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举行的全国多熟制油菜大面积单产提升技术集成模式现场会中,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王汉中院士团队培育的短生育期油菜新品种“中油早1号”,采用机械分段收获,亩产达177.65公斤,刷新了我国“稻-稻-油”三熟制种植模式下的油菜单产纪录。
新京报讯(记者周怀宗)记者从中国农科院油料所获悉,近日举行的全国多熟制油菜大面积单产提升技术集成模式现场会中,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王汉中院士团队培育的短生育期油菜新品种“中油早1号”,采用机械分段收获,亩产达177.65公斤,刷新了我国“稻-稻-油”三熟制种植模式下的油菜单产纪录。
“中油早1号”分段式机收现场。中国农科院油料所供图
据悉,现场会位于江西遂川“稻-稻-油”三熟制千亩示范方里,示范田种植“中油早1号”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王汉中院士团队培育的短生育期油菜新品种,仅需约170天即可成熟,在北纬27度以南,可实现“稻-稻-油”茬口有序衔接,相当于“抢”回一季冬季作物生长时间。而且,“中油早1号”在新品种联合试验中,亩产比对照品种提高6.46%,含油量高达44.37%,亩产油量比对照品种增加15.61%,实现了“早熟又高产高油”的育种目标。而且,以“中油早1号”为核心,集成配套高密精量播种促一播全苗、科学水肥运筹保迟播快发、花期“一促四防”增抗逆稳产、机械减损收获等先进生产技术,连续三年在小面积生产试验、百亩示范片、千亩示范方中分别取得产量突破。
团队科研人员介绍,早熟高产高油品种的育成,成功破解了困扰南方双季稻区多年的茬口衔接难题。传统油菜品种生育期长达210天,难以适应南方双季稻区的茬口问题,导致大量冬闲田闲置。随着“中油早1号”等短生育期品种的大面积推广,昔日的冬闲田将变身“健康油田”。据测算,我国可开发利用冬闲田面积高达6000万亩,按亩产150公斤、含油量44%计算,每年可新增优质菜籽油396万吨,使我国食用油自给率从33.6%跃升至43%。记者了解到,“中油早1号”已列入2025年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杨利
来源:上上默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