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不信任!民众党妄想空手套白狼,国民党下定决心寸土不让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5 02:48 1

摘要:深夜那通电话,究竟改了谁的命?有人说是一次“误会”,有人说是一次“试探”,也有人冷笑:政治里哪有误会,都是计算。站在走廊尽头的那盏灯下,几张脸阴晴不定,下一步要不要让一个席位,竟成了撕破脸的导火索。

深夜那通电话,究竟改了谁的命?有人说是一次“误会”,有人说是一次“试探”,也有人冷笑:政治里哪有误会,都是计算。站在走廊尽头的那盏灯下,几张脸阴晴不定,下一步要不要让一个席位,竟成了撕破脸的导火索。

文|陆弃

现在国民党跟民众党之间已经发生了若干微妙的变化,这个变化就说明国民党在召委的席次上一席不让,这个是民众党算计失误的地方。国民党跟民众党一个是52+2席,一个是8席,等于是62席,62席已经过半。所以民众党那个时候是乐观的,认为只要国民党支持的话,民众党能够得到一席召委。但是现在傅崐萁国民党的党团已经原则上决定,寸土不让。当国民党寸土不让,民众党这一次可能会算计失误。

到底是哪一刻,关系彻底翻转的?我总觉得,是从那次深夜的“拨号”开始。电话接通的那几秒,电流轻轻哼着,另一端的声音试图把一些事情重新排列:谁站哪边、谁帮谁一把、龙头是不是有可能换一个坐法。到清晨,消息传出去,风向变了。

柯的性格,熟悉的人都知道。他常说自己不靠左也不靠右,要走第三条路。听上去有骨气,可在议场权力角力这种缠脚事里,这句自我定位既是旗帜,也是麻烦。那晚他没有提前跟蓝营的人打招呼,自己沿着巷子去了另一家门口,敲得不重不轻。有人以为这是他在找支点,有人却当成背后开门。蓝营里,一些本来愿意给他台阶的人,脸一下冷了下来。

其实,积怨不是一天。还记得去年那一场“谁当正、谁做副”的拉扯吗?台上台下拉扯到深夜,幕僚忙到连晚饭都忘了吃。合作,谈到最后成了数字游戏,互信像一杯被反复加水的酒,越喝越淡。政治这种事,耐心像线,有一天突然被拉断了,谁都不愿意承认是自己手滑。

而这次议场的龙头之争,更像是最后一根钉子。蓝营心里有一本账:你要来就来,别偷偷摸摸。一旦被抓到你夜里去别家串门,第二天你再说“我们还是朋友”,谁信?所以到了“召委”这种要握钥匙的事情上,他们一句话:一个都不出让。作风强硬的人也许不爱说话,但这句是底线。

我想起有个老记者的闲话:八个大委员会,每一个都像城门的钥匙,你把任何一把给了外人,城里一定有人不服气。蓝营内部也不全是一种声音,有人宽软,有人刚硬。那群较硬的人,把手背在身后,盯着名单,说:凭什么?他们对白营的期待早就没有了,那份期待耗在去年秋天,又在今年春天被磨成尘。

民众党这边也不是没算过。他们拿着那八席,自信地说,只要得到蓝营点头,我们也能分到一个位置。话说得不算过分,现实却是另一回事。两边都想搭话、打算在中间做那根“走钢索的绳”,需要别人愿意扶着你。可你前一晚才去试着把别人龙头位置撬一撬,第二天再来要钥匙,门口守卫会笑你:兄弟,这样不行。

我们常说,政治是人情账。你借过别人一次力,肯定要还。柯那句“我不是这边、也不是那边”,到了具体操作时就是一道选择题。你不选也叫选——你选择让别人来替你选。到了立院,开会、排案、拉票,都是细节活。一封短信有没有已读,一通电话有没有回,都能决定当天下午谁坐在前排。那段时间,白营的手机屏幕上既有蓝营的未读,也有绿营的已读,走起来脚下发虚。

更严肃的地方还在后面。蓝营在议程里已经磨刀:要碰选制,要想动到宪法边上的东西。这种高电压议题,谁愿意站在中间被雷劈?民生的小案,修修边条,跟通讯科技有关的那些,大家还可以点头。可一到“审监管”、“数位治理”、以及行政权边界这些刀口,白营的态度就成了温度计——偏哪边,全场都在看。你若摇摆,谁都不敢交钥匙给你;你若明确,另一边就把门关上。

也有人劝蓝营:让一个不行吗?但在他们眼里,退一步不叫海阔天空,叫伤自尊。他们认为,绿那边不会跟白营真心合作,顶多是临时联手。既然如此,蓝的这个椅子谁坐,就成了内斗的引线。退一次,会有第二次,这是许多人心里的话。他们不说,但你能听见那种闷着的气。

我跑过几次立院的廊道,有时清晨,有时夜里。助理推车过来,便当的香味混着咖啡味。门口的名字牌简单冷淡,里面的人却各有各的火。白营有人点着手机说:其实我们只是想把话讲通。蓝营那边一个老参政者叹口气:话当然要讲,但讲话之前先别去别家里坐沙发。绿营的人笑笑:大家都忙,我们也不急。

到了这一步,民众党的误判就浮了出来。他们以为自己能两边都照顾到,也许一开始的算计并非恶意——政治人总希望自己是那根桥。可桥要有桥墩,墩是信任。少了这个,桥在半空,车子一上去就摇。你说服不了蓝,也拉不住绿,只剩下一句“我们可以当中间”的台词,显得空。

说白了,蓝绿都把柯看成“捉不住”的人。不是批评他的变动,而是在权力分配这种底层逻辑里,大家喜欢稳。去年那场龙头之争里,两边短暂牵过手,但牵完就散了。之后没有坐下来认真谈的迹象,始终没有。白营这边还在试水,蓝和绿已经把椅子搬回屋里,门也关得更紧。

有人问:那白营接下来怎么办?老实讲,路不是没有。你可以在具体法案里找合作,在民生议题上慢慢修补,好好把“第三条路”的姿态活成做事的能力,别再靠夜里那种“去敲门”的捷径。疲惫的幕僚需要一个可预期的日程表,政治伙伴也需要一个稳定的信号。你发出去的简讯,最好学会按时间点送出,不是看心情。

也有人问蓝:当下这样强硬,能不能保证长远?没人能打包票。政治这件事,今天的胜是明天的亏,拉太紧也会断。可至少在这个回合,他们做了让许多人拍手也让许多人皱眉的决定——一个座位都不出让。未来要拼法案、拼议题、拼民心,这只是开局,不是终局。

故事讲到这儿,我还想留一个问题:如果那通深夜电话没有拨出去,会不会一切不一样?也许吧。可是我们都知道,命运往往不是一件大事改变的,是无数个微小的瞬间,把人慢慢推到某个岔口。政治人物也是人,进退之间有犹豫,有自尊,有误解。等走过这一季,再回头看那盏走廊的灯,也许才知道那晚的影子有多长。

来源:时刻在生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