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庭栋:巴蜀地区人口首次破千万是在……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5 10:05 1

摘要:任何一个民族或地域,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口的增减反映着整个社会的兴衰。人口增加,表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口减少,则表示社会动荡,经济衰退。

两千余年间

巴蜀地区的人口数量有着怎样的变化?

什么时候人口达到巅峰?

什么时候人口锐减?

这些人口数字

从来不是冰冷的统计

它是经济兴衰的晴雨表

是文化繁盛的温度计

今天

我们就顺着袁庭栋先生

绘制的“人口曲线”

扒一扒

巴蜀两千年的人口增减与文化兴衰

任何一个民族或地域,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口的增减反映着整个社会的兴衰。人口增加,表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口减少,则表示社会动荡,经济衰退。

我们现在要考察巴蜀地区两千年来人口的增减变化,肯定是不可能得到比较精确的数字的。原因很简单:一是古代不可能有科学的人口普查;二是巴蜀地区行政区划,历代并不完全相同。所以我们所要考察的和能够考察到的,只能是一个大致的情况,画出一条大致的曲线。

01.

汉代:巴蜀地区第一个人口高峰

据目前所见到的材料,我国最早的一次人口统计是西周宣王三十年(前789),“宣王既丧南国之师,乃料民于太原”(《国语·周语上》)。不过,巴蜀地区最早的一次人口统计却是在西汉末年的平帝元始二年(2),据《汉书·地理志》所载,巴蜀地区的益州五郡(蜀郡、巴郡、广汉郡、犍为郡、越巂郡)的总人口数为3514217人。

到了东汉顺帝永和五年(140),总人口数为5483713人,这个统计中,巴郡人口数据《华阳国志·巴志》汉桓帝永兴二年(154)数字,其余据《后汉书·郡国志》。东汉较之西汉,人口有明显的上升趋势。汉代人口之盛,是巴蜀地区的第一个人口高峰,这也是巴蜀地区经济文化第一次高度繁荣的反映。

▲汉代宴饮起舞画像砖 图片来源:成都市双流区广都博物馆

三国蜀汉时期在文献中只能见到总的人口数,无各郡人口数,而且又是蜀后主投降时所报数字。《三国志·蜀书·后主传》注引王隐《蜀记》:“送《士民簿》,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将士”和“吏”实际上是户数,如果以《士民簿》中的户与口的比例来折合,将士与吏带家口共应当477120人,则后主炎兴元年(263)的蜀汉总人口数为1417120人

按理说,蜀汉统治区域较宽,可人口数却大大低于两汉,这是由于东汉末年以来蜀中长期内战、外战不止,“益州疲弊”(《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肌膏草野”(同上书《刘二牧传》),造成人口下降的结果。

两晋南北朝时期,巴蜀地区人口变化很大。一方面不断有外地人群迁入,另一方面在有战事时,又有不少人迁出。加之这段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小规模战火不休,故“户口不能详究”(《通典》卷七《食货七·历代盛衰户口》)。

按这种未“详究”的不准确数字,西晋统一时,即武帝太康元年(280),据《晋书·地理志》的资料,在梁州和益州的今四川境内诸郡,只有22万户左右

02.

宋代,四川盆地人口超一千万

隋统一全国之后,行政区划作了大的归并整理,有了较之南北朝时要准确得多的人口统计数。据《隋书·地理志》载,隋炀帝大业五年(609),今四川盆地内的蜀郡、临邛、眉山、隆山、资阳、泸州、犍为等24郡,共有户514482,约有200万人口

到了唐代,继续增加。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四川境内诸郡总人口数为4970549。不过,唐代四川的户口统计是大大少于实际数字的,因为唐朝对四川地区征收的赋税很重,从唐初开始,就是“剥夺既深,人不堪命,百姓失业,因即逃亡”(《陈子昂集》卷八《上蜀川安危事》)。大量人口根本未能入籍。

