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4日,在杭州召开的云栖大会上,阿里巴巴集团CEO、阿里云智能集团董事长兼CEO吴泳铭宣布阿里云重磅升级全栈AI体系,并发表主旨演讲。相比以往的技术发布会,这次演讲少了几分炫技,多了几分深思。
“通用人工智能(AGI)并非AI发展的终点,而是全新的起点。AI不会止步于AGI,它将迈向超越人类智能、能够自我迭代进化的超级人工智能(ASI)。”
9月24日,在杭州召开的云栖大会上,阿里巴巴集团CEO、阿里云智能集团董事长兼CEO吴泳铭宣布阿里云重磅升级全栈AI体系,并发表主旨演讲。相比以往的技术发布会,这次演讲少了几分炫技,多了几分深思。
这位被内部称为“吴妈”的阿里掌舵人,自上任后,鲜少出现在聚光灯之下,也未接受过任何一家媒体的专访。然而,在云栖大会上,一向低调的吴泳铭却罕见地发表了主题为《超级人工智能(ASI)之路》的23分钟演讲,系统性地向外界阐述了他对AI未来的判断与规划。
市场对这份冷静的战略规划给出了热烈回应。当日,阿里巴巴港股股价盘中涨幅超过9%,市值增长近3000亿港元,创下近四年新高。与此同时,“木头姐”凯西·伍德旗下基金近四年来首次重新建仓阿里巴巴,斥资约1630万美元抢购了阿里巴巴的美国存托凭证(ADR)。
那么,吴泳铭到底讲了什么呢?阿里云的全栈AI体系又走到了哪一步?上任这两年,吴泳铭又是如何让阿里重回巅峰?
2009年,看中云计算赛道的阿里巴巴集团投资创办了阿里云,打算自主研发大规模分布式计算操作系统“飞天”。
起步阶段的阿里云很是艰难,技术层面没有参考、商业层面没有回报。阿里内部也有不少人质疑云计算的价值,在最困难的时候,80%的工程师离开了阿里云。但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却坚定支持,甚至让阿里金融作为阿里云的第一个客户来帮助试错。
2013年是阿里云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在这一年,阿里云不仅与万网合并,获得了大量中小企业用户,还发布了飞天5K集群,成为当时全球第一家对外提供5K云计算服务能力的公司。同时,阿里云还实现了去IOE(替代IBM小型机、Oracle数据库、EMC存储设备),证明了自主研发技术的可行性。这一系列的成绩,让质疑声逐渐平息。
2015年,12306部署在飞天上,春运高峰分流了75%的流量,标志着阿里云开始成长为能够服务庞大社会需求的平台。也是在这一年,阿里云在行业内首次发起了《数据保护倡议》,承诺不碰用户数据。
如果说2012-2015年是“云IT建设期”,阿里云将云计算定位为新的商业基础设施,此阶段的核心任务是引导企业“上云”。那么2016-2018年期间,阿里云则进入了“云DT数据中台”阶段,云计算的核心从“计算能力”转向“数据智能”,旨在帮助企业构建如同“商业大脑”的数据驱动能力。而2018年后,阿里云正式迈向“云DT智能商业”时代,其目标是成为能支撑各行各业全面智能化的商业操作系统。
2023年,阿里云面临外部竞争压力加剧,股价持续下跌,市场份额受到冲击。同时,在政务云领域,阿里云受到华为云和运营商云的挤压,2023年中国政府公有云市场中,阿里云占比仅为13.3%,位列第三。
面对困境,临危受命的吴泳铭迅速明确了两大核心战略方向:AI驱动和公共云优先。
他基于对AI算力需求爆发的预判,推动阿里云从“云服务商”向“全栈AI服务商”转型。这一转变的核心是将Agent开发范式置于大模型和AI基础设施之间,形成新的三层布局体系。
在2025云栖大会上,阿里云交出了一份技术成绩单:通义大模型家族七款新品连发,涵盖了大语言模型、多模态模型和编程模型等多个领域。并且,这些模型在智能水平、工具调用和编码能力、深度推理及多模态方面实现了突破。
其中,大语言模型Qwen3-Max是通义千问家族中最大、最强的基础模型,预训练数据量达36T tokens,总参数超过万亿,拥有极强的编程能力和工具调用能力;基础模型架构Qwen3-Next及系列模型在计算效率上实现突破,仅激活3B参数就可媲美235B参数的旗舰版模型,训练成本降低超过90%,长文本吞吐量则提升10倍以上。
而在技术突破之外,阿里云在基础设施层的全面布局同样令人瞩目。据了解,过去一年,阿里云AI算力增长超5倍,AI存力增长4倍多。从高密度AI服务器、支持上百颗芯片的超节点集群,到800Gbps网络互联,阿里正在构建支撑大模型和智能体应用的“底层高速公路”。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全球超级AI云巨头中,阿里云与谷歌一样选择了“全栈自研”路径,这与微软、亚马逊的“云+生态”模式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垂直整合能力可能带来更强的发展后劲,但也要求更高的技术积累和资本投入。
前面提到过,早年间,内部试炼是阿里云发展的关键一环。
