方米,城市方向、城圈结构等与中心都邑周原遗址相似,反映出西周分封制度下相同的营城理念,是北京地区作为早期诸侯国政治中心的直接证明,是分封制下国家统治、边疆治理的有力见证。
鼎天鬲地
礼乐器物里的文明图景
“错盖了三千年”的两件青铜器: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逐步建立西周的礼制文化,并以相应的礼器来呈现。燕国作为姬姓诸侯国,也由此纳入中原一统,开启了礼乐文明的新篇。
展柜中,并排展出的圉(yǔ)簋和伯鱼簋,引出了一段“错盖了三千年”的故事。这次展览,仍按照它们出土时的样子进行展示,保留了这个“美丽的错误”。
1974年,考古学家发现了圉簋。器盖内壁和器底都有铭文,意义重大!通常来说,像这种青铜器内壁、器底的铭文,其内容应该一模一样,被称为“对铭”,也是礼制文化的一部分。但奇怪的是,这两段铭文却对不上,出现了两个人的名字:圉、伯鱼。
直到2021年,琉璃河遗址新出土了一件伯鱼簋,它不仅与圉簋纹饰相同,器物内两段铭文也分别出现了“圉、伯鱼”两个名字。据推断,这两件簋的盖、身在下葬时大概是弄混了,而这一错就是3000年。
伯矩鬲的“牛头盛宴”:与堇鼎并称为首都博物馆“镇馆之宝”的伯矩鬲,也在本次展览中亮相。在青铜器中,伯矩鬲可谓“精致小巧”,通高仅33厘米,口径22.9厘米。它身上的七头牛各具特色:盖钮的两个牛头十分逼真,耳朵的弧度甚至能体现出牛耳的柔软;盖面是两只浮雕牛头,牛角上有凸起的鳞片状纹饰,还有四颗獠牙;三只袋足上均有一只浮雕牛首,朝向三个方向……怪不得有文史爱好者说,伯矩鬲是一位牛气十足的“老北京”!
伯矩鬲独享一个数字展柜。轻触展柜上的互动屏,可以细品它的精美纹饰——全身有7个牛头装饰,艺术设计和铸造工艺极为高超,是北京地区西周青铜艺术巅峰之作。屏幕上,还能翻看它内附的“说明书”——鬲的盖内及器身颈内壁各铸有相同的铭文:“才(在)戊辰,匮(燕)侯赐伯矩贝,用作父戊尊彝。”意思是:在某年某月戊辰这天,燕侯赏赐给了贵族伯矩一笔贝币,伯矩用它铸造了这件青铜鬲,以此表示对其父亲的纪念。
保护传承
古今交融的文明守护
暖手宝里的“房山温度”:琉璃河遗址的保护和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尤其是当地民众的积极参与。2021年5月,黄土坡、董家林两村实现搬迁腾退,为考古和遗址公园建设腾退出土地1897.09亩。2023年,两村的536户、1850个村民也实现了搬迁上楼、乔迁新居。
2021年寒冬时节,有一位署名“房山群众”的热心市民为考古队送去三大箱暖手宝,附言“深深感谢你们为房山及北京的历史又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无声的关怀成为考古队员田野坚守的温暖力量。4年来,考古队员们也一直在打听这位热心市民的真实姓名,但一直没有结果。
国际视野下的遗址公园建设:今年3月启动的琉璃河考古遗址公园核心区建设规划设计方案国际征集工作,标志着北京“城之源”保护进入全球协作新阶段。这项由房山区政府与北京市文物局联合发起的国际竞赛,吸引了国内外20余家优秀团队参与,最终遴选出5家由院士、大师领衔的设计联合体。经过激烈角逐,8月揭晓的三个优胜方案以“燕都文明溯源地”为共同底色,融合前沿理念与本土智慧,为遗址保护与活化提供多元路径。
方案一以“镇园共生、无界融合”为核心理念,构建“一园三片一环一区两核”总体框架。在1.72平方公里核心区内,4公里环线串联起田园小镇、考古聚落、林田水岸三大功能片区。通过轻介入、场景化和可持续的理念,紧密连接周边生态资源,对重要考古价值点进行多维度、沉浸式、数字化的展示和体验设计。
方案二以“一心两翼”布局为特色,遗址公园核心区为“一心”,燕周文化小镇、博物馆与考古文化村的片区为“两翼”。馆站建筑采用西周大屋顶,以“双脊之形”凸显北京三千年建城史坐标,通过室内外场景串联实现古今对话,屋面采用金属格栅形成“茅草”与“瓦”的意象,体现出历史渐进中建筑材料的更迭。
方案三以金文“匽”的形象统领空间,造园营建沟通古今。方案深入开展琉璃河遗址的价值研究,归纳“多元一体、大宗维翰、太保墉燕、燕都往事、铲释首都”五大遗产价值,营造“六区十二境”,构建“科学保护——价值传播——可持续共生”的公园生态体系。
目前,三个优胜方案正在“太保墉燕——房山琉璃河遗址专题展”进行展出。下一步,将按照专家意见组织优胜方案深化完善,并形成综合方案,全力打造理念先进、保护科学、展示有效、运营可持续的文化地标。
未来,在房山区琉璃河镇的大石河畔,一座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的考古遗址公园将呈现在世人面前,成为人们触摸历史、感悟文明的重要场所。
结语
文明的温度,在沉浸中传递
走出展厅时,尾厅的“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展板前,观众纷纷与“北京三千余年城市文明的历史见证”的文字合影。通过这次展览,三千年的燕都文明,不再只是青铜器上的冰冷铭文、城垣里的沉寂夯土,而是一段段“沉浸式观展记忆”。琉璃河遗址的文明密码,从展厅里的文物,走进了更多人的生活,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 文/陈强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