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造车的意义何在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3-09-13 23:40 1

摘要:9月12日,华为遥遥领先的发布会如期而至。这几年手机受制裁,华为“深度赋能”的汽车成了最大的热点。虽然mate 60的横空出世已经引爆全网,但有华为加持的问界汽车新品发布依旧引发了热议。

"

即使没有信息时代的红利,仅凭“油变电”革命,中国车企至少也能够做到三分天下有其一。

汽车工业的大变革,电动化是上半场,智能化是下半场。

"

9月12日,华为遥遥领先的发布会如期而至。这几年手机受制裁,华为“深度赋能”的汽车成了最大的热点。虽然mate 60的横空出世已经引爆全网,但有华为加持的问界汽车新品发布依旧引发了热议。

一百多年来,中国人在追赶工业时代的道路上艰难前行,时至今日,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尽管取得了如此耀眼的成就,但看衰中国者总是会揶揄地说中国人只会作为一个跟随者在重复造轮子,甚至每当中国在某一领域取得突破,就会出现技术盗取于西方的恶意揣测。

这次华为在5G芯片上的突破自然也少不了这两种评论。当然,如果这次突破是因为中国在光刻机问题上寻找到了另一条路线,那这一突破必然就从中、美之争的层面上升到为人类整体进步做贡献的层面,类似揶揄和揣测自然也会烟消云散。

我之所以说华为参与造车的意义重大,原因也在于此:接下来的汽车将在能源革命与信息革命两个层面,同时改变人类的生活,成为新技术革命时代的风向标产品。

1

人类所正在经历的并不只是一场革命

记得我曾经在2021年3月写过一篇《地缘视角下的 “第七次技术革命”》并在那篇文章中,第一次系统性地阐述了我对汽车产业未来的看法,以及中国将在这条赛道上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判断。两年前在撰写《地图里的人类史》时,这一观点也被整合了进去。

时至今日,无论是宁德时代在电池领域的领先、比亚迪力压特斯拉成为全球第一新能源生产商的、还是这几天中国汽车在德国慕尼黑车展碾压式的表现,都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看见这一未来。

接下来这段节选自《地图里的人类史》第三十八章(进击的“大脑”)的内容,将有助于帮助大家了解,华为和中国正在引领的新汽车制造业,到底有多么的重要——

每一个时代都会有一些代表性的工具诞生。作为代表性工具,一方面需要能够尽可能多地展现这个时代的技术特点;另一方面使用场景也要有足够的广度。综合来看,汽车将很有可能成为最能展示万物互联时代特点的工具。这里说的汽车显然不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已经引领过一次风骚的传统汽车,而是更符合后工业时代及信息时代特点的新概念汽车。

之所以用“新概念汽车”这个笼统的名称,是因为暂时找不到更合适的词来标注。就已经明确的方向来看,新概念下人类的主力陆地交通工具,将集合新能源技术、智能驾驶、物联网概念于一体。它的成熟不仅会改变人类的出行方式,还会在社会治理层面造成深远影响。

“新概念汽车”的出现首先是基于人类长久以来对化石能源枯竭的担忧。地球用了亿万年积攒下来的太阳能储量虽然庞大,但正如我们一直说的那样,人类的进化呈加速度状态,对资源的消耗也相应呈加速度状态。

从善意上来说,地球没有办法按过往的资源消耗方式,来满足全体人类过上现代化生活的需求。其次是燃烧化石能源所带来的污染问题。无论从能源安全还是碳排放的角度来看,人类已经不得不对自己的能源结构“做一次大手术”。

当下,这一手术的重点并不是一下子就完成对化石能源的替代,而是减少直接燃烧化石能源的终端设备。举例来说,在寒冷的冬季,人类传统的取暖方式是用炉子燃烧木柴或者煤炭。每一个炉子都会成为一个污染源,并且几乎没有办法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如果采用集中供暖的方式,即便提供电力资源的发电厂仍然是用煤炭做燃料,也会因为污染源集中而更容易治理与监督。

第二次工业革命让人类意识到,“电”是一种最适合人类应用的二级能量。就算人类有一天找到能完全替代化石能源的新能源,最终也是需要转化为电再为终端设备提供驱动力的。将汽车电器化的意义,不仅在于它可以让汽车在使用时做到零排放,从而保护使用地区的环境,还在于它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推动作用。

可以这样说,人类在节能减排问题上能走多远,取决于清洁能源对化石能源的替代比例,绝大部分形式的清洁能源必须转化为电的形式为人类所用。汽车保有量巨大且使用范围较分散,如果大部分汽车能够做到电器化,最直接的影响是带动电网的建设和升级。因新能源汽车普及而成长的电力网络,又将为最终的能源革命夯实电力网络基础。于是以电力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便成为这场能源结构调整的风向标。

