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月薪三千到五千,是中国最庞大的沉默群体。他们的国庆出游像一场精密计算的游击战:
工资条里的中国:从“穷游”到“头等舱”,一条国庆出游鄙视链背后的阶层折叠
一、3K-5K:在“硬座+青旅”里守住狂欢
月薪三千到五千,是中国最庞大的沉默群体。他们的国庆出游像一场精密计算的游击战:
- 12306候补硬座,十小时里把泡面吃出法餐仪式感;
- 大学城外50元青旅床位,和陌生人挤成一排手机充电,却用“洪崖洞夜景”照片在朋友圈赢下128个赞;
- 成都锦里、长沙坡子街,20元一份的小吃也要分三顿吃,只为把的地理坐标从“县城”改到“新一线”。
这不是旅游,这是用最低成本给自己颁发一张“仍属于都市”的临时身份证。
二、6K-10K:小众城市的“伪中产”自救
收入翻了一番,却还没攒够首付,于是大理、泉州成为情绪出口:
- 机票蹲守凌晨1点,抢到9元航空“裸票”,再花199元买40kg行李额;
- 古城民宿老板口头承诺“海景落地窗”,到店发现是“楼顶自建铁棚+望远镜”;
- 洱海骑行30公里,只为拍一张“逃离北上广”封面图,回城立刻把电脑桌面换成“继续搞钱”。
他们最怕的不是人多,而是照片穿帮——滤镜背后,信用卡账单仍分期12期。
三、10K-15K:热门景点的“性价比”幻觉
终于舍得提前半个月订机票,却发现北京、上海的酒店价格像A股一样魔幻:
- 外滩江景房3000元/晚,含“俯瞰东方明珠”溢价;
- 故宫门票约不上,黄牛现场加价200,仿佛在看一场文物版演唱会;
- 西湖边的小笼包98元一笼,吃完还得安慰自己“至少不用排队买喜茶”。
这个收入段的人把“性价比”三个字研究成学术论文,最后发现:所谓品质游,就是在人挤人的景区里花更多的钱买更贵的安静。
四、15K-20K:签证与年假的双重自由
护照上贴着三年多次往返,他们开始用“飞去热带的岛屿游泳”对抗内卷:
- 泰国普吉岛五星级酒店,人民币1500元/晚,却在前台排队时听到隔壁大叔用方言砍价到800;
- 日本京都怀石料理,人均2000元,吃完转身去便利店买7-11的500日元便当;
- 朋友圈九宫格:清晨的富士山、午后的潜水照、夜晚的无边泳池,配文“找回自己”,定位屏蔽了公司同事。
真正的分水岭在这里出现:飞机起飞那一刻,他们才第一次感觉“时间”属于自己,而非钉钉。
五、20K+:当旅行变成“资产配置”
头等舱、行政酒廊、私人海岛,这些关键词对顶层而言只是日常通勤的延伸:
- 瑞士少女峰滑雪,教练费用1:5的人民币瑞郎汇率让他们随手给出100瑞郎小费;
- 马尔代夫水上别墅,一晚房价等于普通白领一个月工资,却只是他们理财账户的日收益;
- 迪拜七星酒店下午茶,拍照5分钟,剩下的时间用来开电话会议,把“环球旅行”过成移动办公。
当贫穷限制了想象力,财富却买断了“不需要想象力”——攻略、签证、排队、砍价,通通由别人完成。他们只需要决定:今天要在地球哪一端醒来。
六、一条工资条,折叠出五个中国
国庆八天,同一架航班上,前舱在讨论“瑞士退税比例”,后舱在计算“落地后地铁还是大巴”;同一座古城,民宿阳台的网红在直播“诗与远方”,巷口的外卖小哥在接单“奶茶加急”。
旅行把阶层差异放大成高清镜头:有人用假期消费,有人用假期续命;有人把世界地图当菜单,有人把12306当战场。
更残酷的是,所有攻略都在教穷人“如何花更少钱拥有体面”,却没人教富人“如何花更多钱买到谦卑”。
七、写在最后:比目的地更重要的,是“不出发”的权利
如果有一天,国庆不再被当成“一年唯一值得远行的长假”,如果每周都能有一天关掉闹钟,如果年假可以不被“调休”拆成碎片——
那么,月薪3K的人也可以在城郊露营看星星,20K的人也不必飞到地球另一端才找得到“喘息”。
真正的“旅行自由”,不是工资涨到第几档,而是拥有“随时能回家”的底气,和“不想出发就躺平”的权利。
愿下一个国庆,我们讨论的不再是“工资够去哪”,而是“想去就去,想回就回”。
来源:就喜欢说三道四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