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核“大脑”到5吨级机器人,工博会上的“首台套”潮解码制造梯级配套新路径| 聚焦2025工博会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5 19:05 1

摘要:5吨级重载机器人稳稳托举整辆汽车、自主核级仪控系统为核电站装上“中国大脑”、智能体机床实现“工业界自动驾驶”、秸秆变甲醇装置演绎绿色制造……近300项全球首发、200项中国首秀的先进装备集中亮相,勾勒出中国高端制造的前沿图谱。

交大智邦全球首发的“思源智控”智能体机床μAI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耿倩 上海摄影报道

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2025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下称“工博会”)的展厅内,创新热潮比初秋的阳光更显炽热。

5吨级重载机器人稳稳托举整辆汽车、自主核级仪控系统为核电站装上“中国大脑”、智能体机床实现“工业界自动驾驶”、秸秆变甲醇装置演绎绿色制造……近300项全球首发、200项中国首秀的先进装备集中亮相,勾勒出中国高端制造的前沿图谱。

这些“大国重器”的批量落地,绝非偶然的技术迸发。透过工博会的“创新窗口”,上海制造正以“梯级配套”新范式,构建起从核心零部件突破到整机集成创新、再到场景深度赋能的产业生态链,为中国高端制造破解“卡脖子”难题,也为全球价值链上游提供了鲜活的“上海样本”。

核心零部件突围,打破进口依赖

整机装备的硬核实力,始于核心零部件的自主可控。在2025工博会上,多款“大国重器”的“心脏”与“神经中枢”均烙上“上海制造”印记,长期被国外垄断的关键环节,正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中广核数科展台前,我国首个自主核级数字化仪控平台“和睦系统”成了专业观众的焦点。作为核电站的“大脑”与“神经中枢”,这套系统曾长期依赖进口,不仅价格高昂,还面临技术卡脖子风险。如今,“和睦系统”已实现从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到硬件设计制造的全链条自主可控,先后应用于阳江、红沿河等多个核电项目,覆盖二代至四代核电技术,让中国成为全球第四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

长江电气带来的CSS系列安全光幕传感器,同样打破了进口依赖的桎梏。这款展品攻克8mm超密光轴、光轴可编程、检测距离可调等多项国内首创技术,既能实现高精度防护,又具备智能化适配能力,已成为安全光幕领域国产替代的“新标杆”。

工业母机与机器人领域的突破更显振奋。上海交大智邦科技全球首发的“思源智控”智能体机床μAI,被业内称为“工业界的自动驾驶”。“传统机床加工需依赖工程师手动操作,而这款机床只需输入加工零件、精度要求、刀具类型等需求,就能自主规划路径、调整参数,控制精度达微米级,效率较传统设备显著提升。”交大智邦工作人员张传尚对《华夏时报》记者介绍时满脸自豪。

上海柴孚展台的5吨级重载工业机器人,更是刷新了国产机器人的“力气天花板”。作为全球首款腕部额定载荷≥5000kg的重载机器人,其核心在于突破高刚性机械臂结构设计难题。“以前国产机器人负载上限难以突破,这款产品的诞生,标志着我们在刚性结构领域实现质的飞跃。”现场工作人员对《华夏时报》记者介绍,目前该机器人已适配汽车整车举升、矿山设备搬运等重型场景,填补了国内空白。

中科新松的多可HC-O3T系列移动协作机器人,则将“移动”与“精密”完美融合。集成舵轮底盘、协作机械臂与自研2.5D视觉算法后,其抓取绝对定位精度达±0.5mm,转向精度±1°,路径跟踪达毫米级,可实现物料转运全流程自动化,适配高精度、高安全性、高洁净度的工业场景需求。

从“造得出”到“用得好”

整机装备不仅要“造得出”,更要“用得好、卖得动”。上海制造的梯级配套优势,正体现在以“政策护航+场景赋能”双轮驱动,打通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最后一公里”。

政策层面的“精准滴灌”,为产业落地提供坚实保障。上海实施的“20035”工程明确,到2025年将新建200家智能工厂、20家标杆工厂,实现“三个全覆盖”与“五个核心指标倍增”,推动“上海制造”向“上海智造”整体跃升。数据显示,过去8年,上海55%的技改项目向智能化升级倾斜,国产首台套智能制造装备覆盖率已达30%。

闵行莘庄工业区的“靶向施策”更具代表性。规划250亩高端制造示范区,建设层高7米、承重2吨的专业化厂房,精准匹配重型机床制造需求;牵头成立“上海工业母机产业链协同创新发展联盟”,共建五轴机床检测平台与工业AI研究院,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对突破关键技术的企业,叠加战略新兴类补贴,降低创新成本。一系列举措让莘庄工业区成为高端制造的“沃土”,17.88平方公里土地创造出535.83亿元营收。

本次参展的拓璞数控,正是莘庄工业区政策红利的受益者。作为国内五轴数控机床国产化的有力推动者,拓璞数控带来了全自主研发的五轴车铣复合加工中心HMT-i500。这款产品正是公司将航空航天领域十几年积累的高端五轴机床技术,逐渐拓展至通用制造业的优秀成果。“目前,公司在中国市场五轴机床销售稳居前三。我们推出鲲鹏家族车铣复合、卧式、立式等加工中心系列,以及幻影家族超高速、超高精、超大跨度机床系列,已销售到十多家通用行业的上市公司,并计划出口到欧洲、北美、东南亚等海外市场。”拓璞数控工作人员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拓璞数控展台

场景赋能则让创新技术找到价值落地的“试验场”。上海电气展示的全球首个绿色甲醇一体化示范项目,生动演绎了“农林废弃物变绿色甲醇”的全过程。该项目采用上海电气自主研发的纯氧加压循环流化床气化等国际领先技术,在吉林洮南的风电耦合生物质绿色甲醇一体化示范项目中成功应用,填补了我国规模化生产绿色甲醇的空白,为“双碳”目标下的绿色制造提供新路径。

从核心零部件精准突围,到产业链协同共生,2025工博会上的制造产业集群,清晰勾勒出上海制造梯级配套新范式的核心逻辑——以“链”为纽带,串联起创新、产业与市场。

这条“链”,以核心技术为“链节”,筑牢自主可控根基;以生态协同为“链条”,放大产业集聚效应;以场景应用为“链路”,实现技术价值落地。正如莘庄工业区的实践:拓璞高端数控项目奠基、工业母机协同创新联盟成立、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集聚,产业链各环节相互赋能,让创新活力充分涌流。

工博会开幕式上,上海发布了“上海市中试示范平台”。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在开幕式上说,上海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努力走在全国新型工业化前列,着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造世界级高端产业集群,营造开放合作的产业生态。

未来,上海将持续创造制造业跃迁的工业“奇迹”。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来源:华夏时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