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山酒:从舜帝稻种到米酒之王,全州人酿了三千年的酒故事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6 18:17 1

摘要:一提起全州特产,有人说醋血鸭,有人说红油米粉,但懂行的老饕会眯着眼说:“是湘山酒!”这酒可不是普通的米酒,往深了扒全是硬核历史:酿酒的稻种能追到舜帝南巡时带的谷种,酒坊的起源和秦始皇设零陵县有关,连唐宋文人都为它写诗,最后还成了“中国米酒之王”。

唐 榕

一提起全州特产,有人说醋血鸭,有人说红油米粉,但懂行的老饕会眯着眼说:“是湘山酒!”这酒可不是普通的米酒,往深了扒全是硬核历史:酿酒的稻种能追到舜帝南巡时带的谷种,酒坊的起源和秦始皇设零陵县有关,连唐宋文人都为它写诗,最后还成了“中国米酒之王”。

今天咱就开坛湘山酒,聊聊这坛从广西稻作文明里“酿” 出来的千年佳酿,看看它到底藏着多少故事。

湘山石刻

先挖根:广西才是稻作文化发源地,舜帝带的谷种,成了酿酒的“第一原料”

要聊湘山酒,得先纠正一个误区:很多人以为稻作文化起源于长江中下游,其实广西才是“老祖宗”——桂林甑皮岩遗址里,挖出过一万多年前的稻壳化石,比浙江河姆渡遗址还早几千年。而全州(古零陵)作为广西稻作的核心区,早在舜帝时期就把“种稻酿酒”玩明白了。

《全州民间故事集》里传得有鼻子有眼:当年舜帝南巡到全州,见老百姓还在靠打猎为生,就从随身的行囊里掏出一把谷种,教大家“翻土、播种、灌溉”。这把谷种特别争气,在全州的沃土上长得又壮又饱满,收获后除了留着吃,老百姓发现剩下的谷子放久了会发芽,泡在水里居然渗出了酒香。

一开始大家不敢喝,以为是“山灵显圣”,直到舜帝尝了一口,说“这是谷物的精华,喝了能解乏暖身”,老百姓才敢放开喝。后来舜帝去世,全州人在祭祀他时,特意用新收获的谷子酿酒,倒进湘江里祭拜,说“让舜帝也尝尝咱们酿的酒”。这大概就是广西最早的米酒,而酿酒的稻种,正是湘山酒的“祖先原料”。

现在全州还种着一种叫“舜皇粘”的水稻,米粒饱满、淀粉含量高,正是酿湘山酒的专用品种。老农们说,这稻种就是当年舜帝带来的谷种改良的,种的时候得用湘江的水灌溉,不然酿不出那股独特的甜香——你看,连稻种都带着历史的“基因”。

广西种水稻历史悠久

秦代起步:秦始皇设零陵县,祭祀催生了全州第一批酒坊

舜帝之后,全州的酿酒手艺沉寂了千年,直到秦始皇来了才“正式开张”。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在全州设零陵县,把这儿当成进军岭南的“军事中转站”,五十万秦军在这儿休整,粮草、祭祀都得跟上,而酒成了“刚需品”。

秦军出征前要祭天,得用酒;打了胜仗要庆功,得用酒;连士兵水土不服,军医都让喝两口酒驱寒解瘴气。可当时的零陵县没那么多酒,秦始皇干脆下旨:“鼓励百姓酿酒,官府给补贴!”这一下,全州的酒坊跟雨后春笋似的冒了出来,主要集中在湘江河畔。以至于后来的湘山寺前面那条街(古称“寺门前”)几乎全是酒坊,有好几十家——因为这儿的泉水清冽,酿出来的酒口感最好。

这些早期的酒坊都酿“小锅米酒”,做法特别朴素:把“舜皇粘”蒸熟,拌上酒曲,装进陶罐里发酵,发酵好后用柴火蒸馏,出酒时香气能飘出半条街。秦军喝了都说好,有个将领还写了句打油诗:“零陵泉水甜,米酒暖丹田,喝了这碗酒,敢闯岭南天!”后来这些酒坊越开越大,成了湘山酒的“雏形酒坊”。

现在全州湘山寺旁边的老巷子里,还能找到秦代酒坊的遗址:出土的陶罐上有烟熏的痕迹,显然是当年酿酒的器具;地面的凹槽是蒸馏时流酒的通道,连考古学家都感叹:“这是岭南最早的酿酒作坊遗址!”

