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巳年公祭孔子大典丨编钟乐舞《金声玉振》,奏响千年礼乐新声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6 23:32 1

摘要:目前,大典迎宾开城、开庙、启户、公祭仪式(乐舞告祭、敬献花篮、恭读祭文、行鞠躬礼)等关键环节已进入紧张彩排阶段,各项筹备工作紧锣密鼓、有序推进。其中,首次以“天子长安”编钟为核心元素编排的开城仪式编钟乐舞《金声玉振》,成为今年大典的一大亮点,以庄重仪仗承载典雅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褚思雨 丁安顺

“仁礼天下・和合大同”,9月28日,乙巳年公祭孔子大典将在曲阜孔庙举行。

目前,大典迎宾开城、开庙、启户、公祭仪式(乐舞告祭、敬献花篮、恭读祭文、行鞠躬礼)等关键环节已进入紧张彩排阶段,各项筹备工作紧锣密鼓、有序推进。其中,首次以“天子长安”编钟为核心元素编排的开城仪式编钟乐舞《金声玉振》,成为今年大典的一大亮点,以庄重仪仗承载典雅礼乐,为这场文化盛典注入千年礼乐新活力,生动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时代魅力。

编钟乐舞

勾勒儒家文脉传承

礼序乾坤,乐和天地。上午10点,在曲阜万仞宫墙前,180名来自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曲阜师范大学、梁山职业中专舞蹈学校的学子,正全情投入开城仪式编钟乐舞《金声玉振》的彩排中。整齐的舞姿与典雅的乐声交织,吸引过往市民与游客驻足。作为公祭孔子大典的开篇环节,这场表演不仅是仪式的首个高潮,更承担着引领参祭嘉宾进入文化情境的重要作用。

“我们以‘天子长安’编钟为核心,搭配编钟、编磬、瑟、笙、篪等古典乐器与传统仪仗,就是要让千年儒家文化在当下‘活’起来。”乙巳年公祭孔子大典总导演周长征介绍,开城仪式是祭孔大典情感基调的“定音锤”,礼乐融合的表演形式,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与认同,更是文化自信的生动表达。

“《金声玉振》是古代音乐与哲学的深度契合,象征孔子思想的集大成与儒家文化的和谐统一。” 乙巳年公祭孔子大典开城仪式音乐总作曲李科解读道。这支乐舞由三部分层层递进:开篇雅乐团合奏,编钟、编磬等乐器齐鸣,以钟发声、以磬收韵,喻示音韵和谐与孔子学识渊博;中段64名舞生手持籥与雉尾羽演绎八佾舞,舞步庄重整齐,尽显国之大典威严;尾声梁山职业中专舞蹈学校学子手持钟幡、黄罗伞、礼乐旗等完成开城仪仗表演,气势恢宏,让儒家思想通过具象的礼乐仪式得以传承。

参与其中的师生们,更以行动诠释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梁山职业中专舞蹈学校自1995年便参与祭孔大典,2020 年起加入开城仪式表演,校长张忠安介绍:“此次70名学子从9月23日起每天反复彩排,只为每个动作都精准到位,不负文化传承之责。”曲阜师范大学古筝专业研二学生黄一帆承担瑟的演奏任务,她坦言:“每天按乐谱认真练习,能参与这样的文化盛典,既是专业能力的锻炼,更是一次深入学习传统文化的宝贵机会。”

古今相映

创新设计激活生命力

“今年公祭孔子大典设置‘礼宾天下、礼启圣门、礼敬至圣、礼运大同’四个篇章,在遵循传统祭孔仪程仪规的基础上,通过细节创新让仪式更具感染力,让礼乐文明在当代焕发新活力。”济宁市文化传承发展中心调研部主任韩开介绍,从开城迎宾词到八佾舞唱词,从经典诵读内容到场景布置,处处体现着儒家文化的深厚内涵。

