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的人,懂得把婚姻看成一个搜索市场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7 08:15 1

摘要: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个经济学家眼里的婚姻市场,开始讨论前,他先秀了一把恩爱,并试图分析经济学上婚姻的三种益处,以及婚姻作为一个搜索过程,会产生哪些快乐和痛苦的结果。

封面图 |《灿烂的风和海》剧照

芒格很重视婚姻,他认为,生活中的大多数成功来自你知道应该避免哪些事情:过早死亡、糟糕的婚姻等等。

婚姻是人生重大选择,而在经济学家眼中,婚姻既是一种市场,也是一种合约。

不要把「市场」等同于金钱关系,在经济学家的研究里,这是一个涉及搜索并做出持久承诺的市场,更多地关乎于选择。

他们认为,婚姻市场和找工作、买卖房子一样,大家都在搜索,企图找到那个难以捉摸的完美匹配。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个经济学家眼里的婚姻市场,开始讨论前,他先秀了一把恩爱,并试图分析经济学上婚姻的三种益处,以及婚姻作为一个搜索过程,会产生哪些快乐和痛苦的结果。

1.人为什么要结婚?

在我看来,自己的婚姻超乎寻常地幸运,如果用一句话简单概括,那就是「一直处在恋爱中」,这么说也许稍显矫情和过分浪漫,而如果更详尽地表达同样意思,则可用一系列表述,例如彼此的归属感和亲情,分享彼此生活日常和重大事件的巨大乐趣等。能够和妻子分享,令我的幸福感加倍、烦恼减半。

信不信由你,我本人颇有一些怪癖,娶了一个似乎真正喜欢和欣赏这些怪癖的人,这实在是一件美妙的事情。

和你爱的人分享过往经历同样是一件美妙的事情。当然,我不想在这里假设我设法确切地表达了我妻子的感受,但撇开具体细节不谈,我的妻子总是告诉我,至少总体而言,她发现自己基本上认同我关于我们一直像在谈恋爱的说法。

在这个世界上,经济学家如何看待这种亲密的个人关系,并以某种方式将其转变和塑造成一种经济理论?

经济学家总是有本事化繁为简,他们将婚姻简化成下面的问题——

人为什么要结婚?好吧,这大概是因为人们认为结婚比保持单身要好,或者现在结婚比以后再结婚要好。同样,人为什么要离婚?因为人们认为离婚比维持婚姻关系要好。

这些问题和答案可能看起来过于简单,但如果应用于一个大的群体,它们就可成为开展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有用起点。

它们让你能够解决一系列问题,例如为什么在过去大约25年间结婚的人越来越少,为什么20世纪70年代离婚率飙升。人们在爱情、灵魂、精神和忠诚方面似乎不太可能在上一个十年与下一个十年之间便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我们一旦稍微放下个人的浪漫幻想,开始分析数据,并从简单粗暴的经济学视角审视人们为什么会如此选择,便有望能对这一趋势做出相对有力的解释。

我想问的问题是:有哪些广泛适用的社会因素发生了变化,使得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婚姻有时成为一种不那么具有吸引力的选择,或使离婚成为一种更有吸引力的选择?

从经济学的角度审视婚姻,不仅是要考虑什么会影响个人在决定结婚或离婚时的选择,还着眼于结果。

有时候经济学家把结婚或离婚选择称为婚姻市场。好吧,「婚姻市场」这个词看上去可能有点奇怪。它显然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买卖市场。它不像比萨饼或二手车市场,而是一个涉及搜索并做出持久承诺的市场。

2010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被授予三位经济学家:彼得·戴蒙德(Peter Diamond)、戴尔·莫滕森(Dale Mortensen)和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Christopher Pissarides),以表彰他们「对于存在搜索摩擦(search friction)情况的市场的分析」。

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三位获奖者,图源:诺贝尔奖官网

所谓「搜索摩擦」到底指的是什么?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将其应用到劳动力市场,这个概念就相当清楚了。寻找工作需要一个搜索的过程,以找到一些可能的选择。一路走来,你经常不得不做出决定,是选择找到的第一份工作,还是选择从事一份兼职并继续努力寻找更好的工作,又或是接着寻找,希望更好的工作机会出现,哪怕眼前错过了一些机会。

