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不熟?中国投资150亿美元稳居第二,换不来哈萨克斯坦好感度?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5 18:37 1

摘要:哈萨克斯坦政府直接召见了中国大使,提出严正抗议。可短短五年后,中国资本成为哈萨克斯坦的重要投资来源。

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文/红墨

编辑/世界

2020年,一篇名为《哈萨克斯坦为何渴望回归中国》的网络文章引发了一场外交风波。

哈萨克斯坦政府直接召见了中国大使,提出严正抗议。可短短五年后,中国资本成为哈萨克斯坦的重要投资来源。

比亚迪出租车、金龙公交车在阿拉木图街头穿梭,小米和华为手机占据畅销榜单,中铁集团的工地围挡随处可见,中资企业还深度参与了当地的矿业开发。

2022年中国对哈直接投资存量已达150亿美元,成为仅次于荷兰的第二大投资来源国。

这种经济上的热络,与历史认知上的冷淡形成鲜明对比。

从历史角度看,哈萨克斯坦东部曾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西汉的西域都护府、唐代的安西都护府、都管辖过七河流域。

蒙古帝国时期,金帐汗国与察合台汗国尊元朝为宗主国。

到了1759年,乾隆平定准噶尔汗国后,哈萨克东部正式纳入清朝版图,阿拉木图归伊犁将军管辖。

这些历史痕迹,在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的展陈中仍有体现,比如展出的唐代安西都护府文物就是明证。

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签订后,沙俄割占了巴尔喀什湖以东约4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哈萨克斯坦东部由此脱离中国管辖。

这段不足两百年的分离史,使“中国故土”的表述具有历史依据,但现实中的国家认同却呈现出复杂的面貌。

在阿拉木图的绿巴扎市场,当地老人会好奇地询问中国访客,在中国的生活状况如何,这种问题背后,隐含着对中国经济状况的质疑。

一位在哈萨克斯坦经商17年的华商吉玛透露,部分哈萨克民众仍存有“中国是穷国”的刻板印象,排华情绪虽不普遍,但确实存在。

哈萨克斯坦的国家认同构建时间,是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

首任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在《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书中系统阐述了三大共同体认同理论:突厥语族认同、游牧民族认同和独联体认同。

这三大认同构成了国民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对华认知。

从历史上看,哈萨克先民与中原王朝的交往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

张骞出使西域时就曾到过哈萨克草原地区,《汉书·西域传》中记载的康居国就在今日哈萨克斯坦境内。

甚至唐朝著名诗人李白的出生地碎叶城,经考证也位于现今哈萨克斯坦的托克马克市附近,这些历史联系为两国交往奠定了深厚基础。

可现代哈萨克斯坦的民族建构,更强调突厥语族身份,2019年,突厥语国家合作委员会更名为突厥国家组织,哈萨克斯坦作为创始成员国积极参与各项事务。

他们还将传统部落图腾“金狼”作为国家象征,教育部推动的教材修订也更突出突厥文化共性。

这些举措,进一步强化了他们以突厥语族为核心的身份认同,原因很简单。

哈萨克先民属于西突厥汗国,而西突厥最终被唐朝将领苏定方灭亡,在突厥语族的集体记忆里,中国常被视为“他者”。

这种叙事在当代继续延续,例如哈萨克斯坦国家历史博物馆对突厥汗国的展陈面积达800平方米,而对中原王朝时期的展示则相对简略。

游牧民族的认同,形成了一种跨民族的历史视角。

哈萨克斯坦文化部曾投入1200万美元拍摄史诗电影《托米利斯女王》,将公元前6世纪的马萨格泰部落女王作为民族英雄。

尽管该部落与现代哈萨克族并无直接血缘关系,但游牧文明的共性成为联结纽带。

这种认同强调与农耕文明的差异,在价值观上更推崇勇武精神。

独联体认同也很现实,哈萨克斯坦与俄罗斯的贸易额长期保持高位,2021年达247亿美元。

历史上存在沙俄殖民统治和苏联时期的大饥荒,但现实的经济联系与安全合作使这种认同持续强化。

哈萨克斯坦境内仍有大量俄语学校,俄语媒体占据主流市场,但中哈关系发展,并非没有出路。

未来走向

这些年中哈关系出现经济热、政治稳、文化冷的特点,2022年中哈贸易额达311亿美元,同比增长23%。

中国连续多年保持哈萨克斯坦第二大贸易伙伴地位。

在能源领域,中哈原油管道累计对华输油超过1.5亿吨,中亚天然气管道ABC三线均经过哈国境内。

这些经济合作项目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为哈萨克斯坦提供了出海口,仅2022年就处理集装箱21.5万标箱。

哈萨克斯坦小麦通过中国港口销往东南亚市场,农业合作日益深化。

中国驻哈大使馆数据显示,目前在哈中资企业超过1000家,本地雇员比例达75%,可文化认知的转变需要更长时间。

哈萨克斯坦教育部2021年的民调显示,18-29岁青年群体中对华好感度仅为38%,远低于对土耳其(65%)和俄罗斯(58%)的评价。

这种认知差距说明,经济合作,未必能自然转化为文化认同。

未来中哈关系的发展需要在多个层面努力,除了继续深化务实合作,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对接,还要加强人文交流,创新文化交流方式。

浙江大学与阿里-法拉比哈萨克国立大学,已经共建实验室,这种学术深度交流,不光能让两国高校学生之间相互了解,还有助于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

历史认知的差异需要尊重,但更应着眼于共同发展的未来。

中哈两国在能源安全、反恐合作、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拥有广泛共同利益。

这些实实在在的合作成果,终将为两国关系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正如哈萨克斯坦谚语所说:“友谊的道路需要共同行走。”这条道路需要双方共同呵护与开拓。

来源:云蘅不姓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