最初的酒来自民间小作坊

古法揭秘:古零陵小锅米酒有多讲究?“三蒸三酿”,还得等“三年陈”

别以为米酒好酿,古零陵的小锅米酒讲究得能让现代人头疼,光工序就有十几道,总结起来就是“选料严、发酵久、蒸馏细”,差一点都出不了那股味。

首先是选料,得用“三选三弃”法:选当年收获的“舜皇粘”,弃隔年的陈谷;选颗粒饱满的,弃瘪粒碎米;选用湘江泉水灌溉的,弃用井水灌溉的。老农说,只有这样的米,酿出来的酒才甜,没有杂味。

然后是制曲,这是酿酒的“灵魂”。酒曲得用全州本地的辣蓼草、马鞭草,混合米粉做成饼状,放在阴凉潮湿的山洞里发酵。山洞的温度必须在20℃左右,太干太湿都不行,发酵 21 天后才能用,这期间还得每天翻一次,不然会发霉。有个老酿酒师说:“酒曲好坏看颜色,得是金黄带白霜的,要是发黑,这 batch 就废了。”

接下来是发酵,得用“陶罐土埋法”。把蒸熟的米拌上酒曲,装进陶罐里,埋在湘山寺周边的红土里,只露出罐口。埋的深度也有讲究,一尺二寸,正好是“地气最旺”的位置。发酵时间得看季节,夏天 30 天,冬天 60 天,期间不能开盖,不然“气跑了,酒就寡淡了”。

最后是蒸馏,得用“柴火小锅蒸”。一口铁锅装发酵好的酒醅,上面架个木甑,甑上盖块湿布,用柴火慢慢烧,火不能太旺也不能太弱。蒸馏出来的酒分“头酒”“中酒”“尾酒”,头酒太烈,尾酒太淡,只有中酒最好喝,清澈透亮,香气扑鼻。

更绝的是“陈酿”,新酿的酒得装进陶坛,埋在湘山的地窖里,至少陈放三年才能喝。地窖里得放块猪血石,吸收酒里的杂质,让酒更绵柔。老辈人说:“酒是陈的香,湘山酒陈三年,喝着像蜂蜜水,一点不辣喉。”这种“三蒸三酿、三年陈放”的古法,现在湘山酒还在沿用。

传统酿造最初用的是小锅米酒

唐宋成名:文人墨客为它写诗,湘山酒成了“南方茅台”

到了唐宋时期,全州的米酒彻底火了,成了文人墨客的 “心头好”,走到哪儿夸到哪儿,硬生生把它捧成了“南方茅台”。

最出名的是唐代诗人蒋防,他路过全州时,喝了湘山寺周边酒坊的米酒,写了首《饮湘山酒》:“湘山泉水冽,酿出玉浆香。一饮解千乏,再饮忘故乡。”这首诗一传开,全州米酒的名声就飞出了岭南,连长安的官员都托人来买。

北宋文学家柳开更夸张,他被贬到全州当知州,喝了湘山酒后直接写了篇《湘山酒记》,说“此酒比长安的新丰酒更醇,比湖州的箬下酒更甜”,还把酿酒的古法详细记了下来,生怕后人忘了。他在全州任职期间,每天都要喝两杯,离任时带了十坛酒走,说“没有湘山酒,做官都没滋味”。

为啥唐宋文人这么爱湘山酒?除了口感好,还因为它 “养人”。全州多瘴气,而湘山酒用的泉水含硒,酒曲里的草药能驱寒,喝了能预防瘴气病。当时的医生还把湘山酒当 “药引”,说“用酒送服草药,药效翻倍”。这下好了,文人喝酒是为了写诗,百姓喝酒是为了养生,酒坊的生意更火了,连周边的永州、桂林人都专程来全州买酒。

现在湘山酒文化园里,还挂着蒋防、柳开的诗作拓片,旁边摆着复原的唐宋酒坊模型,连酿酒的陶罐都照着出土文物做的,让人一看就想起当年“文人斗酒写诗”的热闹场景。

全州民间很早就开始酿酒

正式定名:湘山酒咋来的?从“零陵米酒”到“湘山酒”,差了一场寺庙祈福

一直到明清时期,全州的米酒还叫“零陵米酒”,直到一场大旱,才正式定名“湘山酒”。

清朝康熙年间,全州大旱,庄稼枯死,酒坊也因为缺水停工了。老百姓急得不行,纷纷跑到湘山寺祈福,求菩萨“赐水救民”。没想到祈福后的第三天,湘山寺后山的石缝里突然冒出了清冽的泉水,水流越来越大,形成了一条小溪。

老百姓又惊又喜,说这是“湘山菩萨显灵”,赶紧用这泉水酿酒,酿出来的酒比以前更甜更绵柔。为了感谢湘山菩萨,大家就把这种酒叫做“湘山酒”,还在泉水旁边建了座“酒仙亭”,每年酿酒前都去祭拜。

