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俄罗斯“伊兹梅尔”号战列巡洋舰侧视图与俯视图。该设计方案大概率由亚历山大·克里洛夫(Aleksander Krylov)领导的俄罗斯造船委员会制定,且以“甘古特”级战列舰为基础。
“博罗季诺”级战列巡洋舰
俄罗斯“伊兹梅尔”号战列巡洋舰侧视图与俯视图。该设计方案大概率由亚历山大·克里洛夫(Aleksander Krylov)领导的俄罗斯造船委员会制定,且以“甘古特”级战列舰为基础。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数年,俄罗斯海军试图重建其老旧的主力舰队。当时俄罗斯与英、法两国结盟,德国被视为该同盟的主要威胁。在与外国造船厂探讨建造新型舰艇的可能性后,俄罗斯海军最终决定在国内建造这批舰船。不过,俄罗斯海军的战略计划中包含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其设想在1909至1930年间,在波罗的海部署一支强大舰队,包括24艘战列舰与战列巡洋舰,以及12艘装甲巡洋舰。此次海军扩军计划包含两个部分,分别被称为“大计划”与“小计划”。
俄罗斯海军向议会下院(国家杜马)提交了“大计划”,请求拨款15亿卢布,初期建造12艘战列舰与4艘战列巡洋舰。国家杜马反对这一巨额开支,但该决定被议会上院(帝国委员会)推翻。1912年7月,帝国委员会批准了所谓的“小计划”,拨款5.02亿卢布用于建造4艘战列巡洋舰、4艘装甲巡洋舰,以及若干其他水面舰艇与潜艇。
欧洲各国海军的发展态势,迫使俄罗斯海军将重点放在加强波罗的海与黑海舰队上。“小计划”中规划的4艘战列巡洋舰,实则计划部署于波罗的海,且在帝国委员会批准该计划时,其设计工作已启动。该设计方案大概率由当时著名的造船工程师亚历山大·克里洛夫领导的俄罗斯造船委员会制定,并以“甘古特”级战列舰为基础。
这批战列巡洋舰(分别命名为“博罗季诺”号、“伊兹梅尔”号、“金布尔恩”号与“纳瓦林”号)最初的设计要求为配备12英寸主炮,最高航速28节。多家私营造船厂提交了初步投标方案,但因成本过高,俄罗斯海军不得不重新考虑设计要求。在推出多个设计方案后,受来自德国的情报影响,海军决定将主炮口径提升至14英寸——但这一改动导致舰船航速下降,防护方案也需相应调整。此外,原本为舰船配备叠装炮塔的设想被放弃,转而采用更传统的布局,以适配动力系统的布置需求。
经过多次修改,俄罗斯海军部最终批准了最终设计方案,并将建造合同授予两家位于圣彼得堡的造船厂:新海军部造船厂(负责建造“伊兹梅尔”号与“博罗季诺”号)与波罗的海造船厂(负责建造“纳瓦林”号与“金布尔恩”号)。国家杜马为每艘舰拨款4550万卢布,但主炮口径的变更及其他修改导致单舰预估成本增加了700万卢布。
从设计理念来看,俄罗斯战列巡洋舰更偏向德国风格,而非英国风格——因为其并未为追求高航速而忽视防护。事实上,“博罗季诺”级的设计更接近战列舰。不过,其主炮与副炮的部分设计方案,导致舰船在实际操作中面临诸多困难。
“博罗季诺”级的标准设计排水量为3.25万吨,满载排水量增至3.8万吨;舰长750英尺(约228.6米),舰宽100英尺(约30.5米),满载设计吃水深度33.5英尺(约10.2米)。舰体艏部略带冲角造型,艉部呈圆形;舰体前部两侧舷板为短距离平行设计,向前逐渐收拢形成舰艏——这种特殊构型可能是为了增加水线面积,提升舰体前部的稳定性。舰艏干舷高度为29英尺2英寸(约8.9米),但到舰体中部骤降至20英尺6英寸(约6.2米)。
舰体的整体布局受主炮布局影响极大:4座三联装主炮炮塔沿舰体中线布置,其中两座位于舰体中部,两炮塔之间设有一根烟囱。这种火炮布局使舰船侧舷可同时动用12门主炮射击,且由于舰体中部无甲板结构遮挡,两座中部炮塔的回旋操作更为灵活。艏部“A”炮塔与艉部“Y”炮塔的射界为310°,中部炮塔的射界则缩减至约280°。不过,由于中部炮塔的回旋会受到烟囱及其他甲板设备的阻碍,舰船仅能通过一座炮塔实现艏向或艉向射击。舰载工作艇主要部署在“P”炮塔(二号主炮炮塔)与“Y”炮塔之间,由两台小型吊杆操控。
