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两档现象级脱口秀综艺《喜剧之王单口季2》与《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2》持续占据收视热点,其内容已超越单纯的娱乐范畴,成为观察当代社会心态的独特窗口。新人女演员如“侠女”嘻哈,凭借对空乘职场生态的犀利解构迅速走红;50岁的房主任,则以源自山东农村的坚韧故事引
作者丨律新社 Faye
出品丨律新社品牌服务中心
当严谨的逻辑遇上即兴的幽默——法律圈也刮起了“脱口秀风”!
近期,两档现象级脱口秀综艺《喜剧之王单口季2》与《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2》持续占据收视热点,其内容已超越单纯的娱乐范畴,成为观察当代社会心态的独特窗口。新人女演员如“侠女”嘻哈,凭借对空乘职场生态的犀利解构迅速走红;50岁的房主任,则以源自山东农村的坚韧故事引发观众强烈共鸣,节目通过职场焦虑、家庭关系、社会规则等议题的幽默解构,精准触达公众情绪痛点,形成全民讨论热潮。
图源网络截图
在过去一年中,众多法律从业者及行业组织积极拥抱“法律+脱口秀”的创新模式,探索专业与幽默的跨界表达。福建信实律师事务所(以下简称“信实所”)在厦门总部成功举办首届律师脱口秀大会,多位合伙人及律师登台,将执业趣事、地域文化差异、行业痛点转化为密集笑点[1];北京市律师协会通过律师文艺社举办脱口秀“开放麦”活动,多位律师围绕餐饮服务、庭审细节、职场经历等主题进行幽默演绎,展现法律人严谨之外的鲜活一面[2];北京市海淀区律师协会则组织了“青春筑梦 共话未来”脱口秀大赛,吸引众多青年律师参与,展现了青年法律人的才华与幽默感[3]。更有独立执业的律师个人通过短视频平台,以脱口秀形式科普法律知识,收获大量关注。这些内容既调侃了律师行业的刻板印象,也巧妙输出了法律知识,甚至隐晦植入了业务优势。
现象已然火热,但更值得深思的是其动因。为何一贯以严肃、专业形象示人的法律人,会选择拥抱看似“不务正业”的脱口秀?这究竟是一时兴起的营销跟风,还是法律服务行业品牌传播的新兴战略?脱口秀背后的叙事方式转变,是否正在重塑律师与社会的连接方式?
一、法律人脱口秀热潮:破圈与尝试
当严谨的法律逻辑与即兴的幽默碰撞,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聚光灯亮起,麦架立起,这不是针锋相对的模拟法庭,而是一场让法律人暂时卸下专业重负、在会心一笑中寻找共鸣与解压的脱口秀“开放麦”舞台,这就是多位律师不约而同开展品牌传播与文化建设采用的创新手段。为系统呈现该趋势的表现形式与特征,律新社品牌服务中心梳理了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法律圈脱口秀活动,如下表所示,当前律师业脱口秀活动已形成多类型、多目标的发展态势。
从以上盘点可以看出,当前法律行业的脱口秀实践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其运作模式和目标诉求既存在共性,也各有侧重。从活动主体看,参与方多元,既包括知恒、大成等律所,同时也包括北京市律师协会、北京市海淀区律师协会等行业组织和相关法律社群平台。
从活动形式与内容来看
功能定位清晰分化:一类侧重于内部文化建设与青年律师培养,如信实所的“信实青年Hui”和瀛庆律师事务所的“开放麦”,旨在为青年律师提供表达与减压的通道;另一类则侧重于品牌展示与专业形象输出,如盈科(徐州)、大成(厦门)举办的“法律人脱口秀大赛”,通过竞赛形式公开选拔,兼具对内锻炼队伍与对外传播品牌的双重效果。此外,北京市律师协会主办的“法律与幽默”开放麦活动,更提升了活动的行业传播广度,赋予其促进法律文化与公众沟通的更深层意义。
表中信息可见此类活动时间分布均匀,这表明律师业脱口秀逐步演变为常规化、品牌化,成为律所市场活动与人力培训的考量之一。这标志着“律所脱口秀”已从零星的自发娱乐,演进为一种律所文化建设工具,折射出法律行业在专业化之外,追求人格化、亲和力与内部凝聚力的共同趋势。
二、律所的战略考量品牌、获客与人才的三位一体
法律圈脱口秀的集中涌现,绝非一时兴起的娱乐化跟风,而是法律服务市场发展到新阶段的产物。这波以“幽默”为外壳的风潮,背后是律所管理者对品牌塑造、获客方式与组织文化三大核心战略的思考。
1.品牌形象塑造:从“高冷专业”到“亲和可信”
传统律所形象构建于“专业”“权威”与“保密”的基石之上,形象虽显厚重,却也易与大众市场产生距离感。在信息高度透明的当下,这种距离感已成为与新生代企业客户及公众沟通的无形壁垒。脱口秀则以其天然的“接地气”与“共情”特性,成为软化品牌形象、实现“人格化”沟通的战略工具,核心逻辑在于实现“信任前置”。通过自黑办案趣事、吐槽职业痛点,律师得以褪去神秘外衣,展示出专业身份之外的鲜活个性。这种主动降维的策略,有效缓解了客户寻求法律服务时常有的紧张与焦虑,将律所从令人敬畏的“专业机构”转变为可对话,甚至可调侃的“合作伙伴”。