使用新能源并不是新概念汽车之于传统汽车的唯一变化。在人类极度依赖那些“外挂大脑”所提供算力的情况下,人类更大的野心是让汽车本身智能化。就是说给汽车安个计算机大脑,从而做到无人驾驶。

如果你认为机器人不一定要求具有自我意识,那么我们完全可以把拥有自动驾驶功能的汽车视为一个“汽车机器人”。单纯给汽车安上计算机大脑,还不是人类想象力的终点。在一个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新时代,汽车智能化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让汽车变成擎天柱,而是让它们成为整个网络世界的信息节点。

将汽车用互联网连接起来的意义在于,可以将它们与整个交通系统有机融合起来,在互联网和中心计算机算力的加持下,进行统一调度。在这个问题上,计算机和互联网已经展现出强大的威力。比如,现在大家出行已经能够通过在线地图估算出最合理的路线,以及大致时间;通过网约车平台,乘客和司机也能够尽量减少等待时间。

无论是在线地图还是网约车平台,目前所能做到的也只能是根据所监控的实时交通状态,对路线和时间进行估算。倘若在马路上的每辆汽车都能够做到自动驾驶,并在中央处理器的指挥下调配合理路线,相信不用再多分析其中的意义,你也能意识到人类社会的运行方式将出现质的改变。

将汽车认定为计算机信息网络的节点,而不仅是带了“大脑”的汽车,你会发现,这场颠覆传统汽车形式的革命,最大价值在于让汽车成为物联网世界最重要的那个“物”。如果这些自重基本超过一吨且拥有高速移动能力的机器,能够安全地在网络的组织下有序运行,那么万物互联时代也就真正来临了。

2

比亚迪发力“电动化”的成功

汽车相关从业者虽然未必意识得到自己所从事的产业对人类的未来有多大的意义,但除了固执己见的日本人,大多数从业者显然都已经感觉到了接下来的汽车产业将从信息技术和电池技术两个方向进行突破。以正在举办的幕尼黑车展为例,主办方之一的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席就表示:慕尼黑国际车展既是数字移动平台,也是致力于气候保护和资源节约的可持续移动平台。

在中国汽车产业赛道上的汽车厂商一般被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油车时代就已经进入的传统汽车厂;一类是直接进入新能源赛道的,以蔚来、小鹏、理想为代表的所谓“造车新势力”。

更科学的分类其实应该是从能源和信息两个切入点做分类。只不过由于新势力造车者多有互联网企业背景,会很自然地在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研发上发力,传统汽车厂商者则更关注“油变电”对自己未来的影响,所以之前的分类倒也能说得过去。

比亚迪无疑是“油改电”技术路线的最大赢家。这个在油车时代因为产品力和特别的字母名称而备受嘲笑的中国企业早在1995年就开始进入电池行业。当手机开始改变人类生活时,比亚迪也抓住了这次风口,成为全球第二大充电电池供应商。

2003年,已经在代工产业积累足够经验的比亚迪开始进入汽车赛道,并最终凭借在电池、汽车行业的积累,晋升成为汽车产业电动化路线的引领者。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比亚迪的成功模式。很多时候智能手机会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比照对象。在智能手机时代,苹果、中国手机、三星手机呈三足鼎立,其中中国手机的成功得益于中国庞大的工业体系、消费市场,以及在互联网时代积累的优势;苹果作为智能手机时代的开创者,则在软硬件上打造了独属于自己的封闭系统。至于三星的成功,则是其“一企即一国”模式的又一次成功。整个手机链上所有的环节,三星均能自研自产。

与三星一样,比亚迪的成功依托的也是以自研为基础的全产业链模式。于是你会发现在中国新能源汽车这片红海中,实际只有两类企业——比亚迪和其它车企。当你明白这相当于智能手机产业中三星电子变换为中国企业,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发生了。这也证明了即使没有信息时代的红利,仅凭“油变电”革命,中国车企至少也能够做到三分天下有其一。

3

华为的造车优势

虽然比亚迪凭借全产业链的“油变电”模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但其短板也是明显的,那就是在智能化方面的表现乏善可陈。这与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本人的背景和看法有关,在他看来“汽车工业的大变革,电动化是上半场,智能化是下半场。”

不管怎么说,比亚迪先在自己擅长的电动化领域发力是正确的战略选择。到目前为止的领先优势似乎也证明了这点。

但即使是比亚迪,也不得不承认汽车智能化是大势所趋。客观说以比亚迪本身的基因来说,想在汽车智能化上取得与电动化一样的红利,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好在以PC为核心产品的信息革命1.0时代、以智能手机为核心产品的信息革命2.0时代(物联网为信息革命3.0时代)期间,中国已经积累了大量成功带有互联网基因的大型企业及企业家。这一群体对信息技术革命的敏感度,使之在第一时间进入了造车的赛道。除了代表性“蔚小理”以外,百度、小米等知名互联网公司同样将汽车视为自己的未来。

