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周六去参加小区附近的投资沙龙,刚聊到“最近A股慢慢往上走,算不算慢牛”,坐在旁边的张叔就急着掏出手机,屏幕凑过来:“你们看这个,刘纪鹏教授说有15万亿减持压顶,这行情还能稳吗?”围过来的几个人都皱起眉——可不是嘛,9月这半个月,光我知道的就有130多家公司说
上周六去参加小区附近的投资沙龙,刚聊到“最近A股慢慢往上走,算不算慢牛”,坐在旁边的张叔就急着掏出手机,屏幕凑过来:“你们看这个,刘纪鹏教授说有15万亿减持压顶,这行情还能稳吗?”围过来的几个人都皱起眉——可不是嘛,9月这半个月,光我知道的就有130多家公司说要减持,从阿里卖高鑫零售的股份,到国家大基金抛芯片股,连我持仓的一只新能源股都发了减持公告,心里确实没底。但跟大家聊下来,再仔细琢磨刘纪鹏教授的话,发现这“15万亿”没那么吓人,慢牛的底子也没那么脆,看懂3点其实不用慌。
先得弄明白,这15万亿到底是哪儿来的?刘纪鹏教授在直播里算的账,其实说透了就很简单:A股的大股东们,手里一般握着45%到60%的股份,但实际上,只要有30%的股份就能稳稳控制公司,多出来的那部分,就像家里囤多了的粮食,总有想卖掉换钱的时候。把全市场这些“多出来的股份”算一遍,大概就有15万亿。但千万别以为这15万亿马上就要砸到市场上——我特意查了监管的数据,现在这些股份里,60%以上都还在“锁定期”,比如大股东承诺上市后3年内不卖,或者定增的股份没满1年,根本动不了。而且今年6月证监会刚出了新规,要是公司股价跌破发行价、跌破净资产,或者分红没达标,想减持都不让减。前阵子有家家电公司,就因为去年分红只占净利润的20%,没达到30%的红线,减持计划直接被打回来了,这就相当于给减持装了个“安全阀”。
更重要的是,减持也分“好减持”和“坏减持”,不能一棍子打死。上周拓普集团发的公告就很典型:实控人父子本来计划减持8.8亿,结果只卖了一点点,还剩1266股就停了,反而拿4亿去建智能制造产业园,专门生产新能源汽车的底盘零件。这种减持不是“套现跑路”,是把钱投回实业,反而能让公司更赚钱。还有国家大基金,前阵子减持了中电港这些公司,后来才知道,卖股票的钱都投去搞第三代半导体的研发了,比如碳化硅芯片,这可是咱们卡脖子的领域,这种减持其实是帮市场养“好公司”。刘纪鹏教授真正反对的,是那种“上市就想着套现”的公司——比如去年有家创业板公司,刚上市半年,股价炒到高位,大股东就借着“个人资金需求”卖了3亿,结果公司第二年净利润就跌了50%,这种才是真坑人。
面对这点压力,市场其实早有“三道防线”,只是很多人没注意到。第一道是监管的“硬规矩”,除了前面说的“三不允许”,还专门查“绕道减持”——比如有些大股东想通过“大宗交易”卖给亲戚,再让亲戚卖掉,这种操作现在一抓一个准,去年就有10多家公司的股东因为这个被处罚。第二道是市场自己的“调节能力”,现在A股的估值其实不算高,还在历史中间位置,而且老百姓手里的钱正往股市挪——我身边不少朋友,把存了几年的定期存款取出来,买了ETF,光8月整个市场的ETF就多了2100亿,这些钱能接住不少合理的减持。第三道是公司自己的“实力”,上半年A股公司净利润整体涨了12%,尤其是科技公司,涨了28%,比如我买的那家半导体公司,去年还在亏损,今年上半年就赚了1.5亿,大股东手里的股份值钱了,自然不想随便卖。
刘纪鹏教授说的“预设减持底价”,其实是个挺实在的办法,简单说就是大股东提前跟市场约定“低于某个价格我不卖”,比如在3800点的时候说“5000点以下我不减持”,大家心里就有底了。现在已经有科创板公司在试了,有家做芯片材料的公司,去年就说“营收年增长不到30%不减持”,结果去年营收真涨了35%,大股东不仅没卖,还追加了2亿搞光刻胶研发,股价反而涨了40%。这种把大股东和公司绑在一起的办法,比单纯禁止减持管用多了。
咱们小散该怎么应对?我认识的李姐炒股十年了,她的经验特别实用:看到减持公告别慌,先看三点。第一看减持比例,要是只卖1%以下,比如公司总股本10亿股,只卖5000万股,对股价影响一般不大;第二看减持的钱用来干嘛,是投实业还是“个人资金需求”,投实业的大多是好事;第三看公司业绩,要是净利润年年涨,哪怕减持,机构也愿意接。她上个月持仓的一家化工企业,大股东减持了2%,钱用来建绿色工厂,刚好公司上半年净利润涨了20%,机构一看就加仓了,股价不仅没跌,还涨了15%。李姐总说:“市场不傻,好公司的减持,反而像给你送加仓机会。”
最后别忘了,现在慢牛的根基还在。上半年GDP涨了5.3%,我朋友开的机械厂,今年订单比去年多了不少,工人都要加班,这跟6.1%的工业增加值增速能对上;资金面也给力,上个月外资买了320亿A股,主要买的是茅台、宁德时代这些龙头,社保基金也加了800亿进来,这些“长钱”不看短期减持,更看重公司长期能不能赚钱。刘纪鹏教授自己也说,现在央行和证监会配合得好,市场不缺资金,这可是以前少见的好条件。
沙龙结束的时候,张叔拍了下大腿:“原来15万亿是‘可能卖的钱’,不是‘马上要卖的钱’,只要公司好好干,监管把好门,这慢牛还能走下去。”其实他这话说到点子上了——减持本身不是洪水,乱减持才是。刘纪鹏教授的警示,更像是提醒大家“别光看数字慌,要盯着制度和公司质地”,这才是慢牛能走稳的关键。
对咱们小散来说,与其天天盯着“15万亿”这个数焦虑,不如多花点时间看公司财报,比如营收涨没涨、利润增不增、分红够不够。那些把减持的钱用来搞研发、建工厂,业绩还能稳步涨的公司,就算遇到减持,也能扛住。就像申万宏源的王胜说的,这次慢牛靠的是“产业升级和资金一起发力”,短期的减持波动,反而能让好公司更显眼。
说到底,这场“大考”考的不只是市场,更是咱们的心态。只要别跟风恐慌,盯着公司基本面,哪怕有15万亿的潜在减持,也能在慢牛里找到自己的机会。
来源:泉边浣纱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