这个想法同样适用于劳动力市场中的招聘行为,招聘同样需要一个搜索过程。你必须决定是选择第一位求职者,还是先雇用一个临时工,或者是先尽力撑过人手不足的时间,等待一个更适合企业的更好人选。

这个理论的基本想法是,工人和雇主都在搜索,都在搜寻那个难以捉摸的完美匹配。

许多市场都涉及搜索。例如,住房市场涉及寻找房子并决定是否要买一套。住房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一样,其特点是确实要做很多搜索,搜索实际上是这些市场行为的核心部分。

同样,婚姻也是一种搜索市场。

在任何特定时间,都有许多单身人士至少在理论上希望结婚。但是,他们不会全都和第一个出现的对象结婚。这里存在一个搜索过程,我们称之为保持单身或正在约会。

当构建有关婚姻市场的经济学框架时,我们开始思考,哪些人在婚姻市场上找到了对象,哪些人被抛下了(类似于在婚姻市场上失业),哪怕他们希望找到合适的对象,却仍然单身。

要研究这个市场,首先让我们谈一谈婚姻以及离婚的一些趋势。

从1860年到1980年左右,尽管存在较小的波动,但每年都有大约1%的美国成年人结婚。有时候,结婚率会高一些,就像二战后的几年,当时大量士兵从战场上归来。在大萧条时期,由于经济不景气,很多人不愿结婚,因而结婚率略低。

不过,如前面所说,从1860年到1980年的120年间,长期而言平均结婚率是每年大约1%,但在最近几十年里,结婚率一直在下降。在过去30年左右的时间里,美国每年只有接近0.5%的成年人结婚。另一方面,离婚率则在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并伴随着一些剧烈变动。

过去10年间(也许是15年或20年间),婚姻市场已经发生了变化,结婚率更低,离婚率也同样变低,同时已婚人群的年龄分布也与过去不同。

中国结婚率和离婚率变化曲线,图源:《中国婚姻家庭报告2023版》截图

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让我们思考一下是什么影响了婚姻市场,并看一看人们从婚姻中获得的经济收益。

用经济学家的话来说,婚姻的收益可分为三类:生产互补性、消费互补性和风险共担。

首先是生产互补性。

想象一下,家庭需要生产大量产出,其中一些产出可以在市场上购买。你可以购买想要消费的东西,而有些产出需要在家里生产。例如,你通常会在市场上购买住房,而不会自己建造房子。但是还有很多服务,比如做饭、打扫卫生、洗衣服、抚养孩子,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家庭生产的。

这些任务通常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而不是金钱。当然,你如果有足够的钱,也可以付钱让别人来做这些事,或者让别人做其中的一部分。

生产互补性的理念是,通过劳动分工来分担这些任务从经济角度考虑有意义。夫妻中的一方可以专注于赚钱,另一方则可以专注于家庭的非市场任务。

当然,根据某些「伟大」的平等主义理论,也许两个人应平等地分担所有任务,一半精力用于做市场工作,一半精力用来做非市场工作。但在现实世界中,我们都在某种程度上有所专长,因此可以说,至少在某种程度上,专注于家庭生产也是有意义的。

当然,这种劳动分工也可能因大量有关性别的刻板印象和偏见而得到强化。但除了刻板印象和偏见,术业有专攻在经济方面的优势也是真实存在的。它们可以成为婚姻经济优势的一部分。

第二个术语是消费互补性。

根据消费互补性理念,一个家庭不断消费各种物品,包括消费住房、消费食品、消费交通、消费假期等。可以想见的是,对于家庭所消费的某些东西,两个人共同消费可能比一个人消费更便宜,一个3口或4口之家共同消费也可能比一个人消费更便宜。同时,即使从金钱角度来看并没有节省,但一个团体共同做某件事也可能比一个人做同样的事更快乐。换言之,消费存在互补性。

当然,这并不适用于所有事物。例如,大多数夫妻可能不会经常共享很多衣服。但诸如居住空间、食物、交通、娱乐、假期等事物——所有以人均成本计算更便宜或与所爱之人一起做更快乐的事情——都涉及了消费互补性。

我有时会说,经济学家口中的「我爱你」,实际上是「我想与你分享消费互补性」。

选择拥有终身伴侣的最后一个经济原因是共担风险。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会遇到问题。如果健康恶化了,谁来照顾你?如果丢掉了工作,在你找到新工作期间,谁来付房租?如果你的车坏了,谁有另一辆车可以帮你代步?如果你的孩子生病了,谁能帮忙照顾病儿?

