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设限: 文博教授的跨学科修炼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5 18:25 1

摘要:有别于制度冰冷强硬的刻板印象,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助理院长、政府与行政学系副教授文博认为,制度能够启发人性,是美好生活的基石。作为首获美国公共行政学会莫舍奖的华人学者,他积极突破学科界限,既结合遗传学、心理学和公共管理学探索制度核心,又发掘人工智能在公共服务的

有别于制度冰冷强硬的刻板印象,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助理院长、政府与行政学系副教授文博认为,制度能够启发人性,是美好生活的基石。作为首获美国公共行政学会莫舍奖的华人学者,他积极突破学科界限,既结合遗传学、心理学和公共管理学探索制度核心,又发掘人工智能在公共服务的发展空间,冀以多元视角推动制度革新。

“起初,我的心愿是成为一名记者。”文博的青春期正逢“9 ‧ 11事件”,他深受闾丘露薇等一批战地记者的触动,向往传媒所秉持的人文关怀。 “我活泼、爱发问,父母和老师从不嫌弃我闹腾,反而认可我的发散思维,鼓励我往新闻领域发展。”因此,在深圳大学修读新闻专业期间,文博全情投入、屡获嘉奖,更以全专业第一的佳绩、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的身份毕业。


诚然,在研读新闻传播专业的过程中,他深切感受到新闻的力量,然而亦逐渐意识到:新闻虽能揭示问题,但它难以触及根源。唯有重塑制度,方能真正优化权力运行逻辑,推动社会长远进步。于是,他毅然转换轨道,跨域至公共行政管理。他的信念纯粹而坚定: “我希望从制度层面推动革新,引导社会成员形成对’自利’的正确认知(self-interest rightly understood),为社会的长远与可持续发展奠定根基。”

文博教授期望在澳大开展别具意义的学术研究


文博其后远赴美国,先后取得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公共政策硕士学位,以及南加州大学公共政策及管理博士学位。学成归来后,他于香港城市大学担任助理教授。在深圳长大,对一河之隔的香港固然熟悉,但他更渴望接触新环境,借学术研究挖掘时代价值。 2023年9月,他来到澳门大学。在粤港澳大湾区和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两大规划之下,澳门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与文博的学术追求不谋而合:“我很庆幸加盟澳门大学。这里提供丰富的资源与空间,足以推进具现实意义的学术研究。“

2024年3月,年仅34岁的文博教授与另外两位学者共同斩获2023年度莫舍奖(William E. Mosher and Frederick C. Mosher Award)。该奖项由美国公共行政学会设立,专门表彰发表于该领域顶尖期刊《公共行政评论》(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的年度最佳学术论文。自2001年设立奖项以来,此次是华人学者乃至亚洲学者首次荣获此奖。

文博与其恩师美国南加州大学邓穗欣教授

获奖论文《推进遗传公共管理研究的前沿:从基因到行政态度、行为和实践》,是文博与其博士导师、美国南加州大学普莱斯公共政策学院杜根公共行政学讲座教授兼公共政策及管理学系主任邓穗欣(Shui Yan Tang),以及文博指导的博士生、香港教育大学助理教授陶磊合着。 《公共行政评论》联合主编拉策尔德斯(Jos Raadschelders)在贺词里提到:该文是公共行政研究中跨学科研究的优秀范例,被行内专家一致推选为年度最佳论文。


跨学科研究一直是文博的努力方向,此文开创性地提出了一个连接遗传学、心理学和公共管理学的整合性研究框架,引入行为遗传学的视角和方法来研究公共管理制度。该研究主张通过发掘个体的基因和性格异同,分析个体对同一套制度规章的态度和行为。公职制度亦应充分考虑公务人员的个人特质,提供组织性机会扬长避短,减少诱发其潜在的基因弱点和性格缺陷,避免工作倦怠;同时助其建立自我认同、散发人性光辉,让整体公共服务质素得以提升。


谈起如何想到结合遗传学和公共管理学进行研究,文博分享了自己的蜕变故事。 「从新闻到公共行政,只是我跨学科学习的第一步,后来又经历了更多次的『跨越』。」初到南加州大学读博,课堂学习尚算顺利,待真正投身科研时,他却一度彷徨。偏巧同届同学因私人原因退学,缺少研究伙伴的陌生校园让人更觉孤独。挣扎之际,他想起改革制度的初衷,决心迎难而上,选读难度更大的商学院核心课程来打开思路。与竞争意识极强的商科博士生共同学习,让他重燃斗志,研修之路渐入正轨。跨学科研读经历,拓宽了他的研究视野,进一步滋养了他与生俱来的发散思维,也为他在后续研究中融入管理学的知识埋下伏笔。