与这些站在信息技术前沿的新势力相比,华为在汽车智能化方向的优势依然明显。这首先得益于华为在通讯行业的成功,以及籍此打造的研发模式与团队。在智能手机领域的成功帮助华为完成了从B端(企业级客户)到C端(个人客户)的跨越,使之具备了第一时间应对消费市场变化的能力。

由此你会看到,华为研发的自动驾驶技术在全球范围内都属于第一梯队,在显示汽车电动化水平的“三电技术”上(动力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同样表现抢眼。

更大的优势在于,一如PC世代一统天下的windows系统、智能手机世代两分天下的IOS和安卓系统一样,在汽车将通过网络成为物联网上重要信息节点的趋势下,汽车乃至整个物联网都需要一个适应这个新时代的操作系统。

过往被很多人怀疑安卓套皮的鸿蒙系统,正是为物联网时代设计的。使用鸿蒙系统的车机与手机的联动,可能会成为普通人最常用的使用场景。

4

结语

中国文明一直有一个毁誉参半的特点,就是认定自己可以成为一个自给自足的世界。问题是这个习惯封闭发育的文明,又总是会作为一个平行世界,向外部世界输出一些自己的独特创新,比如丝绸、瓷器、造纸术。

这一次也不例外,在打造出全球第一工业国、培育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并且在互联网时代与美国分庭抗礼后,中国得以在新概念汽车这条赛道上,完全依托自己的创新和市场,再次生产出可以征服世界的产品。

中国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这两年迅猛崛起,而华为造车备受关注得一个原因是其内部的路线之争。一边是具体负责终端的余承东,力主华为应该直接下场造车;另一边则是华为最高层认定,华为应该为全行业做解决方案,就像油车时代的全球第一大汽车供应商博世那样。

两种方案没有谁对谁错,只能说各有各的考虑。我个人是赞成华为直接下场造车的。华为造车目前遇到的最大问题就在于无法在全流程中完整贯彻自己的研发、市场理念。在与赛力斯汽车合力推出“问界”品牌之前,华为参与研发的的产品失败的原因便在于此。反观问界能够被贴上华为标签并取得一定成功,就是因为作为制造商的赛力斯知道自己在这条新赛道上并不具有优势,甘心居于代工厂的位置,将主导权交给了华为。

此外由于华为在很多行业都会利用自己的研发优势、强悍的作风抢夺市场,想让众多新老车企将自己的命脉交给华为是件非常困难的事。 上汽的董事长陈虹曾说过一句能让很多企业引发共鸣的话——“如果与华为这样的第三方公司合作自动驾驶,上汽就没有了灵魂。”

这意味着华为想走博世路线是非常困难的。好在油车时代的经验告诉我们,单做汽车产品便足以成为位列世界500强的百年企业。这意味着单从一门生意的角度来看,华为如果凭借自身优势直接下场,完全有机会再造一个比亚迪式的全产业链型中国车企。而华为与比亚迪两个巨无霸分别从信息革命、能源革命两个角度的切入,将让中国彻底掌握未来汽车所有的技术高地。

2019年,在华为遭遇美国制裁打压的大背景下,任正非破天荒接受了一系列采访。所有的采访中有一句话给我印象最为深刻“我们只有集中在一个点上突破,才能在人类社会中立足”。我相信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汽车都值得作为华为重点突破的战略要点,无论最终这个承载民族希望的企业采取何种模式。

-The End-

《地图里的人类史》

作者:温骏轩

出品方: 磨铁

出版年: 2023年9月

地图上所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会以不同形式反复上演。看懂地图,才能看懂波澜激荡的历史;看清地缘,才能看清未来世界新走向。

打开这本书,你将看到:

◎人类是如何脱离动物范畴,变身为万物之灵的?

◎为何人类文明发源于热带,兴盛于温带?

◎为什么尼罗河阻碍了埃及向非洲腹地传播文明,反而促使全新类型的海洋文明出现?

◎为何意识形态及原始宗教信仰可以突破血缘纽带,实现社群扩张,让更多人团结在一起?

◎中国人的“家国”式集体主义是怎么形成的?

◎为何别的民族会因外族入侵而四分五裂,中国即使被打到被迫南迁,也能重归一统?为什么中国可以实现自上而下的资源分配,中国人为什么能够在如此漫长的历史中维持这一认知,并且发展出如此体量?

◎为什么科学与工业革命出现在西方?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在人类现在正经历的信息革命中又有什么独特优势?

作者温骏轩

生于20世纪70年代,法律专业出身。2009年开始,以地缘视角,辅以原创地图,在网络更新“地缘看世界”系列文章,创作文字近千万。已出版《谁在世界中心》《地缘看世界——欧亚腹地的政治博弈》等著作。其研究成果中的“新世界岛论”“北纬42度温度线”等创新理论,在地缘政治、军事、历史等相关领域引发广泛关注。

来源:地缘看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