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推开门,没有消毒水味,居然飘着鹦鹉口粮的小米香,绿底招牌上的白鹦鹉标识像在说“这届病友有点野”。前犬猫神经外科医生杨斌,把“精细活”带到了异宠界:0.1厘米针距缝伤口,小宠疼了就给止疼药,几十元巴西龟和80万元蜥蜴在诊疗待遇上没差别。
郑州有家异宠专科医院:10元仓鼠做700元眼部“微雕”手术,鳄鱼拍DR体检,土拨鼠“接”断牙,连玉米蛇都缠在医生手腕当活体教具。
推开门,没有消毒水味,居然飘着鹦鹉口粮的小米香,绿底招牌上的白鹦鹉标识像在说“这届病友有点野”。前犬猫神经外科医生杨斌,把“精细活”带到了异宠界:0.1厘米针距缝伤口,小宠疼了就给止疼药,几十元巴西龟和80万元蜥蜴在诊疗待遇上没差别。
他全网近50万粉丝追更,不是晒萌宠,而是讲述养宠过程中隐藏的未知风险:“蜜袋鼯一点小伤都不能忍!玄凤鹦鹉离不得保温箱!别冲动养宠!”这里的每台手术、每条科普,都在说:不管是平价小宠还是天价异宠,都值得我们用心守护。
从爬宠住院区到手术室,揭秘异宠医院的“诊疗日常”
“这条玉米蛇卡蛋了,需要剖腹产!”“这只仓鼠眼眶被另一只仓鼠打烂了,要缝针治疗吧?”“这只刺猬我养两年了,发现它嘴里有血,应该是疼,它一直哼唧。”“这鹦鹉是抑郁了吗?咋头秃了?”“我家鹦鹉需要测个性别。”……9月的郑州,在金水区一处商铺群中,一家挂着“异宠专科”招牌的宠物医院格外引人注目。绿底招牌上的白色鹦鹉标识,将其区别于传统的猫狗宠物医院。
(萌萌哒狐獴)
前来探访的大河报·豫视频记者推开玻璃门,迎面而来的不是消毒水味,而是混合着专用椰土垫材的草木香,还有鹦鹉食盒里小米的香气。在候诊区,已聚集了不少前来求医的异宠宠主。
这处异宠医院面积约300㎡,布局精巧。一处“爬宠住院区”率先吸引了记者的注意。12层高的保温柜中放着大小不一的透明爬箱,每列柜子都配有独立操作按钮,电子屏上显示着控温控湿的数据。靠近爬箱,只见一条雪白成体玉米蛇蜷缩在箱内,鳞片泛着光泽,偶尔伸出分叉的舌头轻轻触碰箱壁;中间的爬箱里,一只鬃狮蜥爪子搭在一小块南瓜上,正慢悠悠啃食;最右侧的爬箱里,两只豹纹守宫正趴着睡觉,尾巴卷成小小的圆环。
(爬宠住院区的保温柜)
诊疗区被分隔成几个独立空间,遵循“一医一患”原则,即每位宠主单独带着宠物与医生交流,避免多人同时进入诊室。而在走廊尽头的公示栏里,则整齐排列着医生的资质证书等。
转身进入另一处异宠住院区,只见不同型号的保温箱内住着病号,有灰鹦鹉、小太阳鹦鹉、玄凤鹦鹉、红腿陆龟等。
紧挨着住院区的是检验区。检验区为半开放式,区域内整齐摆放着各类检验设备。最显眼的是一台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屏幕上正跳动着一组组针对鹦鹉的血液数据,旁边的试剂架上,贴着不同颜色标签的采血管有序排列,还有几支细如毛细血管的特殊采血管,是专门为仓鼠、蜜袋鼯这类小型异宠准备的。实验台西侧,一台生物显微镜正处于工作状态,镜筒下的载玻片上,是刚从一只和尚鹦鹉病号身上提取的检验样本。实验台旁,医生正进行化验操作。
(宠物蛇排队手术中)
