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后代生活拮据,无奈向廖承志邓小平求助:希望国家给予补贴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7 06:36 1

摘要:1950年的清晨,北京,廖承志还没来得及翻开今日报纸,秘书递来一封陌生信件。信纸边角微微卷起,盖着澳门邮戳。廖承志愣了下,信封署名陌生,却落款称“舅父”。他一时没反应,翻开信,这才意识到,对方是戴成功,“是孙中山外孙女孙婉的女儿?怎么会给自己写信?”。气氛有点

1950年的清晨,北京,廖承志还没来得及翻开今日报纸,秘书递来一封陌生信件。信纸边角微微卷起,盖着澳门邮戳。廖承志愣了下,信封署名陌生,却落款称“舅父”。他一时没反应,翻开信,这才意识到,对方是戴成功,“是孙中山外孙女孙婉的女儿?怎么会给自己写信?”。气氛有点沉。

这一年新中国刚成立,政局还在整顿,各路人马都在适应新秩序。廖承志的父母廖仲恺、何香凝,和孙中山宋庆龄是一辈子的革命战友。互相救过命,留学日本时一起选边站队。廖仲恺追随孙中山,夫人何香凝跟宋庆龄,是并肩作战。廖承志按辈分,常喊宋庆龄“叔婆”,往来亲密。戴成功叫他“舅父”,其实算“同辈”。

廖承志“同辈”,但彼时却是党和国家领导。戴成功写信求助,说生活困苦,想请国家资助。廖承志心里其实五味杂陈。戴成功这样的身份,国父后人的求助,搁谁都得重视。

追溯孙家世系,孙中山跟卢慕贞生过孙科、孙娫、孙婉三子女。宋庆龄无子。孙中山疼爱二女儿孙婉,那是明的。孙娫早逝,孙婉生日跟父亲同月同日。可惜父女缘分薄。孙婉童年都是跟母亲混,父亲在新闻里多,现实见面少。

后来孙婉去了美国,生活还是不温不火,黄兴安排王伯秋照顾她。王伯秋比她大13岁,有家室。结果孙婉对他动了心。那年头,情感说不上简单。孙婉不顾父亲反对,执意跟王伯秋结婚,没人证婚,一纸婚书算了事。孙中山给吃了闭门羹,父女关系就落差了。

革命者家里的感情,远没有外人揣测的圆满。王伯秋最终在孙中山极力搅局下,带着一双孩子离了孙婉。孙婉婚姻失败,心里自然归罪于父亲。至此,父女疏离成了定局。你说她无理抒情,但也怪不着她。父亲常年奔走,女儿只能远观。

轮到第二段婚姻,孙婉嫁了戴恩赛。这是个仕途还算顺遂的人,当时梧州市长,后来做了海关监督。孙婉过门那天,孙中山没出席,只是给了4000元嫁妆,却被孙婉原封不动转给了母亲。“我发誓不动父亲的钱”。这话传出去,亲戚们都摇头。

孙婉坚决撇清父女经济关系。多年后,孙中山病重弥留,他躺在床上反复呼喊“婉儿”。这段场面被在场人记住。女儿没见上最后一面,丈夫戴恩赛陪着国父走到终点。后来戴恩赛隔三差五跟孙婉复述当时情景。伟人也是普通人,女儿不在身旁,比什么民国风雨更让人唏嘘!

生两娃,儿子戴永丰,女儿戴成功。民国末年戴恩赛也没逃掉官场动荡,职位停了,家里入不敷出。抗战时期戴恩赛闲赋没薪,给蒋介石、孙科写信求救,没人理会。苦熬,孙婉陪着丈夫四处漂泊。后来戴永丰考进岭南大学,也想为新中国做贡献,还真激励过不少同学,网上很多岭南校友回忆文里有他的名字。

抗战之后,国民党再次变脸。戴恩赛没工作,只能靠省吃俭用、卖些家产。戴恩赛希望去国外治病,写信托蒋介石批款,蒋不回话。晚年这事儿还被澳门各家报纸多次提及。事实一点没变,他是国民政府官员,最后却靠自己。

1952年,戴永丰突发疾病,死于岭南大学。戴恩赛痛不欲生,几年后因脑出血离世。旧报纸有记录,戴恩赛生前不敢和孙婉讲儿子死讯,只跟女儿戴成功哭诉。有些事藏得深,也不知道孙婉知不知情。澳门那一年,孙家一天比一天窘迫。

戴成功和母亲孙婉在澳门相依为命。物价涨,收入低。尽管官方医保严格,“镜湖医院”还是唯一能接受他们住院的地方。戴成功那时已经动了念头,给廖承志和邓小平写信。这信不是装腔作势,是为母亲和自己争取点生活。

邓小平收到消息,立刻安排澳门分社补贴孙婉母女。资料显示,一家普通客栈里,每月能拿到公家救济,日子缓过来一点。虽然也不是特别宽裕,但起码能维持基本生计。

讽刺是,蒋介石曾在六十年代派人专程去澳门探孙婉,“关心慰问”,还许诺送金盖屋。有些人会觉得蒋是念及旧情,其实多半出于拉拢孙家后人的考虑。孙婉婉拒,明确不愿离开澳门。澳门本地人称她很有脾气,不被权力左右。

廖承志当年已经是国家要员,对戴成功的信也不是随手处理。有同事说他当时特意安排人将澳门消费、孙家近况调查清楚,还打过电话给宋庆龄。宋庆龄每年都点拨下拨款,让孙中山女儿“不能饿着”。

戴成功后来在镜湖医院陪母亲孙婉病重,最终送她走完最后一程。澳门报纸登过讣告,称她“自始至终都珍藏父亲孙中山照片”。感情这事,很多年是不愿意捡起来的,最后还是要捡。她终于理解父亲。媒体报道这些,也有人说是后人传说,其实信源是真实的。

铁粉们近年频繁讨论戴永丰、孙婉,甚至在澳门本地新闻里还有读者投稿。数据也能查出来,镜湖医院1957年入院记录就有孙婉名字。这部分内容挺细碎,却各有出处,也不会虚浮。

拿这段故事说教,是没意义。你觉得孙中山女儿身世坎坷,她坚持自己,不接受蒋介石招徕,最终在新政下获得关怀,这算是时代亲情的变奏吗?说到底,其实没有谁能替谁安排结局,哪怕是政治人物的后代,也不例外。

如果说革命者的家族就该顺遂平安,那实际恰恰相反。孙婉与孙中山距离远近反复变换,情感纠葛远没有高大全那么漂亮。失去亲人,经济困境,不被蒋介石救济,却在新中国得到补贴,倒也未必一切都公平。蒋介石虽说冷漠,后来态度又变,也许只是权力需要。戴成功求助,国家及时回应,是政策温度?但也只是改写了个体结局。

你觉得,这些事到底谁对谁错?其实也不见得都有答案。历史跟亲情,谁都没有让步。有时,反差才更真实。豪门后人,最后只剩平常人的贫苦,与国家政策擦肩又握手。

传奇归传奇,现实还得一顿饭过日子。帮扶虽说有些迟到,好歹来得及时。至于孙婉晚年,澳门镜湖医院这一幕,可能才是她最安稳的时光?谁说不呢。

历史故事差不多到这里了。现实总有变数,命运兜兜转转,还是人在格局里走一圈,跑不出自己的圈。

来源:梦未凉聊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