当然,如果情况变得非常糟糕,通常会有一些政府计划可以提供帮助,但这些计划往往是针对那些受到严重伤害和极度贫困的人所提供的。对于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小挫折和困难,也包括许多大事,有一个小小的双人保险来共担风险确实很有帮助。

这些正是思考婚姻市场的要点所在。

过去几十年来,社会情况发生了许多变化,而这些变化改变了婚姻收益的来源。20世纪下半叶发生的一系列经济转变降低了生产互补性带来的潜在优势,增强了消费互补性带来的优势。相应地,在婚姻市场中,婚姻带来的潜在收益也相应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此,我想试着列出一些已经发生的经济变化。

第一个变化是所谓家用技术的变化。家庭的生产技术已经出现了巨大的发展。洗衣机等家用电器日益普及,做家务所需的时间大大减少。

根据一项估计,手洗一堆衣物需要连续劳作4个小时,包括用肥皂水清洗、在搓衣板上搓洗、用手漂洗、在绳子上晾干。有了洗衣机和烘干机,将衣物送入机器和取出的时间可能只需要半个小时,这中间你可以离开去做其他事情。预制食品也改变了家庭生产。

现在有太多产品比以前便宜很多,也更容易买到。所有这一切已经使得家庭生产技能变得不像从前那样有价值,因而许多人不再发展这种技能。

事实上,我听到过一种说法,女性解放的最大一步不是某人发表了一个著名演讲,甚至不是女性获得选举权,而是得益于电力和家用电器的普及,女性从家庭生产任务中解放出来。

过去几十年中发生的第二个重大变化是生育率下降。

孩子对于婚姻的重要性已经远不如以前了。从前,孩子是一项投资,他们意味着家族生意得以延续,以及父母年迈后得以安享晚年。在当今的社会中,孩子已经成为一种消费,因为父母实际上需要付出大量成本来抚育孩子。

随着每个家族孩子数量减少和有孩子的家庭数量减少,专门从事家庭生产的价值相较于从前再次降低。

还有一个重大转变,那便是工作模式的改变。

1950年,女性的劳动参与率约为33%。也就是说,三分之一的成年女性在有偿劳动市场上工作。但随着时间推移,到1980年,女性的劳动参与率已经高达50%。到1990年,这一比例上升到60%,此后大致保持在这一水平上下,变化不大。

这种变化是由许多因素造成的,但它表明女性对家庭生产的关注有所减少。因此婚姻更多的是共同消费在市场上购买的商品,而不是共同生产。

劳动力市场的一个长期变化是,一个世纪前,标准的每周领薪工作时间(当时主要适用于男性)通常为60小时。当时每天的工作时间更长,每周工作5个整天,同时人们通常在周六工作半天。现在,大多数人的典型每周工作时间为大约40小时。人们拥有更长的周末以及更多的假期和休闲时间,而且人们更加重视共享消费而不是生产。

另一个变化是人们的平均收入大大提高。

如今的普通人比50年或100年前的普通人富足得多,这不仅是因为他们的收入更高(尽管这也是事实),还因为他们拥有各种各样的娱乐可供选择。这一变化也再次强调了共享消费,而不是共享生产。

最后还有一个变化,即教育、工作和科技领域发生的转变也改变了情侣相识的方式,同时这种改变往往印证了对于消费互补性的重视。

在美国,1960年,大学中的男生与女生比例为1.6∶1。因此,简单的数学计算就能告诉你,在那种情况下,很多受过大学教育的男性不会在大学里遇到他们的妻子。现在,情况则发生了逆转。目前,大学中的女生人数已经超过男生,大学中的男女生比例为1∶1.4。

同样,简单的数学计算就可表明,许多接受过大学教育的男性会娶受过大学教育的女生。同时,男性也会在职场上遇到自己的伴侣。

男女匹配的过程正在发生这样的变化。

科罗拉多大学经济学教授特拉·麦金尼什(Terra McKinnish)曾进行过一项研究,其结果表明,在异性成员比例较大的行业或职业中工作的人,结婚后更有可能离婚。如果能够在职场接触到更多异性,那么男性离婚的可能性会增加,女性也是如此。麦金尼什将这种现象称为「另一种形式的在工作中『骑驴找马』」。