走过异国他乡,文博对个体差异的观察日益深入。比如:有些人天生冷漠,有些人生来热情,一起长大的同胞兄弟也会性格迥异。他开始思考:性格是否受遗传基因影响?性格又如何影响人的择业偏好,彼此存在相关性吗?这些疑团,促使他将研究视角投向遗传学,构思出创新性的研究方向。他带领团队翻查资料文献、访谈专家学者,分析国际基因库数据。文教授忆述,投稿过程远非一帆风顺。跨学科研究对多领域知识要求极高,评审团队的组成亦数次变动,除了公共行政学,还涉及生物学、电脑科学等专家学者。经过反覆修改,那篇获奖论文终于成功面世。

澳门大学的跨学科研究氛围浓厚,对文博而言,是启发新一轮研究的最佳养分。他坚守公共行政的本质,通过积极拓宽跨学科研究的边界,为宏大的制度改革目标注入前瞻思维和多元视角。

文博受邀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绿色职业技能国际研讨会


2024年底,文教授的《人工智能和受害者应得性资讯对公民就行政错误归责模式的影响》,发表于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学科的国际知名期刊《公共管理评论》(Public Management Review)上。此文重点探讨人工智能对公共服务的影响,为数字治理时代的制度建设添砖加瓦。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他如今进一步以个体行为动机为切入点,将电脑科学延伸至公共政策设计领域上,力求让公共行政政策设计更贴近现实需求。


这种跨学科的结合,在具体政策研究中体现得尤为清晰。以深合区支持澳门青年创业的政策为例——澳门青年真正需要什么?深合区可以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提供什么?怎样的政策才兼具吸引力和落地性?这些是否可以通过大数据语言建模来预测呢?文教授表示,为让公帑用得其所,政策创新无可避免需考虑成本效益。若能建立可信性高的预测系统,对政策创新、成本控制、效益提升,乃至青年人职涯规划的完善,均有利处。

文博荣获2024/2025学年社会科学学院杰出学者奖(FSS Distinguished Scholar Award)

在学术的探寻之路上,文博逐渐领悟到「长期主义」的价值与深意。他的博士导师邓穗欣教授,曾是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欧玲教授(Elinor “Lin” Ostrom)领导的公共资源治理研究团队成员。文博作为邓教授的门生,既深感荣幸,也倍感压力。他曾为追赶进度,尝试尽快发表大量论文。然而,邓教授耐心教诲:「时间若要成为你的朋友而非敌人,需坚持长期主义。」走得快不如走得稳;知识储备不够,作品品质必定堪忧。文博于是静下心来,潜心研读典籍和论文,厚积而薄发,转向高质量研究。

以身作则、深入浅出的教学理念让文博深受学生们喜爱。

邓教授的言传身教深深影响了文教授,他现时亦鼓励学生坚持长期主义,找到适合自己、真心向往的研究方向。此外,他更从自身的跨学科经历获得启发,带领学生参与各地的学术研讨会和思辨活动,推动学生丰富视野,从多元体验中汲取灵感。

文博指导的博士生中,包括奥运冠军杨伊琳。


结束访谈之际,文教授有感而发,引述鲁迅名言:“地上本没有路,人走多了,便成了路。”他坦言,自己的目标虽然宏大,实践中难免困难重重,但沿路走来,师长、同仁、学生,甚至素未谋面的编辑评审们的提点与支持,这一切让他没有理由停下脚步。 “这世间唯有爱与信任不可辜负。”他坚信,前方纵有再多难关,只要全力以赴,便足以问心无愧。那份重塑制度的愿景,依然是文博孜孜以求的方向。

文博教授

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助理院长(专业教育及学院拓展)、公共行政博士学位课程主任、政府与行政学系副教授。文博为澳门大学2024-2025学年社会科学学院杰出学者奖得主之一。他近年在《公共行政评论》、《中国季刊》、《当代中国》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了数十篇学术论文,获得多项荣誉及奖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项目资助、美国公共行政学会2023年度莫舍奖、国际知名期刊《公共行政》2022年度杰出审稿人等。

来源:澳門大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