到了中唐,竟普遍“不申户籍”(《旧唐书·穆宗纪》)。据唐人卢求在《成都记·序》中所叙,只是剑南西川,就是“领州十四,县七十一,户百万”。以一家五口计,就有500万口。根据唐代四川经济发展的繁盛程度,估计当时人口最多时不会低于1000万人

五代时期没有人口统计数字保留下来,但估计人口不会减少,因为唐末及五代时期中原战事频繁而蜀中相对安定,北方还有不少人入蜀避难。

在此之后,从北宋初到南宋末,川峡四路人口则一直呈上升趋势,据《宋史·地理志五》所载的统计数字,是4143439户,11960726口(这个数字不是同时期的数字,成都府路是淳熙二年数字,潼川府路、利州路、夔州路是绍兴三十二年数字)。

▲宋·燕文贵《七夕夜市图》 图片来源:成都东华门遗址公园

这里的人口数可能比实际数字偏低,因为宋代官方统计数字一般是以成丁为主,故而在宋代的户口数字中,总是户多口少,一户只有二人左右,这与我国传统的五口之家的情况相距甚远。

但无论是过去的文献记载还是今人的研究成果,就以四川盆地范围而论(宋代川峡四路的版图比四川盆地略大),在宋代也已超过了一千万

这是四川历史上在清代以前的最高人口数字,表明了巴蜀地区在宋代已是“地狭而腴,民勤耕作,无寸土之旷”(《宋史·地理志五》),表明巴蜀地区的经济文化在唐宋时期达到了汉代以后又一次的高度繁荣。

▲宋·《蜀川胜概图》(局部),原图藏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03.

宋末:四川历史上第一次

极大幅度的人口减少

宋末元初,巴蜀大地饱经战火近50年,蒙古骑兵在巴山蜀水之间受到从未有过的顽强抵抗,也对巴蜀人士进行了极为残酷的剽掠烧杀,时人记载是“蜀人受祸惨甚,死伤殆尽,千百不存一二”。

元初的至元十九年(1282),官方公布的户口数字是“四川民仅十二万户”(《元史·世祖纪》)。仅为《宋史·地理志》所载户口数字的2.9%。与宋代最后一个户口数字,即《文献通考》卷一一《户口考二》所载嘉定十六年(1223)川峡四路总户数259万户比较,也仅为4.6%

对于至元十九年仅有12万户这个数字是否准确,历来有不同意见,但对于当时四川人口曾经大批死亡又大批逃亡而急剧减少这一事实,则从来是看法一致的。

宋末四川人民遭受的这一次大浩劫,不仅导致了四川历史上第一次极大幅度的人口减少,恢复很慢,而且在整个元代,都缺乏较准确的统计数字。《元史·世祖纪》在至元二十八年(1291)有如下记载:“户部上天下户数……江淮、四川一千一百四十三万八百七十八,口五千九百八十四万八千九百六十四,游食者四十二万九千一百一十八。”

▲元代马可·波罗行走西南、东南时,“见过”的大美风光。图片来源:四川博物院

这是一组很高的数字,但不可信,因为它已接近了《元史·地理志》所载的全国总户数(13867219),相当于同书所载的至元二十七年统计的四川大部分地区(缺嘉定府路、永宁路、潼川路、叙州路、马湖路)总户数(98538)的116倍。所以,严格来说,我们至今无法知道元代四川的最高人口数。

由于整个元代四川人口增长很慢,元末明初的战火又使人口的发展雪上加霜,所以到了明代初期的洪武五年(1372),“户部奏四川民总八万四千余户”(《明太祖实录》卷七二)。这个数字比元初的12万户还要低得多,很可能是由于天下初定,户籍尚未认真建立的关系。

▲云顶石城,宋蒙战争遗址 图片来源:金堂发布

九年后,即洪武十四年(1381),据《明太祖实录》卷一四〇所载,全省人口上升到214900户、1464515口,这个数字可能较为符合实际。自此以后,四川人口不断有所增长,但速度很慢。

明万历年间的统计数,是整个明代最高的,但万历六年(1578)时,即距洪武年间两百年之后,全省也只有262694户、3102073口(据《万历会典》卷一九)。

04.

