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9月23日,这位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教授乘坐的小型飞机在南马托格罗索州阿基道阿纳市坠毁,同机的巴西电影导演路易斯·费雷斯、纪录片导演鲁本斯·克里斯平及飞行员马塞洛·佩雷拉·德·巴罗斯一同遇难。
巴西潘塔纳尔湿地的黄昏永远定格了62岁的俞孔坚。
2023年9月23日,这位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教授乘坐的小型飞机在南马托格罗索州阿基道阿纳市坠毁,同机的巴西电影导演路易斯·费雷斯、纪录片导演鲁本斯·克里斯平及飞行员马塞洛·佩雷拉·德·巴罗斯一同遇难。
当时他们正在拍摄纪录片《海绵星球》,试图将中国的生态智慧传播至全球。
北京大学在悼念声明中称其为"生态文明的播火者"。就在坠机前一个月,俞孔坚刚获得2023年美国国家设计奖风景园林设计奖,成为该奖项首位华人得主。
这位总背着双肩包穿梭于各大洲的学者,最终将生命献给了未竟的生态传播事业。
从哈佛博士到中国生态设计先驱
浙江金华田间地头走出的农家少年,用三十年完成了从北京林业大学本科生到哈佛设计学博士的蜕变。1997年,34岁的俞孔坚放弃美国优渥条件回国,在北大创办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时,中国城镇化率刚突破30%。
他提出的"反规划"理论颠覆了传统城建逻辑——不是先规划建筑再填补绿地,而是优先建立生态基础设施。
这种超前理念使他成为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外籍院士,并获颁国际景观学与风景园林联合会终身成就奖。2020年杰弗里·杰利科爵士奖的颁奖词称:"他让发展中国家看到了不重复西方错误的可能。"
"海绵城市":一场对抗城市内涝的绿色革命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芦苇荡里藏着俞孔坚的智慧。这片保留原生植被的"城市绿肺",夏季能使周边区域降温2-3℃,年吸收雨水30万吨。
在上海后滩公园,他更将废弃造船厂改造成能日净化2400吨江水的生态净化器,用芦苇、菖蒲等植物替代化学处理。
住建部数据显示,全国已有130余个城市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
武汉青山区通过透水铺装、雨水花园等措施,使内涝发生率下降67%;南宁那考河湿地公园建成后,周边防洪标准从5年一遇提升至50年一遇。这些数据背后,是俞孔坚团队二十年来的坚持。
遗产与争议:生态理想主义的现实回响
"城市双修"被写入国家政策时,俞孔坚在笔记本上写下:"要让每寸土地都学会呼吸。"
但部分地方政府为追求政绩,将"海绵城市"简化为透水砖铺设。某北方城市投资80亿的项目,最终仅建成几条示范道路。
未完成的《海绵星球》纪录片成为最大遗憾。俞孔坚曾计划用镜头记录全球12个生态修复案例,巴西潘塔纳尔湿地本是重要一站。这位总说"设计要治愈地球"的学者,最终长眠在他致力保护的生态系统中。
当城市继续呼吸
"暴雨来时,请看看小区里的雨水花园,那是土地在呼吸。"俞孔坚生前的这句叮嘱,如今成为最好的纪念。
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的芦苇到上海后滩的菖蒲,这些会呼吸的绿色海绵,正代替逝者继续讲述人与自然和解的故事。
来源:科学育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