舰体前部在主甲板与上层甲板均设有炮廓,共搭载10门5.1英寸单装炮;另有部分5.1英寸炮以炮廓形式安装在主甲板及舰体两侧——这一位置在恶劣海况下易被海水淹没,导致火炮难以操作。副炮的布置方式大概率是为了使主炮与副炮的弹药舱能够就近布置。短艏楼一直延伸至小型上层建筑,上层建筑通过两个短平台与前部烟囱相连;前部桅杆为杆式桅杆,安装于上层建筑之上,后部杆式桅杆则布置在“Y”炮塔后方。
舰体内部划分为6层甲板,全舰均设有4英尺2.2英寸(约1.28米)高的双层底结构。25道水密舱壁实现了舰体的横向分隔,舱室划分程度较高。舰体内部布局同样受主炮布局影响,例如“Q”炮塔(三号主炮炮塔)的弹药舱便位于两组锅炉舱之间。
“博罗季诺”级计划配备25台亚罗大型管式锅炉(工作压力为242磅/平方英寸),分别布置在7个锅炉舱内:前部3个锅炉舱仅搭载燃油锅炉,其余则仅搭载燃煤锅炉。两台主机舱位于“P”炮塔与“Y”炮塔之间,内置4组帕森斯汽轮机,每组驱动一根推进轴;一道纵向舱壁将主机舱分隔为4个空间,其中高压汽轮机驱动外侧推进轴,低压汽轮机驱动内侧推进轴。该级舰的设计最大功率为6.8万轴马力,对应最高航速26.5节;燃油储备量约为3800吨,燃煤与燃油储量大致相当。在26.5节航速下,续航里程为2280英里(约3669公里),这一续航能力被认为足以满足波罗的海的作战需求。
供电系统由6台涡轮发电机与2台柴油发电机组成,每台发电机功率为320千瓦,总输出功率达2560千瓦。这些发电机布置在平台甲板的4个舱室内,其中两个位于动力舱前方,两个位于动力舱后方。供电网络包含直流与交流两部分,确保向全舰各用电设备稳定供电。“博罗季诺”级配备两座串联式方向舵,舰体两侧各设有3个弗拉姆减摇水舱。
“博罗季诺”级的防护方案基于在“切斯马”号(Chesma)上进行的试验制定,采用KC装甲板(克虏伯硬化装甲板)。垂直防护由两层装甲带构成:主装甲带厚度为9.35英寸(约237毫米),从“A”炮塔炮座延伸至“Y”炮塔炮座,内侧衬有3英寸(约76毫米)厚的木板,以增强装甲与舰体结构的连接强度。主装甲带在水线以上的高度为16英尺5.4英寸(约5米),水线以下高度为5英尺5英寸(约1.65米)。
核心舱室(装甲堡)的前端由3英寸(约76毫米)厚的装甲舱壁封闭,后端由11.8英寸(约300毫米)厚的装甲舱壁封闭,但艉部装甲舱壁在下层甲板处的厚度减至4英寸(约102毫米)。在“A”炮塔与“Y”炮塔炮座的前后方,主装甲带厚度减至4.9英寸(约124毫米),内侧衬有2英寸(约51毫米)厚的木板。上层装甲带厚度为3.9英寸(约99毫米),高度9英尺6英寸(约2.9米),沿主甲板布置,两端由两道4英寸(约102毫米)厚的装甲舱壁封闭。
在垂直装甲内侧、主甲板与下层甲板之间,设有一道2英寸(约51毫米)厚的纵向防破片舱壁;该舱壁向下倾斜,直至与主装甲带的下缘相接,且在相接处厚度增至3英寸(约76毫米)。舵机舱与舰体艉部末端由1-4英寸(约25-102毫米)厚的装甲板防护,舰体艏部末端的装甲厚度为4.4英寸(约112毫米)。
“博罗季诺”级的水平防护较为薄弱:艏楼甲板在“A”炮塔前方的厚度仅为0.35英寸(约9毫米),在“A”炮塔周围增至1.4英寸(约36毫米);主甲板厚度大多为1.47英寸(约37毫米),仅在炮塔炮座周围有局部加强;下层甲板与平台甲板的厚度约为0.75英寸(约19毫米)。水下防护仅依赖双层底向上延伸部分内侧一道0.39英寸(约10毫米)厚的舱壁;烟囱烟道的防护装甲厚度为2英寸(约51毫米)。
炮塔炮座的上部装甲厚度为11.8英寸(约300毫米),下部减至5.8英寸(约147毫米),且采用截锥形设计——这一设计削弱了其防护效果。主炮炮塔的正面、侧面与背面装甲厚度均为11.8英寸(约300毫米),顶部装甲厚度为5.9英寸(约150毫米);炮塔内部每门火炮之间由两道1英寸(约25毫米)厚的舱壁分隔。司令塔上部装甲厚度为15.7英寸(约400毫米),在主甲板以下减至11.8英寸(约300毫米),顶部装甲厚度为10英寸(约254毫米)。
