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教育的神圣殿堂里,校园餐本应是滋养莘莘学子成长的温暖养分,然而在上海,它却陷入了一场令人瞠目结舌的怪圈。一边是家长们愤怒的投诉如汹涌潮水般不断涌来,另一边却是涉事企业中标项目似纷飞雪花般纷纷而至。上海绿捷公司的校园餐业务,就这样被无情地推到了舆论的风暴中心,
在教育的神圣殿堂里,校园餐本应是滋养莘莘学子成长的温暖养分,然而在上海,它却陷入了一场令人瞠目结舌的怪圈。一边是家长们愤怒的投诉如汹涌潮水般不断涌来,另一边却是涉事企业中标项目似纷飞雪花般纷纷而至。上海绿捷公司的校园餐业务,就这样被无情地推到了舆论的风暴中心,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深刻反思。
2025年9月,上海的校园餐市场宛如被一场猛烈风暴席卷,上海绿捷公司深陷其中,成为了这场风暴当之无愧的主角。在上海某小学的家长群里,一句“孩子们仅花费15元的餐费,为何连菜市场的小摊贩都看不下去了?”的质问,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网络世界中迅速炸开,瞬间引发了轩然大波。
原来,上海多所学校的家长在社交媒体上纷纷发声,反映学校午餐中的虾仁炒蛋散发着刺鼻难闻的异味,学校不得不紧急将这道菜撤下。涉事的上海绿捷公司瞬间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成为了众矢之的。9月19日,新华社更是以犀利如剑的笔触,对上海绿捷的校园餐问题进行了报道,提出了“总遭投诉却屡屡中标?校园餐背后的猫腻该好好查查”这一尖锐疑问,将这场争议推向了新的高潮。
面对如潮水般汹涌的舆论,绿捷公司事后回应称:“有学校反映虾仁里有细沙,并非所有批次都存在问题,不存在别的食品安全问题”。然而,公安机关已对绿捷公司涉嫌瞒报食品安全信息立案侦查,这一举措标志着事件从普通的食品安全问题升级为刑事案件,也让整个事件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仿佛被一层厚厚的迷雾所笼罩。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尽管投诉声如雷鸣般不绝于耳,绿捷公司在上海校园餐市场的份额却如同滚雪球一般,以惊人的速度不断扩大。数据显示,绿捷公司的业务就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其枝叶广泛覆盖了上海16个区的500多所中小学,日供餐量更是超过了50万份,成为了上海校园餐市场当之无愧的“巨无霸”。
仅在2025年8月,绿捷公司就如同一个中标“收割机”,以锐不可当之势一举中标了约70所上海中小学的食堂服务项目。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在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的当天,也就是9月23日,绿捷公司依然“我行我素”,再次中标了上海市西南位育附属实验学校食堂餐饮服务项目。这种“越投诉越中标”的怪象,就像一团挥之不去的乌云,沉甸甸地笼罩在家长们的心头,让他们感到无比的无奈和愤怒。
有家长甚至在社交媒体上发起了“集体请愿让西贝预制菜进校园”的活动,他们用这种方式强烈表达对现有供应商的不满,渴望能为孩子们找到一个更安全、更健康的用餐选择,就如同在黑暗中寻找一丝光明的曙光。
绿捷公司为何能在一片投诉声中屡屡中标呢?业内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关键在于其低报价策略。以上海绿捷中标的某学校食堂项目为例,中标价仅为231.56万元,却需要服务1940名师生。
按照正常的餐标计算,全年餐饮费用大约在1260万元左右,而绿捷实际中标服务费不足总餐费的20%。如此低的价格,绿捷公司究竟是如何盈利的呢?答案就隐藏在食材采购那片神秘的“灰色地带”。
业内人士透露,绿捷公司提供给中央厨房的食材成本仅仅只有3 - 4元,而学生餐的收费却高达15 - 25元,毛利率最低也能达到33%,最高甚至可达60%。这意味着,在一份18元的餐费中,可能只有不到5元真正用在了食材上。这种畸形的盈利模式,就像一颗隐藏在校园餐中的毒瘤,无情地侵蚀着校园餐的质量和孩子们的健康。
绿捷公司背后是一个错综复杂、如同迷宫般的资本网络,让人难以捉摸其真实的面目。表面上,绿捷公司是香港公司Green Express Foods全资控股,但实际上,其核心股东来自厚生投资,而厚生投资负责人王航同时担任新希望集团副董事长。
这种错综复杂的股权设计,就像一道道坚固的防线,不仅大大增加了追溯的难度,更便于在出现问题时进行责任切割。当问题发生时,责任追究到香港公司就会遇到司法管辖的障碍,仿佛陷入了一个无解的死循环,让人感到深深的无力。
更令人担忧的是,绿捷公司与承担上海校园餐食部分检测任务的第三方机构“品测检测”关系密切。两家公司历史上曾共用邮箱和电话号码,并且绿捷曾在2018年短暂控股过品测公司。这种千丝万缕的联系,就像一张无形的大网,让人不禁对检测结果的公正性产生严重的怀疑,也让整个校园餐市场的监管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仿佛在迷雾中摸索前行。
绿捷事件就像一面明亮的镜子,清晰地暴露了校园餐食监管的多重问题。当前监管存在明显的“抓大放小”倾向,就像一个视力不佳的人,只关注食材是否变质等显性问题,而对餐食的口感、营养配比等隐性指标缺乏系统评估。这就好比只看到了冰山的一角,而忽略了隐藏在水下的巨大风险,为校园餐的质量埋下了隐患。
招标流程也存在反应滞后或漏洞。企业的严重违法违规行为本应像一道不可逾越的红线,严重影响其参与新项目的资格,但立案侦查与中标公告却出现在同一天,这反映出监管信息与招标系统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壁垒,就像两个相互隔绝的世界,彼此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导致监管无法及时发挥作用。
此外,“一家独大”的市场格局更是削弱了监督效力。当一家企业在区域校园餐市场形成绝对优势时,学校和家长在面临问题时,就像被困在笼子里的鸟儿,缺乏有效的替代选择,监督话语权被大大减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问题不断恶化,却无能为力。
看看其他城市的做法,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丝希望的曙光。湖北赤壁市通过集采集配改革、建设“数字食堂”、邀请家长担任“监督员”等创新举措,就像给校园餐市场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活水,将学生和家长的满意度提高到了95%。大连市也出台了中小学学生餐原材料选择基本规范,对主食构成、荤菜构成等提出了明确而细致的要求,为校园餐的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这些成功案例表明,校园餐问题并非无解,关键在于是否愿意打破利益藩篱,把学生健康放在首位。就像建造一座坚固的大厦,需要以学生的健康为基石,以监管的严格为框架,以社会的监督为装饰,才能为孩子们打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用餐环境,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茁壮成长。
家长们的诉求其实很简单,就像一句朴实无华却又饱含深情的话语:“学校的领导和老师跟孩子们吃同样的饭菜就行。”或者,能不能拿出办机关食堂的决心,来办学校食堂?这简单的诉求背后,蕴含着家长们对孩子深深的关爱和对校园餐质量的高度关注,就像温暖的阳光,照耀着孩子们成长的道路。
假如你是孩子家长,面对这样的校园餐怪象,你会怎么办呢?是继续默默忍受,还是勇敢地站出来,为孩子们的权益发声?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让我们一起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共同守护他们美好的未来。
来源:买颜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