阿里云的第一个客户是阿里金融,后者的“牧羊犬”产品在飞天系统上线。2013年的淘宝双11,350亿的成交额中,80%的交易都是通过云端搭建的“聚石塔”完成。这种捆绑创业的方式帮助阿里云在早期得以试错与成长。
而进入AI时代,开源战略成为阿里AI生态建设的核心抓手。
吴泳铭在上任的第三天曾发布全员信,宣布确立“用户为先、AI驱动”两大战略重心,并明确表示“寻求最广泛的开放与合作,包括传统意义上竞争关系的公司”。在他看来,大模型是下一代操作系统,而要打造这个“操作系统”,模型本身必须足够强大和通用。
于是,我们能看到,从2023年8月宣布开源至今,不到两年时间,阿里通义开源300余个模型,全球下载量突破6亿次,全球衍生模型达17万,成为全球最大的开源模型生态之一。
而市场表现验证了战略调整的正确性。根据最新财报显示,阿里云2026年Q1实现季度收入同比大涨26%至333.98亿元,增速创三年新高;AI相关产品收入已经连续8个季度实现三位数增长,AI收入已经占外部商业化收入超20%。
调研机构Omdia发布的报告则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AI云市场规模达223亿元,位列第一的阿里云市场份额为35.8%,高于2到4名的总和。
而更为重要的是,阿里云还在制造业、金融、汽车等多个领域推动AI应用落地。例如工商银行基于通义千问推出“商户智能审核助手”;网易利用Qwen3-coder提升游戏研发效率50%;吉利汽车通过通义灵码专属版在通用代码逻辑开发、代码检查测试环节、代码开发效率提升超20%......这些案例表明阿里云已从技术验证阶段进入规模化落地阶段。
此外,全球基础设施扩张也是阿里生态战略的另一关键环节。据了解,阿里云已在全球29个地区开放了89个可用区,为全球数十亿用户提供可靠的计算支持。未来将在巴西、法国和荷兰首次设立云计算地域节点,并扩建墨西哥、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和迪拜的数据中心。
可以说,阿里AI的市场策略经历了从“封闭自用”到“开放共赢”的根本性转变。吴泳铭通过“激进”的开源策略,打破了阿里以往相对封闭的生态模式,这种转变不仅赢得了开发者社区、加速大模型迭代创新,更为阿里构建了难以复制的生态护城河。
过去两年间,吴泳铭坚持将“AI驱动”作为集团最高战略,并亲自挂帅阿里云业务,推动组织与资源向核心方向聚焦。面对行业中一度出现的大模型前景质疑,他选择以持续的高投入作为回应。而今,市场的积极反馈与通义大模型等技术突破,已初步验证了他的前瞻判断。
在大会上,吴泳铭首次系统性地提出了通往超级人工智能(ASI)的三阶段演进路线:
智能涌现(学习人):AI通过学习人类知识具备通用智能;自主行动(辅助人):AI掌握工具使用和编程能力,辅助人类工作;自我迭代(超越人):AI通过连接物理世界获取全量原始数据,实现自主学习与进化。“未来几乎所有与计算世界打交道的软件可能都是由大模型产生的Agent,而不是现在的商业软件。”在他的构想中,人类和AI将演进出全新的协同方式,从Vibe Coding到Vibe Working。未来,“每个家庭、工厂、公司,都会有众多的Agent和机器人24小时为我们服务”。
同时,吴泳铭也直言,当前行业正处于“辅助人”的第二阶段,而未来的决胜点在于第三阶段,即AI通过连接物理世界实现自学习。届时,全球最终只会收敛成5-6家超级云平台。
基于这一判断,吴泳铭宣布阿里巴巴正在推进三年3800亿元的AI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并将持续追加更大投入。根据规划,到2032年,阿里云全球数据中心的能耗规模将比2022年提升10倍,这直接意味着算力投入的指数级增长。
与此同时,阿里云也正在全力打造一台全新的AI超级计算机,它同时拥有AI基础设施和模型,可以在基础架构设计和模型架构上协同创新,从而确保在阿里云上调用和训练大模型时,能达到最高效率。
可以看出,在行业普遍追逐短期商业回报的背景下,吴泳铭为阿里构建了面向ASI时代的终局思维和战略耐心。他坚持投入千亿布局AI基础设施,并清晰规划了通往超级AI云的路径,这种技术信仰的长期主义是阿里AI战略的独特底色。
不过,AI基础设施的投入也算得上一口“无底洞”,大规模的服务器集群、不断升级的网络、海量的存储,再加上能源消耗和安全维护,其投入规模之大,让回报周期变得漫长而不确定。
此外,大模型和智能体在深入业务流程时,势必触碰到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算法偏见等复杂议题。阿里要实现“超级AI云”的愿景,必须在技术创新和合规治理之间找到平衡。
总之,战略的定力与耐心,是技术长征中最珍贵的品质。吴泳铭为阿里云描绘的超级人工智能蓝图,既是对未来十年的大胆预判,也是一场价值数千亿甚至万亿的豪赌。正如他在大会演讲结尾所强调的那样:“一切才刚刚开始。”
来源:电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