北京市律师协会等行业组织牵头举办此类活动,进一步提升了行业层面的关注度,表明这并非对专业性的消解,而是构建一种新型的、更具韧性的客户信任关系。信任度的提升,关联着客户忠诚度与品牌选择偏好,这正是其战略价值所在。对于独立执业律师而言,这种个人品牌的塑造尤为关键,直接关系到案源获取与客户粘性。
2.品牌传播模式创新:从“被动等待”到“主动获客”的渠道拓展
在获客成本持续高企的背景下,律所传统依赖线下关系网与大型研讨会的品牌传播模式边际效益递减。脱口秀作为一种高质量的内容形式,恰好契合了“内容营销”与“社交传播”的现代营销理念,提供了低成本、高共鸣的破圈可能。线上,短视频形式的脱口秀段子极具传播力,其娱乐化外壳能显著提升法律内容的打开率与分享率,实现品牌的低成本广泛曝光。线下,沙龙活动中嵌入的脱口秀环节,则成为精准的“客户筛选器”——无论是吐槽“商务谈判”的细节,还是拆解“婚姻家事案件”的常见误区,这些主题本身就能吸引对该领域有真实需求或浓厚兴趣的精准潜在客户,实现了从“广泛撒网”到“精准垂钓”的获客模式升维。
3.叙事人才战略升级:从“传统管理”到“文化吸引”的组织变革
脱口秀不仅是向外的市场策略,也是向内的组织管理工具,深层价值在于应对行业普遍存在的青年律师高压力、高流动率问题,并塑造对Z世代人才更具吸引力的雇主品牌。对于青年律师而言,脱口秀提供了安全的“减压阀”与“表达场”,他们得以将执业中的困惑与挫折,通过结构化的幽默方式进行表达,这本身就是有效的心理疏导。而资深合伙人的积极参与甚至同台自黑,传递出律所鼓励开放、包容多元文化的明确信号,极大地增强了组织认同感和归属感。对外,这种充满活力的内部文化通过活动报道和短视频传播,成为律所“雇主品牌”最生动的广告,向法学院毕业生和潜在求职者展示了一个既专业又人性化的工作环境,帮助律所在人才竞争中占据优势。
面对青年律师高压力、高流动率的行业难题,脱口秀为律所提供了内部管理的创新解决方案。它为青年律师提供了安全的“减压阀”与“表达场”,有效缓解职业焦虑;资深合伙人的积极参与传递出开放、包容的组织信号,显著增强团队凝聚力。对外,这种活力的文化氛围通过传播成为律所“雇主品牌”的最佳广告,帮助律所在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
信实所在接受律新社调研时表示,信实所策划并成功举办首届“信实青年Hui”脱口秀大会,源于对律所文化建设与青年律师发展的战略考量,动因是多层次且相互关联的。首先,该活动是“信实青年Hui”这一品牌建设计划的关键实践,“Hui”本身蕴含的“会”(办案进阶)、“汇”(包容汇聚)、“慧”(思想行动)等多重正向理念,需要通过具象化、创新化的活动载体来落地与传播。脱口秀这种新颖形式,因其高互动性和强感染力,被选为吸引全所青年律师深度参与、展现律所活力与多元风采的理想平台,其核心目标明确指向对内深化律所文化凝聚力与对外刷新品牌形象的双重提升。
图源丨福建信实律师事务所
从更深层次看,信实所观察到,律师行业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特性,以及传统沟通方式的严肃性,亟需一个安全、包容的“解压阀”与“表达场”,而脱口秀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契机,让资深合伙人与青年骨干能卸下职业“铠甲”,以幽默自嘲的方式分享执业趣事与真实感悟,这种坦诚的交流显著拉近了同事间的心理距离,激活了内部情感连接,并意外成为促进跨团队、跨办公室业务协作的润滑剂。在轻松幽默的氛围中展示个性、有效沟通、连接他人,这种能力超越了单纯的法律技术范畴,对于青年律师建立个人影响力、拓展职业网络具有长远意义。对外部而言,活动的成功模式甚至引发了本地其他律所的效仿与交流邀约,客观上推动了区域行业内的良性互动,成为展现法律人鲜活一面的独特窗口。
信实所认为,“律所脱口秀”绝非一时跟风的营销热点,而是具有持续生命力与进化潜力的行业文化创新工具。它有望与传统的辩论赛、模拟法庭等活动并列,成为律所发掘多元化人才(尤其是那些富有激情、创意与胆识的青年律师)的重要途径。信实所青工委已明确表态,将继续依托“信实青年Hui”品牌,将脱口秀作为可持续的文化建设载体,不断探索其形式与内容的创新方向,致力于策划更多有价值、有活力、能有效连接内部与外部、专业与生活的青年活动,以此巩固信实所在人才吸引、品牌塑造与行业文化建设中的领先地位。
三、律师的个体诉求:表达、成长与职业新可能
