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边是"威胁论"甚嚣尘上,西方媒体把中国描绘成洪水猛兽;一边是"一带一路"朋友圈越来越大,180多个国家抢着上车。
一边是"威胁论"甚嚣尘上,西方媒体把中国描绘成洪水猛兽;一边是"一带一路"朋友圈越来越大,180多个国家抢着上车。
历史何其相似,当年西方炮制"黄祸论"妖魔化东方文明,如今又用同样套路抹黑中国崛起,连台词都懒得换。
是什么让西方如此"人格分裂"?这场认知战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先说个现象。你有没有发现,越是历史悠久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偏见就越深?
这不是偶然的。追根溯源,这场偏见大戏从200年前就开始了。
当年西方殖民者为了给自己的掠夺行为找借口,炮制出了所谓的"黄祸论"。他们说什么"黄种人总有一天要消灭白种人",这套说辞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
更离谱的是,这种偏见竟然传承至今。2021年法国某家幼儿园还在教孩子们唱辱华歌曲。
歌词是这样的:"张坐着吃米饭,他的眼睛真小,小得好可怜。"
你说这是什么年代了,还停留在清朝时期的刻板印象里。
不光是欧洲,就连体育赛场都成了种族歧视的展示台。
2021年世界女排联赛中,塞尔维亚女排对着中国姑娘们做"眯眯眼"动作。
还有更绝的。2023年F1赛场上,当中国车手周冠宇参赛时,英国解说员直接脱口而出歧视性词语。
这些人就是无法接受一个事实:一个东方大国竟然能在他们的"传统优势项目"里与他们同台竞技。
再看看美国资本家的嘴脸。苹果公司在官网选购页面,贴出一个长辫子、眯眯眼、嘴角还有痣的中国人形象。
后来被发现了,苹果说这是他们的印第安员工。你信吗?反正我是不信。
这就是美国资本家的逻辑:我辱华了,那又如何?反正你们中国人不还得争先恐后地买最新IPhone吗?
从欧洲的"老贵族"偏见,到美国的"资本家傲慢",再到日本的"战败心理作祟",这套偏见体系根深蒂固。
他们把近代积贫积弱的中国当作转移内部矛盾的替罪羊,编造出"邪恶中国人"的形象来发泄情绪。
历史的根子说完了,现在说说眼前这套把戏。西方媒体是怎么操作的?
简单粗暴,就是一套组合拳。
第一招:"代价论"必杀技。每当报道中国的经济成就时,必然要加上一句"那么,代价是什么?"
好像中国的发展不是"侵犯人权",就是"造成环境污染"。在他们嘴里,中国的发展就是原罪。
第二招:颠倒黑白大法。中国对非洲的真心援助,被他们说成"新帝国主义"。
这就很搞笑了。明明是西方搞了几百年的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现在反过来指责中国。
第三招:信息茧房策略。在社交平台上,只要有人为中国辟谣,立马封号。
这样一来,发达国家的老百姓看到的关于中国的消息,大多都是负面的。
更阴险的是,他们不是简单地造谣,而是用"春秋笔法"歪曲事实。
比如外国记者到中国采访,专挑没拆迁的旧楼房拍,回头就说这是中国的普遍居住环境。
这么搞,外国人对中国的误解能不深吗?
