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事情要从黄海白翎岛西北海域说起,当地时间凌晨5时许,韩国海军的雷达屏幕上出现了异常,一艘长140米的朝鲜大型商船越过了“北方界线”,深入韩方宣称的管辖海域5公里,并且在那里停留了大约1小时。
新华社首尔9月26日报道,韩国军方26日说,当天对一艘“越界”的朝鲜商船进行了警告射击,随后该船只离开相关海域。
要知道,在朝鲜半岛西部海域,哪怕是一艘船的航线偏差,都曾引发过火箭炮对峙的紧张局面,但发生的这起事件,却走出了完全不同的轨迹。
事情要从黄海白翎岛西北海域说起,当地时间凌晨5时许,韩国海军的雷达屏幕上出现了异常,一艘长140米的朝鲜大型商船越过了“北方界线”,深入韩方宣称的管辖海域5公里,并且在那里停留了大约1小时。
这个“北方界线”可不是普通的海域分界线,而是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后,美国单方面为韩国划定的海上警戒线。
朝鲜从70年代起就明确否认了这条线的合法性,还自己划定了一条更靠南的海上分界线,认为包括白翎岛附近海域在内的大片区域都是自家领海。
这也是为什么这片海域常年是多事之地,1999年、2002年的海军冲突,2010年的延坪岛炮击事件,根源都在这条有争议的界线。
从商船靠近边界开始,韩军就启动了持续监视,还多次通过广播发出警告,但对方没有回应,直到商船停留一小时后,韩军才决定升级警告,由“天安”号护卫舰开火7次,射出60多发弹药示警。
熟悉半岛历史的人都知道“天安”号这个名字的分量,2010年3月,原“天安”号警戒舰在同一海域爆炸沉没,造成46名船员遇难,韩国联合调查团称是朝鲜鱼雷攻击所致,朝鲜则痛斥这是阴谋和骗局,拒绝接受调查结果。
如今这个名字被重新启用在护卫舰上,却执行了一次克制的警告射击,本身就透着耐人寻味的信号,清晨6点,朝鲜商船终于向西撤离,离开了韩方宣称的海域。
最让人意外的不是撤离本身,而是事件后的连锁反应,要知道三年前,当时一艘朝鲜商船越界后,韩军刚完成鸣枪驱逐,朝鲜就在1小时内从龙渊郡发射了10枚火箭炮反击,朝鲜人民军总参谋部还发表声明发出严正警告。
但这次截至发稿,朝鲜官方没有任何回应,既没有谴责韩方挑衅,也没有采取军事反制措施,这种沉默与三年前的强硬形成了鲜明对比。
韩方的态度同样值得细品,韩国联合参谋本部在事后通报中明确表示,这艘船是大型商船,故意越界的可能性比较低,同时强调未发现朝军异常动向,韩军正保持高度戒备。
这种“大事化小”的表述,背后是韩国新一届政府对朝政策的转向,就在事件发生前两天,韩国总统李在明公开表态,称韩国尊重朝方体制,还承诺要切断韩朝间不必要的军事紧张与敌对行为的恶性循环。
从现场先广播警告再开火示警,到事后淡化“故意越界”的可能性,韩方的每一步操作都在践行这种谨慎态度,生怕给半岛局势添火。
朝鲜的沉默并非毫无缘由,而是当前半岛“对韩冷淡、对美示好”的政策缩影,就在李在明发表联大演讲的前一天,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在最高人民会议上明确表示。
不会跟韩方“坐下来面对面”,但同时释放了对美信号:“如果美国放弃对朝鲜无核化的执着并认清现实,希望与朝鲜真正和平共存,则朝方没有理由不与美方面对面沟通”。
他还提到自己“怀有对特朗普的美好回忆”,这种差异化表态清晰地说明,朝鲜当前的外交重心在美国而非韩国,对于韩方的示好和海上偶发事件,选择暂时搁置回应,既避免了与韩方发生直接冲突,也不影响其对美外交的节奏。
不过事件留下的疑问依然不少,韩方认定这是商船,却没有登船检查,仅凭目测和雷达判断,这艘船到底是不是单纯的商船?船上人员是否有军方背景?这些疑问暂时无法解答。
值得一提的是,“北方界线”的争议始终是悬在半岛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朝鲜在70年代将领海扩大到12海里后,认为西海五岛附近海域都是自家领海,而韩国则坚持以“北方界线”为基准,这种认知差异意味着,类似的“越界”事件未来还可能发生。
不过判断半岛是否紧张,不能只看是否有枪声,更要看枪声背后的应对逻辑,韩军的60发弹药不是挑衅,而是带着克制的警告,朝鲜的沉默不是示弱,而是带着算计的搁置。
这本身就是半岛局势的一种隐性进步,但这种进步又是脆弱的,毕竟双方的核心分歧,朝鲜的拥核地位、海上界线的划定等一个都没解决。
李在明的和平倡议需要朝鲜的回应才能落地,金正恩的对美对则要看美国是否愿意放弃无核化执念,而美国当前的态度仍不明确。
这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状态,或许正是当前半岛最真实的写照,表面平静下,各方都在为下一步的博弈积蓄力量。
而这条充满争议的“北方界线”,未来还会继续见证更多这样的微妙互动。
来源:九霄叙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