位于医院后部的手术室则是“核心战场”。手术台上方悬挂着无影灯,手术台上铺着浅蓝色无菌防水布,边缘摆放着一排诊疗器械:止血钳、镊子、手术剪刀,以及异宠专用的注射器。淡白色的光线集中在一只玉米蛇尾部那处约3厘米长的撕裂伤上。只见伤口边缘还沾着些许血迹,周围鳞片微微外翻。主刀的杨斌院长正小心翼翼地处理它尾部的外伤。一名助理左手轻捏蛇头,右手松松握着蛇身。另一位助理则快速匹配手术各环节要用的医疗器械,递给杨斌。“这只蛇的伤口没有感染,但需要清理坏死组织后缝合。”杨斌手持手术剪,沿着伤口边缘小心修剪坏死的皮肤组织……
10元仓鼠做700元“小”手术,直击针尖上的毫米级手术
这边杨斌将包扎好的玉米蛇送进住院部安顿好,又迎来了新病号。“医生!您快看看我的仓鼠,它眼睛被另一只咬烂了!”门口站着刚上初二的女孩子林晓(化名),饲养箱被她抱在身前,箱里的仓鼠“拿铁”不安地扒着箱壁,右眼眶周围的毛被血渍黏成一团,原本圆润的眼眶外侧撕裂开一道伤口,裸露着粉色皮肉。
杨斌上前观察伤口情况。“眼眶周围有撕裂,得先清创再手术缝合,初步看至少要两针。”他话音刚落,林晓的母亲便问:“治疗费大概多少?”“手术加上麻醉、抗菌药和术后护理,700元左右。”
(因打架右眼受伤的小仓鼠)
“700块钱?”林晓声音里带着惊讶,“它是我在花卉市场买的,才10块钱……”她低头看着箱里仍在上蹿下跳的“拿铁”,转头看向母亲,眼神里满是恳求。母亲问:“你决定,治不治?”“治!” 林晓没有犹豫,声音坚定,“它来家虽然才两周,但每天我给它喂粮、换垫材,我舍不得它。”母亲转头对杨斌说:“孩子这么上心,麻烦尽快安排治疗吧。”
“拿铁”被送入手术室,安置在铺着无菌软纸的透明观察箱里。箱子侧面的吸氧孔连接着氧气管,氧气缓缓注入,15分钟后,杨斌将吸入麻醉剂接入管路,“拿铁”渐渐安静下来,失去意识。
(术前吸氧中的小仓鼠)
助理医生将“拿铁”移到手术台上。这只仓鼠舒展开肢体后,也不过成人半个巴掌大。杨斌先在它胸前贴上微型感应电极片,监护仪立刻传来 “扑通、扑通”规律的心跳声,屏幕上跳动的心率数值符合仓鼠的正常生理范围。接着,他用剃毛器剃去“拿铁”右眼眶周围的毛发,又用无菌纱布蘸取碘伏消毒,最后用一根棉线牵住它的上门齿,避免术中仓鼠无意识咬合损伤口腔。
无影灯的光线聚焦在“拿铁”的伤口上,原本目测的小伤口,在清创后露出了真面目:深层皮肤也有撕裂,伤口实际长度比最初看到的长了近一倍。手术台面上,6毫米的弧形缝合针、比发丝还细的可吸收缝合线、止血钳和尖头镊子整齐排列。杨斌左手用镊子轻轻撑开伤口边缘,右手拿镊子持针开始缝合,每针的间距都控制在0.1厘米,针脚细得几乎要用放大镜才能看清。
(缝合)
当第五针完成打结,“拿铁”眼眶伤口终于被完整闭合。杨斌用无菌棉签蘸取专用抗菌凝胶涂抹在缝合处,整个手术不过半小时便顺利结束。
麻醉效果消退,“拿铁”在助理手里动了动爪子,小鼻子先试探性地嗅了嗅,接着睁开眼。林晓在诊室里接到“拿铁”时,它已恢复了活力。杨斌递过药盒和护理清单:“接下来一周,窝里别铺木屑和纸屑,用无菌尿垫就行,还有一些注意事项……”
从宠物神经外科到异宠专科,源于热爱的“跨界”
从下午2点半到晚上8点半,异宠医院诊疗区的灯光依旧明亮,这六个小时里,杨斌几乎没停下过脚步。刚送走检查完毕的刺猬“cici”,一位鹦鹉主人又打来电话说要马上赶来医院。
(2岁刺猬因口腔出血在接受检查)
杨斌只有在两只宠物的诊疗间隙,才能快步走到饮水机旁,接半杯温水一饮而尽。好在周末集中来就诊的宠主里,不少老客户都格外理解。养着玄凤鹦鹉的张先生拍了拍杨斌肩膀:“我家鹦鹉是例行检查,你先忙急症,等你空了给我发消息,我再来。”就这样,一个个老客户约定好后续看诊时间后离开。晚上8点半,杨斌才终于能坐在椅子上喘口气,记者才得以有机会与他对话。