还有更绝的。他们在自己国家的报纸上刊登"中国污染严重,百姓日子不好过"之类的假新闻。
就是不肯正视中国的进步。为什么?因为承认中国的成功,就等于打了自己的脸。
美国更是把制裁当成了家常便饭。天天对中国这制裁那制裁,限制中国公司做生意。
结果呢?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他们的产品需要中国配件,一旦断了供应链,只能白瞪眼。
这就是西方媒体霸权的真面目:掌握了话语权,就可以指鹿为马,颠倒黑白。
他们最怕的是什么?是中国的真实信息传播出去,让世界看到一个真正的中国。
手法摸清了,那动机是什么呢?说白了,这是心理问题。
奥巴马有句话说得很露骨:"如果中国的生活水平与美国一样,那将是人类和地球的灾难。"
听听这话,多么赤裸裸的零和思维。好像地球资源只够西方人享受,中国人就该永远贫穷。
问题是,中国偏偏不按他们的剧本走。短短几十年,从贫穷落后发展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这就让西方人坐不住了。他们从小就被灌输一个观念:西方世界是人类文明的最终形态。
任何不同于西方的价值体系,都达不到西方的发展成就。这套话语在西方强大的时候,确实很有说服力。
但是中国的崛起彻底打破了这个神话。原来不走西方道路,也能实现经济快速发展。
这对西方的价值体系是致命打击。一旦西方模式不再是唯一选择,他们的权威性就会受到质疑。
更要命的是,连西方普通民众的优越感都没了。
以前他们觉得自己的生活水平是世界最高的,中国人过的是苦日子。
现在通过社交媒体,他们发现中国人的生活质量可能比他们还要好。这让他们怎么接受?
所以他们宁愿相信西方媒体的反智宣传,也不愿意面对现实。
只要能获得心理安慰,哪怕是自欺欺人也认了。
日本的情况更典型。2023年日剧《VIVANT》大结局,编剧忍不住了,让反派喊出了"阻止中国交易"的台词。
这就是日本人的别扭心理:表面上恭恭敬敬,实际上却在影视作品中暗戳戳地反华。
从2013年《名侦探柯南》电影版的"受东方大国操控的间谍",到2023年直接说"中国是反派"。
憋了十年,终于敢明目张胆地表达反华情绪了。
归根结底,他们怕的不是中国威胁,而是自己不再特殊。
心病还需心药医。面对这种偏见,我们该怎么办?
答案其实很简单:用实力说话。
当你足够强大时,面对跳梁小丑的"口嗨"挑衅,真正的强者只会云淡风轻。
就像张维为教授对西方说的那句话:"我们可以把你们留在黑暗里。"
不管是血脉里流淌着"高贵反华"基因的欧洲老贵族,还是戴着高礼帽的美国资本家,他们都离不开中国。
只要国家要发展,他们就得和中国做生意。于是出现了一个有趣现象:一边和中国做生意,一边又喊着反华。
这种"精神分裂"的状态,恰恰说明了中国发展的不可阻挡。
如果把中国带动的世界发展比作一辆列车,那些对中国存在偏见的国家迟早要被扔在角落。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不在意。毕竟,中国人要对一切扭曲、抹黑中国形象的行为进行坚决斗争。
就像两年前的"新疆棉花事件",不管在哪个国际场合,中国都进行了有力反击。
另一方面,西方对中国的偏见,除了政客们的恶意宣传,还有很多被蒙在鼓里的西方普通人的误解。
好在随着中国影响力提升,越来越多"老外"愿意站出来,用亲身经历讲述真实的中国。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文化传播力随着实力上升也在增强。
看看最新数据:已有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加入"一带一路"倡议,贸易额达到9.2万亿元。
这就是最好的回应。发展中国家用脚投票,选择了中国方案。
在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中国的突破性进展已经让西方感到了技术焦虑。
2023年ChatGPT风靡全球时,中国科技企业的快速跟进又让西方媒体开始新一轮"中国威胁论"炒作。
这恰恰证明了一个道理:当西方夸你时,说明你还不如人家;当他们抹黑你时,说明你已经超越了他们。
随着中国实力的进一步提升,西方将被迫重新审视对华认知。下一代西方民众对中国的认知,必然比当前一代更加客观理性。
说到底,偏见这东西就像感冒,时间到了自然就好了。我们要做的,就是专心做好自己的事。
当实力足够强大时,一切质疑都会烟消云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终将重塑国际认知格局。
面对这种"认知分化",你觉得时间站在哪一边?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来源:瓜汁橘长Dr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