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海丰县赤坑镇:“跨村运营”模式见实效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7 10:05 1

摘要:在“百千万工程”深入推进的实践中,汕尾海丰县赤坑镇打破村级行政壁垒,创新“跨村运营”模式,通过成立汕尾市首家联村带农强村公司,推动7个相邻村庄从“物理相邻”实现“化学融合”,走出一条党建引领、产业联动、村民共富的基层改革新路。2024年,实施该模式的仁家、大化

赤坑镇丝苗米种植区欣欣向荣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晓雨

图/受访者提供

在“百千万工程”深入推进的实践中,汕尾海丰县赤坑镇打破村级行政壁垒,创新“跨村运营”模式,通过成立汕尾市首家联村带农强村公司,推动7个相邻村庄从“物理相邻”实现“化学融合”,走出一条党建引领、产业联动、村民共富的基层改革新路。2024年,实施该模式的仁家、大化等7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均突破50万元,较2022年增长85%,改革实效充分彰显。

党建“抓牛鼻”

7个村拧成“发展一家人”

破解农村集体经济“小散弱”难题,组织融合是关键。赤坑镇党委牵头统筹滨海生态示范带沿线7个村庄党组织,创新打造“七个党组织一条心”党建品牌,推行“周碰头、月会商、季研判”联席会议制度,形成“项目共商、资源共用、利益共享”的高效协作机制。

赤坑镇以“百千万工程”为引领,成立汕尾市首家联村带农强村公司,以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化思维运营集体经济,精准对接产业和市场,同时,建立“三重一大”党组织前置审议、监事会和第三方审计等监督机制,2024年化解经营风险3项,挽回损失9.8万元,为资源整合和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资源“串成链”

小地块变身“增收大平台”

针对农村土地“碎片化”、产业“小散弱”问题,联村公司以市场化思维激活沉睡资源。通过“全托管+半托管”模式,整合近万亩农田、果园、养殖水域,流转土地3200亩、盘活撂荒地480亩,实现“碎地变整田、小园变大区”。

在此基础上,连片打造5000亩荔枝产业带、3000亩水稻种植区,配套建设种苗孵化基地、有机菌肥厂,承接省级育种育苗基地项目,构建“种养加销”全产业链;借力深圳龙岗区对口帮扶,建成2个湾区“菜篮子”基地,年销优质蔬菜超4500吨,推动亩均收益从2800元跃升至4500元,让零散资源成为村民增收的“黄金平台”。

产业“织成网”

红利共享“家家有份”

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让群众得实惠。赤坑镇构建起“种植–加工–文旅–电商”全链条增值体系,聚焦四大主导产业,开发深加工产品,培育4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和8个“粤字号”品牌,“仁家一号”番薯售价从2.5元/斤翻倍至5.5元/斤。

实施“七村连片”规划,发展“研学+农业”等新业态,2024年接待游客35万人次,带动新增餐饮民宿56家。引入智慧农业系统,节水40%、节肥30%,并通过与京东物流共建“云上赤坑”直播带货,年销售额达650万元。

赤坑镇还创新“保底收益+阶梯分红+风险共担”分配机制,给村民和村集体吃下“定心丸”:农户入股土地每亩每年享800元保底收入,公司盈利后还能再分3%-8%阶梯红利;村集体投资按年化6%获保底收益,确保集体资产稳步增值——无论是土地流转得租金、产业分红得股金,还是基地务工得薪金、民宿经营得盈利,村民的“钱袋子”实实在在鼓了起来。

从“各自为战”到“抱团共赢”,从“资源沉睡”到“产业兴旺”,赤坑镇“跨村运营”模式为基层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在“百千万工程”引领下,这一改革探索将持续深化,为更多村庄注入发展活力,让乡村振兴的画卷在基层实践中越绘越美。

来源:羊城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