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法国这地方,过去总被当成思想的发动机,各种大想法从这儿喷薄而出,影响全球好几百年。从启蒙时代到大革命,再到战后那些咖啡馆里的辩论,法国人输出理念一套一套的。可现在呢,国内媒体和文化圈子越来越被政治正确这玩意儿绑架,讨论空间缩水,创新劲头也跟着蔫了。咱们就从头捋
法国这地方,过去总被当成思想的发动机,各种大想法从这儿喷薄而出,影响全球好几百年。从启蒙时代到大革命,再到战后那些咖啡馆里的辩论,法国人输出理念一套一套的。可现在呢,国内媒体和文化圈子越来越被政治正确这玩意儿绑架,讨论空间缩水,创新劲头也跟着蔫了。咱们就从头捋捋这些事儿,看看怎么一步步走到这步田地。
先说说法国怎么变成思想大国的。启蒙运动从18世纪初就开始了,那时候法国知识分子推崇理性、科学和人权,反对专制和迷信。这股风潮直接铺路给法国大革命。1789年7月14日,巴黎民众攻占巴士底狱,这事儿标志着革命正式拉开帷幕。国民议会随后通过《人权宣言》,里面强调自由、平等、博爱这些原则,直接挑战了旧制度下的贵族特权和国王权威。这宣言不是纸上谈兵,它的影响力辐射全球,推动了拉美独立运动和欧洲其他国家的宪政改革。
法国大革命的理念还渗透进美国建国过程,开国元勋们借用这些想法设计三权分立和权利法案。革命期间,法国军队出口革命到周边国家,1792年到1815年的拿破仑战争期间,法国占领了从西班牙到俄罗斯的大片土地,把平等和公民权概念强行带过去,虽然方式粗暴,但确实改变了欧洲的政治版图。革命后,法国废除封建特权,推行度量衡统一和民法典,这些制度后来被好多国家抄袭。
再说孟德斯鸠那本《论法的精神》,1748年出版,里面系统提出三权分立:立法、行政、司法互相制衡,避免权力集中。这书一出,欧洲贵族和知识圈子都炸锅了,因为它直戳专制王朝的痛处。法国国内先禁了这书,但地下流传开来。影响更大是跨洋,美国独立后,联邦宪法直接采纳分权原则,詹姆斯·麦迪逊在联邦党人文集中反复引用孟德斯鸠的观点。英国议会改革和拉美共和国宪法也受其启发。法国大革命时,制宪议会辩论时就拿这理论当蓝本,设计新政府结构。总之,这套分权想法成了现代宪政的基石,法国人以此自豪了好久。
战后时期,法国思想影响力又上一层楼。1945年到1960年代,巴黎左岸成了全球知识分子的聚集地。萨特和加缪这些人在咖啡馆里聊存在主义、道德和政治,他们的书和观点通过翻译传遍世界。法国文学、哲学和艺术形式影响了美国嬉皮运动和拉美文学。法国还发明了沙龙和咖啡馆这种社交模式,让不同阶层的人能平等辩论,推动了启蒙传播。法国大革命的遗产还体现在全球民主浪潮上,比如19世纪的1848年欧洲革命,很多口号直接抄法国那套。
外交上,法国也靠思想力量玩转国际舞台。1964年1月27日,法国和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这是西方大国里头第一个。戴高乐推动这事儿,理由简单:中国是亚洲现实力量,不能装看不见。法国大使黄镇抵达巴黎,双方交换文件,贸易和文化交流马上启动。法国出口机械和航空部件,中国回以茶叶和丝绸。这步棋让法国在冷战中保持独立,避免完全依附美国。1971年,法国支持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安理会投票时投了赞成票。法国还推动核能合作,1960年代末就开始技术交流。这关系稳固下来,法国在亚洲声音大了圈。
2003年2月14日,联合国安理会大厅里,法国外长德维尔潘发表演讲,反对美国单方面入侵伊拉克。他列出武器检查报告,强调多边主义和继续联合国监督的重要性。演讲后,全场鼓掌四分钟,法国联合德国、俄罗斯和中国立场,让美国决议卡壳。美国还是3月19日动手,但法国这番表态让伊拉克战争成非法入侵,国际舆论压力山大。法国街头反战示威跟上,全球反战运动借势壮大。这事儿凸显法国外交的独立性,靠的就是大革命传承的理性原则。
