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朝鲜,孩子们的课堂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是灌输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数学、语文等学科都被赋予了政治任务,成为培养“反美斗士”的工具。
在朝鲜,反美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全民参与的政治仪式。
从小学课本中的反美算术题,到每年一场声势浩大的“反美斗争月”,再到博物馆里的历史控诉展览,反美情绪已成为朝鲜社会的核心组成部分。
有人说,朝鲜对美国的仇恨已经超越国界,成为了一种“政治宗教”。但在这看似狂热的背后,却是朝鲜对美国的国仇家恨。
在朝鲜,孩子们的课堂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是灌输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数学、语文等学科都被赋予了政治任务,成为培养“反美斗士”的工具。
脱北者朴野美曾回忆,自己在小学二年级的数学课上,学到的并非普通的加减法,而是一道充满敌意的题目:“如果你打死了一个美国坏蛋,你的同志打死了两个,那一共打死了几个美国坏蛋?”
朝鲜的教材中,“美国人”这一称呼被认为过于礼貌,取而代之的是“美国坏蛋”或“旸基恶魔”。在所有朝鲜人的观念里,敌人必须被仇恨,任何同情或中立的态度都可能被视为“意识形态不纯”。
通过长期的教育,朝鲜成功地将仇恨情绪根植于每一个学生的日常思维中。不仅仅是数学题,语文课上的阅读材料、历史课上的战争叙述,甚至体育课上的口号训练,都在传递同一个信息:反美不仅是爱国的体现,更是个人对国家忠诚的证明。
在朝鲜,反美情绪并不仅停留在教育层面,而是通过节日和大规模活动,转化为一种全民性的仪式。这些节日不仅是对历史的纪念,更是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再强化。
每年的6月25日,朝鲜都会举行声势浩大的“反美斗争日”活动。这个日期正是朝鲜战争的开战日。在朝鲜官方的叙述中,这一天是“美帝打响侵略朝鲜第一枪”的日子。
“反美斗争日”不仅仅是为了纪念战争,更是为了将“仇恨”具象化。通过大规模的群众集会,朝鲜劳动党领导人亲自出席,带领全体国民重温“美帝的罪行”,并号召全民为“复仇”做好准备。
在平壤,五一体育馆是这一活动的中心,成千上万的学生、工人、公务员、市民和军人按照方阵排列,挥舞着标语,高喊着口号,气氛热烈而紧张。
反美斗争日结束后的一个月,被朝鲜定义为“反美共同斗争月”。从6月25日到7月27日胜利节,这段时间被视为“反美教育的高峰期”。
在“斗争月”期间,朝鲜的各类媒体、文化机构和教育场所都会进行密集的反美宣传。
电影院每天轮播以朝鲜战争为主题的电影,向观众展示“美帝的侵略罪行”。各地的战争博物馆举办反美主题展览,展出历史照片、文物和宣传画。各单位组织集体学习会,要求参与者阅读反美文章并分享心得。
这种密集的活动安排,不仅让反美情绪充斥社会各个角落,还通过集体学习和讨论,将个人的仇恨情绪与国家的意识形态目标紧密结合。
朝鲜的反美宣传还通过媒体和文化活动深度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朝鲜的媒体体系完全由政府掌控,在反美斗争月期间,各大报纸和电视台都会集中报道反美活动,并发表大量评论文章。这些内容必须被传达到全国各地,并成为思想教育的核心材料。
在地方单位,员工被要求每天组织学习会,逐字逐句地学习这些文章,并在学习后进行心得分享。这种“强迫式的学习”,确保了反美宣传的覆盖率和渗透力。
朝鲜还拍摄了大量以朝鲜战争为背景的电影和电视剧,这些作品通过夸张的叙事手法,将美国塑造成“邪恶的化身”。
近年来,随着国际信息逐渐流入,朝鲜的青年群体开始对外部世界产生向往。这种向往不仅表现在对资本主义文化的好奇,还表现在对朝鲜现行体制的不满。
为遏制这一趋势,朝鲜将进一步将反美斗争月定位为“思想战斗任务”。官方要求,通过强化反美、反韩宣传,彻底切断青年群体对资本主义国家的憧憬。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朝鲜在宣传内容上,进一步强调美国对朝鲜的“历史伤害”,通过战争故事唤起青年的民族仇恨。
在学校和大学,加强反美课程的比重,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反美集会和讨论。
通过这些措施,朝鲜试图重新掌控青年群体的思想,巩固对下一代的意识形态影响力。
朝鲜战争的历史是朝鲜反美情绪的根源之一。在朝鲜的官方叙述中,美国不仅是战争的挑起者,也是朝鲜未能实现统一的罪魁祸首。这种仇恨情绪被不断放大,这才让朝鲜人民世世代代都充满了反美情绪。
国仇家恨不应被忘记,也正如中国人对日本的反感,正如有一句话说的那样: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
来源:执昆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