“我最早是看猫狗的。2010年刚工作时,跟着老师做外科手术,后来在北京知名的神经外科转诊中心待过几年。”回忆起职业生涯的起点,杨斌说。彼时,北京的转诊中心汇聚着全国疑难的犬猫神经外科病例,“在那,我一天见过的复杂病例,比回来后几年见的都多,客单价随便一个都得上万。有只狗狗得了脊髓炎,光手术费就3万多,主人还是从新疆开车送过去的。”
转折发生在2016年。杨斌回到郑州在一家综合宠物医院坐诊,接诊的异宠越来越多,其中以乌龟居多。“想看好异宠,首先得了解它们的习性。”为了摸清不同乌龟的生活规律,杨斌把家里的阳台改造成了“迷你龟园”,巴西龟、草龟、钻纹龟等市面上常见的宠物龟,他养了个遍。
(颜色鲜艳的猪鼻蛇)
真正让他下定决心深耕异宠领域的,是对蛇的热爱。2019年,杨斌在朋友的推荐下养了第一条玉米蛇,如今,杨斌称家里的书房,除了书以外就是大大小小的爬箱,足足养了一两百条蛇,品种以玉米蛇和猪鼻蛇为主。“养蛇对我来说,既是爱好,也是学习。”他笑着说,“刚开始给蛇看病时国内资料很匮乏,我只能托朋友从国外找文献,英语不好就逐词翻译,慢慢摸索着做手术。记得第一次给蛇做肠道手术,光是找合适的手术器械就花了半个月。”
2022年,国内开始有系统的异宠诊疗培训,杨斌成了河南地区少有的“追课人”。从2023年到2025年,只要国内有相关培训,他几乎场场不落。“异宠和猫狗诊疗最大的区别在于种类太多,每一种的健康状态、营养需求、饲养环境都不一样,比如鹦鹉,最小的才20多克,最大的能有一两公斤,不学习根本没法应对。”
2023年,杨斌创办的异宠专科医院正式开业,该院是河南地区率先开展专业异宠诊疗服务的机构之一。
奇葩病例:鳄鱼体检、土拨鼠整牙、袋鼠中暑
除了难忘的温情瞬间,杨斌的医院里还藏着不少颠覆大众认知的“奇葩病例”。每月300到400例的接诊量中,既有常见的鹦鹉、仓鼠、兔子,也有罕见的蜜袋鼯、土拨鼠,甚至还有鳄鱼、袋鼠这样的“非常规患者”,堪称一部“小众宠物图鉴”。
(来体检的宠物鳄鱼)
曾有主人带着装在鱼缸里的六角恐龙(蝾螈类)来做白内障手术;有两只从外地空运来的袋鼠因中途运输不当中暑,送来抢救;最昂贵的是价值80万元的种公蜥蜴,因笼舍设计缺陷导致骨折,不得不用钛合金骨钉完成骨科手术。
令人意外的是,医院还曾为一只半米长的宠物鳄鱼做过体检。“宠主的鳄鱼养了两年多,想给它做个体检,看看骨骼和体内有没有问题。”杨斌说,当时为了给鳄鱼拍片子,整个团队都动了起来。先是用特制的软质网兜将鳄鱼轻轻固定,避免它挣扎时受伤。再由两个医护人员抬着网兜,将鳄鱼放到DR机上。拍摄时,杨斌还调整了机器参数,避免辐射伤害鳄鱼。“只要是人工繁育、合规饲养的,我们就会尽力提供帮助。不过那只鳄鱼是迷你品种,叫泰鳄,最多能长到1米左右。当时拍片子的时候,它还挺乖,就是偶尔张张嘴,吓吓护士小姑娘。”
还有一只土拨鼠的经历让人哭笑不得。“土拨鼠腿短、体型胖,当时主人在客厅看电视,没注意它爬到了沙发上,它自己蹦下来时没站稳,脸直接撞到了地板上,把门牙摔断了。”说起这个病例,杨斌有些忍俊不禁。土拨鼠来医院麻醉后,他用微型牙科工作台将土拨鼠断裂门牙的尖刺磨平,修整好后,做一个软质嘴套,防止它啃咬伤口。