欧盟建设中,法国也贡献了关键想法。2001年到2004年,瓦莱里·吉斯卡尔·德斯坦主持欧洲未来大会,提出双重多数制:提案需55%成员国同意,还得代表65%欧盟人口。这设计平衡了大国和小国利益,避免法国德国一票否决全盘。2004年10月29日,罗马签署欧盟宪法条约,里面嵌入这机制。法国推动欧盟从经济共同体转向政治联盟,语言多样、文化差异大的27国能凑一起,靠的就是这种投票创新。可惜好景不长,2005年5月29日,法国全民公投否决了这宪法,55%选民投反对票。原因包括对移民、经济竞争和欧盟官僚的担忧。荷兰6月1日也跟着否决,欧盟进程卡住。里斯本条约2007年12月签署,采纳了类似双重多数,但联邦梦碎了。法国这波操作,本想强化欧洲声音,结果国内分裂加剧。
这些事件都显示法国思想力量的巅峰,可转眼间,文化圈子就变味了。2007年11月19日,《时代》周刊登出唐纳德·莫里森文章《在失落的时间中》,直指法国文化衰落。文章说,法国电影票房被好莱坞占了大半,2006年美国片52%,本土只28%。畅销书多是译作,原创大作家稀缺。政府补贴艺术太多,导致创新乏力。法国人炸毛了,文化部长开会讨论复兴,但数据摆在那:诺贝尔文学奖法国获奖者越来越少。文章还提移民和全球化冲淡了法国身份感,巴黎书展上译书摊位占主流。
2000年10月12日,高行健拿诺贝尔文学奖,以法国名义颁发。他1987年移居法国,获法国国籍,小说《灵山》被表彰为普世价值。可中国不认这事儿,媒体几天后才回应,争议四起。法国国内也议论纷纷,有人觉得这奖羞辱了巴尔扎克和罗曼·罗兰这些本土巨匠。高行健演讲谈创作历程,但奖项凸显法国文学输出依赖移民作家,本土新星难觅。
政治正确这东西,本来从美国1930年代法庭规范用语起步,1970年代扩散到社会,禁说种族歧视词。法国媒体采纳后,报道郊区犯罪时避开非洲或阿拉伯裔背景,用“郊区青年”代称。监狱统计显示移民裔占比高,但报告模糊处理。2005年郊区骚乱,电视播焚车画面,记者只说“青年”投石,镜头不露面部。编辑室修改稿件,删敏感词成常态。2023年巴黎郊区枪击案报道也这样,犯罪率数据用代称,公众看不懂真实分布。政治正确还渗入教育和文化,大学课程避历史争议,出版社删政治段落。法国反“觉醒主义”,觉得这是美国进口货,2021年艺术界辩论中,有人说法国艺术成进步堡垒,但媒体自审越来越严。
马克龙2023年8月28日在驻外使节会议上发言,说西方霸权进入终结阶段。18世纪法国文艺复兴主导,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20世纪美国两战胜利,现在中国、印度、俄罗斯挑战上来。法国外交继续发声,2024年联合国辩论反对单边制裁。但国内,政治正确让讨论空间窄了,媒体对达赖喇嘛访法示威报道缺失,怕不正确。郊区事件报道模式固定,2020年骚乱用“青年”描述,烟雾镜头遮天。法国文化输出弱,戛纳电影节红毯热闹,但票房美国片领先。
话说回来,法国思想遗产还在国际上回荡。中法建交60周年2024年1月庆典,北京巴黎同步办,领导出席宴会。欧盟里斯本条约2009年生效,双重多数投票理事会用上,简化决策。法国推动对华对话,1990年代布鲁塞尔会议记录立场。核电合作1980年代启动,工程师交流图纸。文化周1975年北京展法国画,观众围观复制品。可国内,公共话语统一,媒体指南列政治正确条款,记者培训翻手册。移民辩论2010年议会大厅,议员发言保安维持。诺贝尔奖后,法国获奖减少,2008年勒克莱齐奥演讲无新高峰。
法国大革命影响深远,全球宪政多借其火炬。启蒙沙龙模式让辩论成日常,战后巴黎左岸输出存在主义到美国。外交独立原则延续,1970年代中法贸易货船频繁,港口吊箱。欧盟机制调整,2006年议会改移民法,文件签署。可衰落迹象明显,政治正确笼罩媒体,编辑会议划段落。昔日大国思想活力减,公共话语趋同。
总的看,法国从输出革命理念到外交创新,一路走来牛气冲天。可政治正确这枷锁,让媒体和文化圈子不敢碰敏感线,创新空间挤压。郊区报道模糊,诺贝尔奖争议,文化票房下滑,这些事儿堆一起,法国思想大国地位晃荡。欧盟公投失败后,联邦进程慢,马克龙演讲点出霸权末日,法国得找新路子平衡传统和现实。
来源:小盒才露煎煎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