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天的北京,金风送爽。9月3日上午,举世瞩目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中国以一场气势磅礴的阅兵盛典,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9月3日,纪念大会开始前,环卫集团“第零方阵”在清扫长安街路面。 本报记者 邓伟摄
本报记者 陈强
秋天的北京,金风送爽。9月3日上午,举世瞩目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中国以一场气势磅礴的阅兵盛典,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作为纪念活动的承办城市,北京在中央纪念活动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坚决贯彻“精精益求精、万万无一失”的工作要求,全力以赴,圆满完成各项筹备保障工作。
高效组织,以最佳状态迎接纪念大会
此次盛典,共有上万名官兵、上百架飞机、数百台地面装备接受检阅。现场除了5万名观礼群众外,还有合唱团、联合军乐团以及数千名志愿者和媒体记者。如此大规模的人员、物资和设备,涉及上千条运行流线,要实现整齐划一、精准协同、米秒不差,组织难度可想而知。
从活动当天的效果来看,整个庆典所有流程如精密的榫卯般环环相扣、无缝衔接,展现出极高的组织水平。在这背后,是精准高效的筹备保障——早在今年初,北京市就成立了纪念大会服务保障领导小组,与中央和国家相关部门紧密协作,反复推敲打磨,最终形成35项重点任务清单,并认真组织开展三次综合演练和多次专项演练,不断优化磨合,以最佳状态迎接纪念大会,确保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抠细节,抓流程,成功造就亮眼的“北京速度”——48小时,观礼台拔地而起;30分钟,所有嘉宾完成转场;50分钟,5万名观礼群众全部安全疏散。大会结束后不到两小时,西直门等重点地铁站恢复通行;当天下午3时,景山公园等周边旅游景区准时恢复开放……这座城市用精准高效的服务,再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首都一流的重大活动保障能力。
全景呈现,14年抗战历程震撼人心
在中国,再没有哪座桥能像卢沟桥一样,让亿万同胞刻骨铭心。1937年,这里爆发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
88年后,卢沟桥换了人间。今年7月8日,在历经9个多月闭馆改造后,卢沟桥畔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重新开放,通过1525张照片、3237件文物、45段历史视频,以更加鲜活、立体、生动的方式,全景展现中国人民14年抗战的光辉历程。许多展品为首次对外展出,让抗战历史直抵人心,引发观众强烈共鸣。
这座建成于1987年的纪念馆,此次改扩建后,由地上展厅扩展为地上地下双展厅,展览面积增至1.22万平方米。静态陈列与动态演绎有机结合,沉浸式体验是展览一大亮点——东北抗联战斗场景,还原了白山黑水间抗联战士所处的艰苦环境;七七事变场景,通过视频影像、醒狮雕塑、弹坑实物与《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文献布景,凸显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抗战馆之外,宛平城、卢沟桥景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也在修葺后同步亮相,抗日战争主题片区“馆桥城园”实现全景开放。从文物展示到场景搭建,从服务接待到秩序维护,每一个环节细致打磨,不仅让红色记忆焕发生机,更让“细致、精致、极致”融入北京服务的基因。
花语颂歌,长安街畔绽放盛世华章
早在纪念大会举行前,长安街沿线10组主题立体花坛就已成为热门打卡地。在东单路口东南角,“黄河赞歌”主题花坛高达8.5米,将气势磅礴的壶口瀑布进行了生动还原。花坛内设置了声效装置,配合《黄河大合唱》的激昂旋律和逼真的水流声效,完美再现了“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的壮阔场景,展现了中华儿女坚不可摧的团结力量。
北京市还在长安街沿线布置3200余平方米地栽花卉,精心打造5座月季花箱景观桥区。花语颂歌,传递着浓厚的爱国情怀,成为纪念活动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八十载风雨洗礼,八十载砥砺奋进。纪念大会的圆满保障,是激励首都奋勇前行的新起点。当前,四季度工作开始冲刺攻坚,盛典保障中凝聚的“协同作战、追求卓越”精神,正转化为推动北京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正以纪念活动保障为标杆,把“精精益求精、万万无一失”的要求融入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全力以赴冲刺年度目标任务,在推进首都功能优化、增进民生福祉、筑牢安全屏障的实践中续写新的篇章。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