“博罗季诺”级的主炮为12门1913年式14英寸(356毫米)52倍径舰炮,分别安装在4座电动三联装炮塔内,每座炮塔重量达1368吨。该型火炮的设计工作始于1910年,最初由奥布霍夫钢铁厂(OSZ)与维克斯公司(Vickers)生产,计划配备给“玛丽亚皇后”级战列舰。但奥布霍夫钢铁厂无法按计划生产足够数量的火炮,俄罗斯海军遂决定将该型火炮装配到“博罗季诺”级上。最终,奥布霍夫钢铁厂仅完成1门火炮的生产;尽管维克斯公司在1917年5月向俄罗斯交付了10门火炮,但这些火炮始终未能安装到“博罗季诺”级舰船上。
该型火炮在仰角-5°至+15°范围内的射速为每分钟3发;最大仰角为25°,使用1586磅(约719公斤)穿甲弹时,最大射程可达25420码(约23250米),但此时射速会有所下降。每门火炮的弹药储备量为80发。
副炮的布局反映了俄罗斯海军的战术判断:他们认为鱼雷攻击主要来自舰船前方区域。因此,舰体前部、“A”炮塔两侧共布置了10门1913年式5.1英寸(130毫米)55倍径单装炮廓炮;上层建筑两侧各布置1门同型单装炮廓炮;“Q”炮塔与“P”炮塔两侧各布置2门;“Y”炮塔两侧则布置4门同型炮廓炮。该型火炮由维克斯公司设计,型号为5.1英寸Mark A,奥布霍夫钢铁厂曾为其他俄罗斯战舰生产该型火炮,但为“博罗季诺”级生产的火炮始终未能完工。
该型副炮的设计射速为每分钟5-8发,最大仰角限制为30°;使用穿甲弹或高爆弹时,最大射程为20000码(约18290米),每门炮的弹药储备量为245发。每座主炮炮塔顶部均装有2门3英寸(75毫米)火炮,用于射击训练;防空任务则由4门2.5英寸(64毫米)38倍径单装炮承担,这些防空炮布置在上层甲板、上层建筑两侧。
“博罗季诺”级计划配备6具1912年式18英寸(450毫米)水下鱼雷发射管,共储备18枚鱼雷。鱼雷发射管以两两一组的方式布置在3个舱室内,分别位于司令塔、“Q”炮塔与“Y”炮塔两侧。
“博罗季诺”级的火控设备融合了英、德、俄三国的组件:“A”炮塔与“Y”炮塔各配备1具6米蔡司测距仪,司令塔顶部另配备1具5米蔡司测距仪;前部桅杆上设有1个射击指挥塔,内部可能也装有测距仪。测距仪获取的数据将传输至平台甲板上的火控传输站,站内配备1台N·K·盖斯勒(N K Geisler)机电式火控计算机。该火控系统包含1台俄罗斯自主设计的埃里克森(Eriksen)距离钟,以及1台用于修正炮管磨损影响的设备。
该级舰共配备7具探照灯:1具36英寸探照灯布置在“A”炮塔正前方不远处;前部烟囱周围的平台上装有1对43英寸探照灯;后部烟囱周围的同类平台上也装有1对43英寸探照灯;最后1对探照灯则安装在后部桅杆的低矮平台上。全舰编制约1250名官兵。
4艘“博罗季诺”级战列巡洋舰均于1913年12月12日开工建造,但防护方案的修改,以及主炮炮塔等关键部件的制造严重延误,导致建造进度放缓。“伊兹梅尔”号于1915年6月22日率先下水,“博罗季诺”号与“金布尔恩”号随后分别于7月31日和10月30日下水,“纳瓦林”号则于1916年11月9日下水。政治动荡也对造船业各领域的工作造成严重影响,包括“博罗季诺”级的舾装工程。
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时,“伊兹梅尔”号的建造进度约为60%,但主炮炮塔的交付时间预计要推迟到1919年。1917年底,新成立的苏维埃政权决定停止“博罗季诺”级的建造工作,这4艘未完工的舰体在战后多年里一直闲置在造船厂码头边。
此后,苏维埃政权曾计划完成至少2-3艘舰的建造,并考虑修改主炮配置及供配电系统,但内战的爆发与苏联经济的困境,使当前及潜在计划均受阻。内战结束后,“博罗季诺”号、“金布尔恩”号与“纳瓦林”号被出售给德国,于1923年分别在不来梅、基尔与汉堡拆解。
1925年5月,苏联海军曾考虑将“伊兹梅尔”号改造为航空母舰,改造后排水量为2.2万吨,可搭载50架舰载机。该提议最初获得苏联政府批准,但由于苏联红军反对向海军项目拨款,计划最终被撤销。
“博罗季诺”级战列巡洋舰在尺寸、防护与航速方面,与同期英、德两国的战列巡洋舰设计水平相当——若14英寸主炮能按计划装配,其性能甚至会略优于德国同类舰船。然而,主炮布局不合理等严重设计缺陷,加之俄罗斯国内工业的固有短板与重大政治变故的影响,最终导致这一级别舰船未能真正投入服役。
来源:3C捕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