情侣相识方式的另一个变化是在线交友服务。

鉴于我是那种出现在线交友服务之前就已经结婚的中年男人,我在这方面没有实际经验。但我的感觉是,很少看到一位女性在征友广告中声称自己非常擅长打理家务,擅长烹饪、清洁、洗衣、持家、管理家庭财务和维修,而且非常擅长抚养孩子。这些并不是你在21世纪吸引配偶的优势。

相反,人们强调的完全是与消费互补性相关的东西。诸如:我喜欢徒步、音乐会和旅行。就像那首老歌所唱的那样:「你是否喜欢一边轻啜着椰林飘香一边淋着雨?」这样的个人征友广告集中反映了所有其他变化的结果。

无疑,这些影响和重塑婚姻收益的因素有助于解释婚姻和离婚模式发生的变化,即人们越来越晚结婚,越来越少结婚,但同时也越来越少离婚。

婚姻收益的基础已从生产互补性转向消费互补性。婚姻中一方负责照看孩子和家庭生产所带来的收益正在下降。与看似收入稳定、职业道路明朗的人结婚所带来的收益则大幅上升。

人们更重视教育和职业发展,而不是以组建家庭和养育孩子作为婚姻的基础。

美国人更倾向于晚婚。1950年,女性的初婚年龄略大于20岁,男性的初婚年龄略低于23岁。这种情况直到1970年前后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但此后,初婚年龄开始稳步上升。现在的女性初婚年龄约为26岁,男性初婚年龄约为28岁。与20世纪70年代结婚的人相比,这种变化至少带来了相对更稳定的婚姻。与此同时,离婚率也呈现下降趋势。与20世纪70年代相比,现在的婚姻似乎更容易持久。

中国平均初婚年龄变化趋势,数据来源:《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

所有这些趋势加在一起,就形成了经济学家所说的选型交配现象。

所谓选型交配,是指婚姻市场对人们的分类方式与以前不同,主要的变化是具有相似背景(尤其是教育背景)的男性和女性越来越有可能结婚。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尤其可能与同等学历的人,而不是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结婚,与之相伴随的,是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大学。

在19世纪末,接受过大学教育的女性并不多见,而这些受过大学教育的女性约有一半人从未结过婚。在1960年的人口普查中,处于60岁年龄段、接受过大学教育的女性有29%从未结过婚。

到了2000年,在人口普查中,处于60岁年龄段、接受过大学教育的女性只有8%从未结过婚。这里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过去,接受过大学教育的女性结婚的可能性比未受过大学教育的女性要小,特别是在其20多岁的时候。

现在,受过大学教育的女性比未受过大学教育的女性更有可能结婚。在步入30岁年龄段后,受过大学教育的女性比没有大学学历的女性更有可能结婚。

从这个意义上说,受过大学教育的女性是晚婚趋势的先锋,她们在事业稳定后结婚,生孩子的数量较少,但在余生的大部分时间里保持婚姻状态。

婚姻作为一个搜索过程会产生一些快乐的结果,比如当你结婚时,你会真正了解自己以及自己的伴侣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然而,它同样也会带来一些可能并不令人愉快的结果,比如所有那些决定不断寻找结婚对象的男女,最终会后悔自己在20岁出头时错过那个人。

我当然相信真爱的存在,在生活中,我在30岁时迎娶了一个28岁的女人,我们俩都受过大学教育,并且都获得了高等学位。相遇时,我们俩都有工作,而且都保住了工作。我直到37岁才有了第一个孩子。

这种模式对我来说或多或少是自然而正常的。也许我生儿育女的时间稍微有点晚,但我既有朋友结婚比我早,也有朋友结婚比我晚,同时也有朋友比我晚生孩子。

不过,如果退后一步并从社会科学家的视角看待这个问题,我会发现,自己之所以认为这些决定正常,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出生于1960年,而不是出生于1940年或1990年。

从社会科学以及对婚姻市场的思考中可以得出的一个结论是,无论我们是否愿意相信这一点,我们都是时代的产物。

一起聊聊:

在你眼中,婚姻是什么?

你现在拥有了你心目中的好婚姻吗?

来源:冯仑风马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