在众多异宠病例中,“脆皮”鹦鹉遭遇的意外伤堪称高频。“有的主人爱在家散养鹦鹉,有不小心坐鹦鹉身上把它腿压断的;还有关门时没留意,把站在门上的鹦鹉脑袋挤裂的;最离谱的是有一次,主人在家打篮球不小心砸到了鹦鹉,导致鹦鹉内脏出血的。”杨斌无奈地说,“前段时间还有只鹦鹉,主人关门时把它的嘴巴挤掉了一半,主人伤心了好久,说那只鹦鹉会唱歌。”
而啮齿类宠物的肿瘤问题,更是让杨斌揪心。“金丝熊、侏儒仓鼠这些寿命一般就2到3年,还容易长肿瘤。我接诊过最小的金丝熊才3个月大,就长了肝脏肿瘤,主人是个学生,抱着金丝熊哭着说他把零花钱都攒下来了,能不能救救它。”杨大夫说,这些小宠身价不高,大多就几十块钱,但治病的花费却不低,“一次肿瘤手术加上术后护理,至少要几千元。”
别人拍宠物卖萌,他拍蛇做手术、鹦鹉看病
如今,杨斌在各社交平台累计有近50万粉丝,他日常会分享宠物的饲养知识和日常接诊的病例。在杨斌看来,社交平台不仅是科普的渠道,也是倾听主人心声的窗口。“很多主人会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养宠经历,也会咨询问题,我有空都会尽量回复。有个网友说,看了我的视频,才知道自己给鹦鹉喂的食物不对,调整后鹦鹉的羽毛亮了起来。这些反馈让我觉得科普这件事很有意义。”
(住院部因心情不好就会绝食的灰鹦鹉)
“人的成见是一座大山,而人们对异宠最大的成见,就是觉得蛇有毒、很吓人。”杨斌手里拿着一条1米多长的玉米蛇,蛇温顺地缠绕在他的手腕上,他解释:“我们平时接触的玉米蛇、猪鼻蛇、牛蛇这些‘玩具蛇 ’,大多是无毒的。你看,这条玉米蛇我拿着它,它一点都不挣扎,还会轻轻蹭我的手。猪鼻蛇虽有微毒,但毒牙在口腔后面,除非它咬着你的手不放很久,否则不会有大碍。”
在杨斌的医疗理念里,“动物福利”始终是核心。诊疗区的观察笼里,每只异宠都有专属的手写照顾卡,上面记录着喂食时间、用药剂量和注意事项。“不管是身价几万的鹦鹉,还是几十块的巴西龟,我们都会一视同仁。”杨斌说,治疗费用是根据病种来定,不会因为宠物的贵贱而改变,“跟人看病一样。”
(麻醉等待手术的玉米蛇)
对于异宠的疼痛管理,杨斌更是格外重视。药房里摆放着不同规格的止疼药,适配鸟类、小型哺乳类、爬虫类等不同品种。“哪怕只有一点点外伤,我都会给它们用止疼药。疼痛会改变身体代谢和激素分泌,对康复不利。”他举例,之前有一只刺猬因肿瘤疼痛,每天都要喂止疼药,“看着它能舒服些,主人也能安心点,这就是我们做的有意义的事。”
警惕“萌系陷阱”!你的“小可爱”可能是本土物种的威胁
“责任,从你带它回家的那一刻开始。”杨斌指出,在当下异宠饲养热潮背后,也隐藏着一定的生态风险与安全隐患,“希望每位宠主都能将责任贯穿饲养全程,并严守公共准则。”
从生态保护角度而言,随意抛弃异宠可能对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毁灭性打击。“这不是危言耸听,因为许多异宠并非本土物种,缺乏自然天敌,一旦流入野外,极易成为‘生态杀手’。例如,被弃养的巴西龟适应能力极强,会与本土龟类争夺食物和栖息地;看似温驯的蜥蜴、鹦鹉若在野外繁殖,可能破坏当地植物传播链条;而鳄鱼、蜥蜴等爬宠若进入自然水域或林地,甚至可能威胁小型哺乳动物及鸟类的生存。”杨斌表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及《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办法》,随意放生或抛弃外来物种,不仅违反法律规定,若造成生态损害,饲养人还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情节严重者甚至可能面临刑事处罚。
