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张“合肥动物园老虎咬伤女童”的图片在家族群里弹出来时,我母亲立刻打来电话,语气紧张地提醒周末别带孩子去动物园。几乎同时,朋友圈被某食品品牌“检出致癌物”的文章刷屏,几个朋友开始讨论要不要退货。四十八小时后,警方通报来了——全是AI生成的谣言。而我们这些“转发
那张“合肥动物园老虎咬伤女童”的图片在家族群里弹出来时,我母亲立刻打来电话,语气紧张地提醒周末别带孩子去动物园。几乎同时,朋友圈被某食品品牌“检出致癌物”的文章刷屏,几个朋友开始讨论要不要退货。四十八小时后,警方通报来了——全是AI生成的谣言。而我们这些“转发大军”,在不知不觉中成了谣言产业链最末端的免费搬运工。
宋某某的案例堪称教科书式的情感操纵。因购车纠纷,他注册47个账号发布3000条虚假信息,手法粗糙却效果惊人。这已非简单的泄愤,而是一场精心计算的情绪战役——他深知“央企”“巡视组”这些词汇能瞬间点燃什么。再看陈某,这位29岁的“AI造谣师”,用预设关键词批量生成所谓“爆款”文章,像在流水线上生产炮弹,精准投向社会的焦虑点。
这些谣言的制造者,本质上是一群“情绪军火商”。他们不再满足于小打小闹,而是建立起专业化、规模化的谣言生产线。从手工编织到AI批量生成,从单点传播到多平台同步投放,造谣已进入工业化时代。他们最擅长的,就是把社会的伤口撕得更大——就业压力、养老困境、食品安全,这些真实存在的集体焦虑,成了他们植入虚假信息的最佳培养基。
耐人寻味的是,这些谣言的“商业模式”出奇地简单粗暴。有的是为“流量佣金”的直接变现,每条点击都能兑换成真金白银;有的是为“挟舆论以泄私愤”,把公共空间当成个人怨气的垃圾场;还有的,可能只是享受那种一呼百应的虚幻权力感。在注意力经济的逻辑下,恐慌和愤怒确实比理性思考更有“市场价值”。
而真正让人不寒而栗的,是我们每个人的“助攻”。当我们不假思索地点击那些耸人听闻的标题,当我们在情绪驱使下按下转发键,我们就成了这条黑色产业链中最关键的一环。谣言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恰好说出了我们潜意识里愿意相信的东西——对权威的不信任、对未来的不安、对复杂世界的简单化想象。那些“有图有真相”的拼接视频,那些看似专业的“数据分析”,不过是为我们的偏见穿上了合身的外衣。
警方的重拳出击固然大快人心,但5人被刑事强制措施、79人被行政处罚的数字,在每天海量生产的谣言面前,更像是对一种结构性困境的凸显。当造谣成本低至一个AI模板和几张手机卡,而辟谣却需要动用整个社会的信任资源时,我们面对的是一场极不对称的战争。
法律的惩戒是必要的防火墙,但根治谣言毒瘤更需要一场全民性的“认知免疫”建设。这要求我们培养一种新的数字素养:在看到“惊人内幕”时先停顿三秒,在转发前多问一句“信源何在”,在群情激愤中保持片刻的冷静。要知道,那些最擅长煽动情绪的,往往是最不关心真相的。
合肥警方披露的这些案例,犹如一面镜子,照见的不仅是几个造谣者的荒唐,更是整个信息生态的脆弱。当我们感慨“谣言满天飞”时,或许也该自问:为何这片土壤如此肥沃?是我们放弃了追问的习惯,还是我们潜意识里更需要一个简单的“敌人”来解释所有复杂的问题?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最大的慈悲或许不是急于发声,而是在按下发送键前的片刻迟疑。因为每一次理性的克制,都是对那些“情绪军火商”最有力的反击。当谣言再也炸不起它期待的涟漪,当虚假信息再也换不来它渴望的流量,这条黑色产业链才会真正失去存在的根基。
真相从来不是自我证明的,它需要每一个公民用理性去守护。在这场没有硝烟的信息战争中,我们不是旁观者,而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来源:万物皆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