法律行业长久以来被视为严肃、保守的专业领域,律师的形象往往与严谨、理性、克制等特质紧密相连。然而,随着社会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以及客户需求的多元化,法律行业正悄然发生改变。律师不仅需要在法庭上精准陈词,在客户沟通、专业培训、公众表达等场景中,也需要具备更强的共情能力与叙事技巧。这种变化并非要求律师成为“演员”,而是提示了一种更具包容性的专业姿态——既保有法律的严谨性,也不失沟通的生动性。对律师个体而言,脱口秀是一个自我展示、能力提升和压力释放的综合性平台。
从职业特性来看
律师与脱口秀演员确有相似之处:二者同属“语言工作者”,均需通过语言表达传递信息、影响他人,且都需要直面受众的即时反馈。正如脱口秀演员需要根据观众反应调整节奏和内容,律师也需在沟通中敏锐捕捉对方的情绪与认知状态,适时作出回应。不同的是,律师的“观众”可能是法官、客户、对方律师或公众,而每一类受众都需要不同的表达策略。
在律师的日常工作中,表达的重要性尤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案件沟通与客户管理。当事人往往处于焦虑、紧张的情绪中,律师如何通过语言缓解压力、建立信任关系,已成为法律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幽默、共情和叙事技巧在此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它们不是用来“娱乐”客户,而是通过更人性化的方式降低沟通成本,提升合作效率。
二是专业培训与知识输出。无论是内部培训、行业分享还是公众普法,律师越来越多地需要扮演“讲述者”的角色。枯燥的法律条文和复杂的案件逻辑若能以故事化的方式呈现,辅以适度的轻幽默或情境化设计,将显著提升听众的参与感和理解度。这不仅有助于知识的传递,也能增强律师的个人品牌和专业影响力。
三是庭审与谈判场景。尽管法庭表达以严谨为第一要求,但在质证、辩论等环节中,律师若能以更灵活、更具象的方式组织语言,往往能更有效地引导法官或仲裁员的注意力。叙事能力在案例援引、事实重构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这些表达技巧并非要替代法律专业能力,而是一种有效补充。中国政法大学前校长黄进所言:“语言是法律人的武器。”法律是骨架,语言是血肉,在未来的法律行业中,或许将看到更多律师在恪守专业底线的前提下,尝试将沟通技巧、叙事艺术甚至适度的幽默感融入工作场景中,形成一种“严谨但不僵硬、生动却不轻浮”的职业风格。
从行业发展角度来看
法律服务的竞争正在从单纯的专业能力拓展至用户体验、品牌形象和沟通效率等维度。青年律师尤其应重视表达能力的培养——这不仅包括逻辑清晰、语言准确,更包括共情能力、节奏控制和情境适应力。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能力并非一味地追求“有趣”,而是强调在合适的场合、以合适的方式,实现有效的信息传递和情绪管理。
法律行业不会变成“脱口秀行业”,但律师或许可以从中汲取灵感,学会在高压、高密度的语言环境中仍能举重若轻、化繁为简。未来的律师可能不再仅仅是“法律技术的提供者”,而逐渐成长为“复杂情境的沟通者”“叙事冲突的化解者”和“职业信任的构建者”。
正如任何一种专业进化,这种改变也需警惕过度娱乐化或偏离法律主旨的风险。律师的核心价值仍然在于他们的专业判断和法律技术,语言艺术只是使其更高效、更人性化地传递这种价值的手段。法律行业将呈现出更加多元的表达形态与沟通风格,而能够将严谨与生动、理性与共情、专业与通达结合于一体的律师,无疑将在新一轮行业发展中赢得更多可能性。
脱口秀作为一种表达形式,为法律人提供了展现多元价值的舞台:既可以保持专业严谨,也可以展现幽默风趣;既能维护法律尊严,也能调侃行业现象。这种文化上的包容性,正在让法律行业变得更加立体、丰富,也更具有时代气息。
结 语
未来,律所将在“严谨”与“生动”之间找到平衡点。严谨,是法律工作的根基与生命线,不能动摇;生动,则是提升服务温度、沟通效率和品牌魅力的催化剂。二者并非对立,“法律+脱口秀”的趋势将推动律师角色的重新定义。未来的律师,将不再仅仅是“法律技术的提供者”,而需要逐步成长为“复杂情境的沟通者”“叙事冲突的化解者”和“职业信任的构建者”。这意味着,出色的逻辑与法理辨析能力之外,共情力、叙事力和幽默感等软技能,将愈发成为优秀律师的职业标配。
[3]《青春筑梦话未来!京师律师荣获海淀律协脱口秀大赛一等奖》,https://mp.weixin.qq.com/s/gaJSkORKzb-dPNZhZdjuRw?scene=1&click_id=70
来源:律新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