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场与众不同的对话,就在这天地为幕、禾稼为席的“第一车间”里展开。近日,汾酒“第一车间”活动在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汾酒原粮基地举行。关于白酒品质的探讨,回归到了最原始的起点。
九月的凉风,吹拂着黑土地上的万亩高粱。
一场与众不同的对话,就在这天地为幕、禾稼为席的“第一车间”里展开。近日,汾酒“第一车间”活动在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汾酒原粮基地举行。关于白酒品质的探讨,回归到了最原始的起点。
品质对话,为什么会发生在田间地头?
答案正藏在这片孕育“清香之基”的黑土与那一粒粒待收的高粱之中。
白酒的风味殿堂,立于每一粒原粮之上。
而汾酒的原粮基地为什么会在千里之外的梨树县?这还要从这片黑土地的得天独厚说起。
梨树县位于东北平原的腹地,有“东北粮仓”和“松辽明珠”的美誉。十余年前,汾酒便选中此地,将之划到了汾酒的原粮版图之中。
这里产出的高粱,来自汾酒联合吉林省农科院为黑土量身选育的粳型专用品种——汾酒9号。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谢旗曾介绍:“粳高粱直链淀粉含量高,破碎后更易发酵,壳薄粒大的特点,正好契合清香型白酒的酿造需求。”
于是,便有了更高的出酒率与更优的酒体品质。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首席专家王德良表示,白酒的风味根基在于原料,淀粉转化为酒体,蛋白质促进微生物生长,单宁则赋予酒液丰富的风味轮廓。
“这里的高粱单宁含量适中,是清香型白酒香味的关键来源。”他说道。
这份对原料的极致追求,也流淌在中国白酒漫长的历史岁月中。
文化学者朱学东的推测,将我们的视线引向宋金时期的汾阳。作为蒸馏技术传入的前沿,这里得天时地利之便,开启了高粱酿酒的先河。“晋商南迁带动了酿酒技艺的传播,技术、需求与原料三者的结合,推动了白酒香型的演进。”
一粒高粱与一门技艺的相遇,不仅是风土的选择,更是历史的必然。
由此,汾酒对“粮心”的坚守,便超越了单纯的工艺范畴,成为一种对悠久酿造文明的致敬与传承。
认知引领行动。
秉承“粮为酒之肉”的理念,将一粒粒高粱转化为一瓶瓶稳定优异的产品,需要的是一套贯穿全链路的精密系统。汾酒的答案,是一场从种子到酒杯的品质“长征”。
这场长征的起点,是对自然禀赋的深刻理解与尊重。
梨树县肥沃的黑土地,与世界优质谷物产区同处黄金纬度,是上天馈赠的沃壤。汾酒以科技为笔,在此描绘更精准的农业蓝图。
汾酒9号的孕育,并非偶然,而是以科学手段将原料特性与清香工艺需求进行的一次“精准对接”,从基因层面确保了发酵的高效与风味的纯净。
汾酒股份公司总工程师韩英表示,为酿造高品质清香好酒,汾酒从源头发力,优选种植土地、培育专属高粱品种,过程中推行科学种植规范,收获后落实精细化仓储管理,构建了全流程可追溯的品质管控体系。
该体系以匠心贯穿原粮培育全程,确保每一批原粮都符合高标准、高品质要求,为酿造清香美酒筑牢坚实的品质根基。
覆盖“从种到收”全过程的工业化管理,通过标准化的种植规范与可追溯的仓储体系,将传统农业中“看天吃饭”的不确定性,转化为稳定、可靠的工业原料。
这就为酿造环节提供了最坚实的品质基石。
当一家龙头企业将核心竞争力深植于土壤,其激荡的回响必将超越企业自身,为整个行业乃至更广阔的社会图景带来启示。
首先,这是一场品质观念的革命。
白酒产业的竞争维度早已发生根本性转移,从后期的“酿造勾调”之争,前置到源头的“种植生态”之争。它树立了新的行业标杆:极致的产品品质,必然建立在极致的原料掌控之上。
其次,这是一种“农业基底、工业转化、品牌赋能”的三产融合模式。
这一模式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一个鲜活、可感的样本。它将企业的产业链条转化为带动区域发展的价值链,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第三,这是一场潜移默化的消费者认知教育。
“走进第一车间”,让“好酒是种出来的”从一句口号,变成了消费者可感知、可信任的真实叙事。当品质成为可以“看见”和“触摸”的体验时,它便构筑起了品牌最坚固的护城河。
风吹高粱,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这片黑土地上的品质故事。
汾酒的“第一车间”,不仅生产了优质的原粮,更提交了一份关于中国白酒未来发展的深刻答卷。这份答卷的核心,正是那份沉甸甸的 “粮心”——是对自然的敬畏,对历史的传承,更是对未来的承诺。
醉美杏花村
来源:一点酒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