“因此,当饲养异宠的意愿改变或无力继续照料时,主人也不能选择在野外遗弃,可将宠物转让给有经验的饲养者,确保每只异宠都能得到妥善安置,而非成为破坏生态的隐患。”杨斌说。
杨斌提醒,不同类型的异宠具有独特的生理习性和潜在风险,饲养人需针对性做好安全措施:对于蛇类、鳄鱼等具有攻击性或潜在毒性的异宠,须使用符合安全标准的专用饲养箱,日常喂食、清洁时,需佩戴专业防护手套,若不慎被咬伤或抓伤,要立即用肥皂水冲洗伤口,并在24小时内前往医院接种相应疫苗(如破伤风疫苗、狂犬病疫苗等,具体需根据宠物种类咨询医生)。
对于初养土拨鼠、刺猬等可能携带病菌的异宠,要定期带其到异宠医院进行体检和驱虫;饲养区域需与生活区域做好隔离,定期用宠物专用消毒剂清洁笼舍及周边环境,减少病菌传播风险。此外,饲养人还需注意公共场合的安全,外出携带异宠时使用密闭、牢固的便携箱,避免在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随意展示或释放异宠,防止对他人造成惊吓或伤害。
“异宠饲养不仅是个人爱好,更承载着生态保护与公共安全的责任。”杨斌说,只有每位饲养人都树立“科学饲养、责任到底” 的理念,才能让异宠与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劝诫新手:没有好养的异宠,只有用心的主人
面对越来越多想养异宠的新手,杨斌反复提醒:“没有绝对好养的异宠,只有用心的主人。玄凤鹦鹉对温度要求高,必须有保温箱;钻纹龟容易得腐皮,对水质和盐分有要求;蜜袋鼯有点神经质,甚至会自虐,比如尾巴尖上有个小伤,它可能会啃掉整根尾巴。养异宠前一定要先做好功课,千万别冲动消费!”
如今,杨斌的医院有4名执业医师,而他依然是异宠诊疗的核心力量。“河南的异宠专科还在起步阶段,我们想往更细分的专科发展,比如异宠肿瘤科、异宠骨科。”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杨斌一直在积累病例、参加考试、发表论文。
(前来就医的蜜袋鼯)
“国内的异宠诊疗越来越规范,我们也要跟上步伐,给这些‘小众生命’更好的医疗保障。“杨斌说,下一步,他计划引进更先进的异宠诊疗设备,还想和高校或研究机构合作,开展异宠疾病的研究。“之前接诊过一只患罕见血液病的鹦鹉,国内无相关治疗案例,最后参考国外文献制订了治疗方案,要是有更多的研究支持,就能少走很多弯路。”
“很多人觉得异宠奇怪,但在主人眼里,它们都是家人。”杨斌说,“我们异宠医生能做的,就是用自己的专业,守护好这些家人,让它们能更舒服、更健康、更长久地陪伴宠主。”
晚上9点,采访被打断,记者和杨斌所在的诊室门被敲响,助理说有新病号来。杨斌起身出门接诊,记者看到候诊区一只鹦鹉站在一名年轻男子肩头,神情萎靡的鸟儿正用头贴着主人脸颊……
来 源: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张瞧
来源:环球网海外看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