清代:四川人口增长率全国第一

四川人口稍有缓慢增长的时期并不长,因为明末清初四川地区又遭受长达80年的战乱、天灾加瘟疫,可以说是四川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浩劫。

到了清初的顺治十八年(1661),官方清理户口的结果,据《清通考》卷一九《户口》记载全川仅有在籍人丁16096人,按一丁五口计,也只有8万人左右。不少府州县城基本无人无房,遍地荆榛,野兽出没,连清初的四川巡抚衙门也无法在成都驻足,而只能暂驻保宁(今阆中)。

面对四川如此残破的严重局面,清政府一方面大力移民入川,听民自由开垦荒地,永占为业,五年中不纳田赋,一方面采取若干恢复生产、鼓励增加人口的政策。上述两方面措施的结果,四川出现了历史上空前未有的人口快速增长,增长率一直保持着全国第一

▲西部客家第一镇——洛带古镇 图片来源:洛带古镇

由于清代有关的文献材料较多,近年来一些研究者对四川人口在清代的增长情况做了若干研究。下列统计表,是我参照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与四川通史编写组《四川通史》第五册的研究成果编写出来的,原来的人丁数与户数,均按一丁五口或一户五口的比例折算为人口数:

▲图片来源:《巴蜀文化志》

咸丰元年(1851)这个统计数字是值得重视的一个数字:(1)从此时起,四川人口在全国各省中位居第一位,而且一直保持到如今。(2)在全国总人口中比例超过10%,以后长期居于10%左右。(3)从清乾隆年间(以乾隆五十一年至五十六年平均数100)到咸丰元年,60年间四川人口增加率竟高达503.7%,不仅在全国各省遥遥领先,在全世界也是极为罕见的。(4)清代前期与中期地广人稀的局面不复存在,四川已成为人口饱和的地区,特别在平原地区,“昔之蜀,土满为忧;今之蜀,人满为患”(道光《新都县志》卷三)。

咸丰元年之后,四川人口还在继续增长,但无确切的数字。《清史稿·地理志》所载1911年,四川人口数为4813万人

05.

人口变化曲线反映巴蜀经济文化盛衰

从上述巴蜀地区历代人口升降的大致情况,可以明显地看出,这一条升降的变化曲线与巴蜀地区经济文化盛衰的变化曲线大致同步。

秦汉时期,人口上升,而同期的经济文化也相当兴盛。西汉元始二年(2),巴蜀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东汉永和五年 (140),巴蜀地区人口则占全国总人口的11%。东汉时,包括巴蜀地区在内的益州占全国总人口的15.12%,名列全国第一。这种情况与汉代四川经济之繁盛、文化之发达均位居全国前列,“汉家食货,以为称首”、“文章冠天下”的局面也是完全相称的。

唐代四川人口数并不准确,但《新唐书·地理志》所载天宝元年(742)剑南道的人口数,也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05%,这也与唐代“扬一益二”的总格局相符。

宋代以后,四川人口大幅度减少,按《元史·地理志》所载全国户口数统计,元代的四川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仅占1.03%,这表明四川地区在宋末元初是何等残破,所遭苦难是何等深重。而自元代到清代前期,四川地区经济衰颓,文化不兴,也正与人口大幅度减少密切相关。清代自中叶开始,人口大幅度增加,则又反映了四川地区经济文化的复兴。

【作者简介】袁庭栋,1940年生,巴蜀文化专家。1968年供职于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参与筹建巴蜀书社,先后出版各类著述40余种,包括《张献忠传论》《巴蜀文化》《成都街巷志》等。

来源:成都方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