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鸭王”绝味被ST了,隐瞒比虚增收入更气人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7 18:49 1

摘要:近日,湖南监管局一纸《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揭开了绝味食品长达五年的财务操作黑幕:公司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处以400万元罚款,董事长及多名高管合计被罚450万元。更严重的是,公司股票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A股简称变成了“ST绝味”。

被称作“中国鸭王”的绝味食品,这次真的栽了。

近日,湖南监管局一纸《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揭开了绝味食品长达五年的财务操作黑幕:公司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处以400万元罚款,董事长及多名高管合计被罚450万元。更严重的是,公司股票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A股简称变成了“ST绝味”。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不同于常见的企业“虚增收入”造假,绝味食品居然是“虚减收入”——2017至2021年间,公司故意未将加盟店装修款计入营收,五年总计隐瞒约7.23亿元。这笔钱去哪了?为什么营收规模行业第一的企业,还要刻意“藏富”?

01 钱去哪了?个人账户、体外循环与高层默许

事实上,这已不是绝味第一次因资金管理问题被点名。早在2023年4月,监管部门就发现公司通过员工个人账户收取营业款、加盟费和管理费,金额达2107万元,且未存入公司账户。而这次的调查进一步揭露,时任财务总监甚至安排财务员工出借个人账户处理装修业务——这说明,高层不仅知情,还可能深度参与。

有一种猜测是,公司将本应入账的装修款通过“加盟商委员会”这一自治组织流转,最终流入体外账户,甚至可能成为“隐形资金池”。而这样做的好处,是既可以规避税收和监管,又能灵活用于不便公开的开支。

02 美化加盟,误导投资者?​​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操作还可能用于“美化”加盟生意的盈利能力。

要知道,绝味食品能在7年间新增超8000家店、总量翻倍,靠的就是不断吸引加盟商。而装修费是开店的重要成本,若将其“藏起来”,加盟商的账面投资回报率就会显得更高——这无异于给潜在加盟者画了一张“稳赚不赔”的大饼。

有专业人士指出,虚减营收虽不直接抬高净利润,但却能反向操纵毛利率、周转率、成长性等关键指标,误导市场对其扩张速度和盈利质量的判断。换句话说,绝味食品或许在用自己的方式“控制”外界对品牌的信心。

03 真正的危机在经营

尽管有投资者认为ST只是“黄金坑”,一年后有望摘帽,但绝味食品面临的真正危机远不止一顶帽子。

2024年公司营收下滑13.8%,净利润暴跌35.7%;2025年上半年继续双降,营收跌15.6%、净利润腰斩。曾经引以为傲的加盟模式也在退潮:2024年加盟店批发收入跌15%,2025年上半年公司甚至不再单独披露这一数据。门店数量从高峰期的近1.6万家缩减至目前的1.07万家,收缩超三分之一。

消费者不买单了——为什么?

一个字,贵。

在抖音上,#绝味鸭脖贵#、#绝味鸭脖贵得离谱#等话题播放超8万次。很多用户吐槽其定价模糊:“别的品牌按斤卖,绝味按半斤标价”,实际一秤才发现价格翻倍。鸭脖24元/半斤、翅中50元/斤、鸭胗80元/斤……网友直言:“买绝味,每次结账都心惊肉跳。”

更严重的是食品安全信任危机。

从南昌电视台曝光“鸭脚掉地继续卖”“熟食车间存放化工原料”,到香港、加拿大市场召回李斯特菌污染产品,再到黑猫投诉平台上超1573条投诉——内容涵盖“吃出蟑螂”“变质发臭”“甚至吃出蛆”……消费者的信任已被严重透支。

04 瞒报比虚增更可气​

比起“吹牛”“注水”,绝味这种“瞒报”“藏钱”的行为,某种程度上更恶劣——它不只是为了数据好看,更可能隐藏着资金操控、逃避监管甚至利益输送的意图。而市场与消费者最终用脚投票,反映出大家对这类行为的反感与不信任。

如今,煌上煌、周黑鸭已在净利润增速上大幅反超,绝味虽仍坐在“鸭王”之位,但宝座已摇摇欲坠。

ST或许一年后可摘,但失去的信任与口碑要怎么挽回?这恐怕才是绝味食品最需要回答的问题。

来源:迪哥看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