开城仪式现场,12 根“书卷”立柱矩阵格外引人注目。这一设计源自儒家文脉传承,12根立柱对称分布,形成“以中为尊”的空间格局;立柱以“己欲立而立人”的“立”字为具象化表达,象征儒家“立君子之德”的核心思想;柱体镌刻的 “金声玉振、钟磬齐鸣,仁礼天下、和合大同”字样,既与大典主题深度呼应,又让参祭嘉宾穿过矩阵时直观感受“追溯文化根源”的厚重感。“书卷暗喻儒家典籍,立柱支撑文化之根,与孔庙‘以建筑载文脉’的功能完美契合。” 周长征说。

而“天子长安”编钟的融入,更让千年礼乐有了“实物载体”。这套由西安外事学院历时十年(2013-2023 年)打造的大型仿古礼乐重器,全套由111枚钟构成,严格遵循周朝“天子四面悬挂钟磬”的礼乐制度,是目前现存规模最大、音域最广的仿古青铜编钟集群。今年4月2日,这套编钟正式入藏曲阜孔庙金丝堂,为千年孔庙再添文化瑰宝。“孔子一生致力于复兴礼乐,推崇雅乐对人心的陶冶,‘天子长安’编钟的融入,正是对先圣教诲的最好回应。”周长征说,钟声响起时,不仅是悦耳的乐音,更是跨越千年的文化召唤。

奎文阁前的经典诵读、大成殿前的八佾舞表演,同样亮点十足。青年学子将诵读历代儒学经典及儒家代表人物名言名句,让“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在朗朗书声中传递;大成殿上的八佾舞,将以庄重舞姿诠释儒家礼乐的典雅,把仪式推向最高潮。“以前只能在电视上看祭孔大典,现在能亲身参与乐舞表演,感觉和孔子的距离更近了,特别自豪。”曲阜师范大学2023级舞蹈学专业学生郭子涵,在乐舞告祭环节中担任舞生,一场彩排后汗水浸湿额发,眼中却满是对文化传承的热忱。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孔子文化节期间还将同步举行公祭孔子大典图片展,既是对过往二十载祭孔大典的总结,更以“回望”为起点,为儒家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注入新的思考与力量,让观众在回溯中读懂礼乐传承的意义,在体验中激发文化自信的共鸣。

全球“云祭孔”

搭建文化交流桥梁

除线下大典外,2025年全球“云祭孔”活动将同步开启,让儒家文化跨越山海、联通世界。此次活动由济宁市文化传承发展中心和中国孔子网联合承办,将联动海内外40余家文庙、书院及儒学机构——国内涵盖曲阜孔庙、衢州孔庙、北京孔庙(国子监)、浙江杭州文庙、河北正定文庙、河北沧州文庙等核心文庙,以及北京、济南等地的孔子学堂;港澳地区集结澳门孔学会、澳门教业中学孔子学堂、香港孔教学院等文化力量;海外则有韩国成均馆、韩国济州乡校、越南河内孔庙、印度尼西亚孔庙、日本长崎孔子庙、泰国尼山儒学中学格乐大学分中心等机构参与,构建起跨越国界的儒学文化共鸣网络。

今年“云祭孔”直播活动精心设置“四海同祭、儒润边疆、儒韵新章、儒风远播、儒典流芳”五个篇章,特邀曲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孔子文化研究院暨洙泗书院副院长、洙泗经学院院长、礼乐文化研究与推广中心主任宋立林,以及孔子研究院副研究员房伟参与,为全球观众解读祭孔文化的深厚内涵与时代价值,跨越时空共赴“文化之约”。

自2016年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与中国孔子基金会联合倡议发起全球“云祭孔”网络主题直播活动以来,这一活动已成为传承弘扬儒家文化与礼乐文明的重要载体。2020年起,济宁市文化传承发展中心与中国孔子网持续对“云祭孔”进行创新升级,从内容设计到传播形式不断优化,至今已成功举办九届。九年深耕中,全球“云祭孔”始终以“挖掘文化内涵、激活时代价值”为核心,不仅让更多海内外人士深入了解祭孔传统的历史脉络、认知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核,更搭建起跨文化交流桥梁,让儒家“仁礼天下”的思想理念、“和合大同” 的价值追求跨越山海,成为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重要纽带。

来源:齐鲁壹点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