更巧的是,这股泉水正好流过湘山寺的“洗钵池”,传说当年无量寿佛曾在池里洗钵,泉水沾了“佛气”。用这泉水酿酒,不仅口感好,还带着一股淡淡的清香,和其他地方的米酒截然不同。后来湘山酒的名气越来越大,连康熙皇帝都听说了,特意派太监来买,喝了之后龙颜大悦,说“此酒清冽甘醇,真乃佳酿”。

从那以后,“湘山酒”的名字就定下来了,而那股泉水也成了湘山酒的“专用水源”,现在还在流淌,泉水旁边立着块石碑,写着“湘山酒源” 四个大字。

湘山寺里的“洗钵池”

现代高光:从农家酒坊到“米酒之王”,湘山酒凭啥拿下国字号荣誉?

进入现代,湘山酒没有停下脚步,一路开挂,从农家酒坊变成了“中国米酒之王”,拿奖拿到手软。

上世纪 50 年代,全州把分散的酒坊整合起来,成立了湘山酒厂,沿用古法酿造,同时引进现代技术提纯,让酒的品质更稳定。1979 年,湘山酒参加全国评酒会,在众多米酒中脱颖而出,获得“国家优质酒”称号,成为广西第一个获此殊荣的米酒。

2003 年,湘山酒被评为“中国米酒之王”,还获得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这意味着只有用全州的“舜皇粘”、湘山的泉水、传统的“三蒸三酿”工艺酿出来的酒,才能叫 “湘山酒”。现在湘山酒不仅在国内畅销,还出口到东南亚,很多海外华人喝了都说:“这味道,和小时候老家酿的酒一样,想家了。”

更厉害的是,湘山酒的酿造技艺还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位叫蒋时军的老酿酒师,是技艺传承人,他酿的酒得提前半年预定,一斤能卖到几百块。蒋师傅说:“酿湘山酒靠的是良心,选料、发酵、陈放,一步都不能省,不然就对不起祖宗传下来的手艺。”

湘山酒已成为中国米酒王

酒里的烟火气:全州人的生活,离不开一碗湘山酒

湘山酒早已融入全州人的生活,不管是红白喜事还是日常小聚,都少不了它的身影,藏着最地道的烟火气。

办喜事时,新郎新娘要喝“交杯湘山酒”,寓意“甜甜蜜蜜,长长久久”;孩子满月时,长辈要往酒坛里埋颗红枣,等孩子长大成人时再喝,叫“状元酒”;老人做寿时,用湘山酒泡人参,喝了延年益寿。就连平时吃饭,全州人也爱倒上一小碗,就着醋血鸭、禾花鱼、腊肉,慢悠悠地喝,说“一天不喝湘山酒,吃饭都不香”。

还有个有趣的习俗:每年秋收后,全州人会举办“酿酒节”,家家户户都酿一坛湘山酒,贴上红纸,写上“五谷丰登”,然后聚在一起品酒。谁酿的酒最好喝,就能拿到“酒王”称号,奖品是一块刻着“酿酒能手”的木牌,比啥都光荣。

现在去全州旅游,酒厂还会举办“酿酒体验”活动,游客能亲手参与蒸米、拌曲,酿好的酒可以带走,贴上自己的名字,特别有纪念意义。喝着自己酿的湘山酒,吃着醋血鸭,听着老酿酒师讲舜帝的故事,才算真正体验了全州的风情。

现如今酒店酒街遍地皆是

尾声:湘山酒的魂,是稻作文明的甜

有人说,湘山酒好喝是因为泉水好、稻种好,但懂行的人知道,它的魂是广西的稻作文明。从一万多年前的甑皮岩稻壳,到舜帝带来的谷种;从秦始皇时期的祭祀用酒,到唐宋文人的杯中物;从农家小锅米酒,到“中国米酒之王”,湘山酒酿的不只是酒,是全州人的生活智慧,是广西稻作文明的传承。

就像明代诗人解缙路过全州时写的“湘山有酒酬知己,湘江有水润良田”,这酒里藏着全州的山、水、稻,藏着老百姓的欢笑与期盼。下次去全州,别光吃醋血鸭,记得买瓶湘山酒,倒在碗里,看酒色清亮,闻香气浓郁,喝一口绵柔甘甜——这一口,是三千年稻作文明的味道。

最后问大家一句:你喜欢喝米酒吗?要是能尝尝湘山酒,你想配着什么菜喝?来评论区聊聊吧!

来源:美食征途宇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