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养过小动物,或者遇到过流浪动物?当你面对一只可爱的宠物和一只瘦弱的流浪动物时,态度会有不同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猫》,就讲述了作者郑振铎三次养猫的经历,其中藏着他对‘人与动物相处’乃至‘人与人交往’的深刻思考。”
《猫》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梳理三次养猫经历,理清"得猫—养猫—失猫"的叙事脉络,把握文章结构。
2、分析对三只猫的描写,体会作者从喜爱到忽视、从愤怒到愧疚的情感变化。
3、探究文章主旨,理解反对主观臆断、善待弱小的道理,联系生活谈启示。
二、教学重点
1、对比三只猫的不同境遇,梳理作者情感变化的轨迹,重点理解对第三只猫的愧疚之情。
2、分析关键细节描写,如猫的动作、神态及作者的行为,把握其与情感、主旨的关联。
三、教学难点
1、理解第三只猫的象征意义,突破表层故事,体会对"人性偏见""弱者困境"的深层反思。
2、将文中道理转化为实际认知,学会在生活中避免主观臆断,做到尊重与包容。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以“人与动物相处”引发共鸣
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养过小动物,或者遇到过流浪动物?当你面对一只可爱的宠物和一只瘦弱的流浪动物时,态度会有不同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猫》,就讲述了作者郑振铎三次养猫的经历,其中藏着他对‘人与动物相处’乃至‘人与人交往’的深刻思考。”
2、板书课题,补充背景:“本文写于1925年,当时郑振铎受‘五四运动’‘民主、博爱’思潮影响,这篇文章不仅是对养猫生活的回忆,更暗含对社会中‘偏见’与‘弱者’的关注。”
(二)预习回顾:夯实基础,走近作者
1、作者介绍与创作背景
作者介绍: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jies人,现代作家、文学史家,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之一。他不仅擅长散文创作(如《海燕》《山中杂记》),还致力于文学史研究(《中国俗文学史》),其作品兼具文学性与思想性,常借日常生活小事反思社会与人性。
创作背景:1925年的中国社会仍存在阶层差异与偏见,郑振铎在文中通过“三只猫的不同境遇”,隐喻社会中“强者受偏爱、弱者遭忽视”的现象,传递“平等、包容”的理念。
2、字音与词语积累
字音正读:
逗(dòu)缕(lǚ)倚(yǐ)妄(wàng)
消耗(xiāo hào)忧郁(yōu yù)懒惰(lǎn duò)怂恿(sǒng yǒng)
安详(ān xiáng)乞丐(qǐ gài)预警(yù jǐng)怅然chàng rán
蜷伏(quán fú)叮嘱(dīng zhǔ)惩戒(chéng jiè)悲楚(bēi chǔ)
断语(duàn yǔ)冤枉(yuān wɑng)虐待(nüè dài)芙蓉鸟(fú róng niǎo)
学生齐读并标注易错点(如“怂”不要读成“cōng”,“惩”不要误读为“chěng”);
词语理解:
怅然:因失落而神情沮丧,文中指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的心情
妄下断语:没有根据就轻易下结论,文中指“我”仅凭猫望鸟笼就断定它是凶手
悲楚:悲伤痛苦,文中指第三只猫蒙冤后的状态
(三)课堂活动:分层探究,解读文本
任务一:梳理养猫经历,创建“猫之档案”
活动1:划分层次,明确叙事顺序
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结合“得猫—养猫—失猫”的情节,划分文章层次,教师引导明确:
第一部分(1-2段):第一只猫(从隔壁要来,活泼可爱,后病死);
第二部分(3-14段):第二只猫(从舅舅家要来,更活泼有趣,后丢失);
第三部分(15-34段):第三只猫(流浪猫,忧郁难看,蒙冤后死亡)。
小结:文章以“时间顺序”串联三次养猫经历,每部分均围绕“猫的到来—相处日常—猫的亡失”展开,结构清晰,为后续情感分析铺垫。
活动2:填写“猫之档案”,对比境遇差异
小组任务:“跳读课文,圈画三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情、与主人关系、结局’,填写档案表,思考‘为何三只猫境遇不同’。”
类别第一只猫第二只猫第三只猫来历从隔壁邻居家要来从舅舅家特地要来冬天门口蜷伏的流浪猫,张妈拾回外形花白毛,如 “带泥土的白雪球”,后消瘦、毛色污涩浑身黄色,外形可爱毛色花白但难看,瘦弱,后毛被烧脱几块,更显丑陋性情初期活泼(滚来滚去、扑抢红带),后期懒惰郁闷更活泼(乱跑、爬树、扑蝴蝶),不怕生人不活泼,天生忧郁,懒惰,不捉鼠与主人关系受全家喜爱,是 “相伴的小侣”受全家宠爱,是 “亲爱的同伴”被忽视,“若有若无的动物”,三妹也不加注意结局病死外出丢失被冤枉咬杀芙蓉鸟,遭打骂后死亡讨论:“三只猫境遇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来历的“主动获取”与“被动收留”、外形的“可爱”与“丑陋”、性情的“活泼”与“忧郁”,导致主人态度差异,为第三只猫的悲剧埋下伏笔)。
任务二:批注品读,体会情感变化
活动1:聚焦细节,批注猫的性情
学生选择一只猫,圈画描写其动作、神态的语句,写赏析式批注,教师示例引导:
第一只猫示例:“三妹常常地,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批注:“扑过来抢”“扑过去抢”两个重复的动作,生动写出小猫的活泼好动,与“白雪球似的”外形呼应,字里行间满是作者对它的喜爱。
第三只猫示例:“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它伏着不去。”
批注:“蜷伏”写出小猫的瘦弱与胆怯,“伏着不去”暗含乞求收留的意味,可主人却因它“不好看”而忽视,为后文的悲剧铺垫。
活动2:对比分析,梳理作者情感
小组合作完成表格,明确作者对三只猫的情感差异:
类别第一只猫第二只猫第三只猫第一只猫“相伴的小侣”“亲爱的同伴”“若有若无的动物”“可厌的猫”日常态度微笑着看它玩耍,为它忧郁提心吊胆查问,以看它爬树为娱乐不加注意,仅张妈给它喂食猫亡失后的反应心里 “一缕酸辛”,安慰三妹再要一只“怅然”“愤恨”,“好久不养猫”“更难过得多”,“永不养猫”教师点拨:前两只猫的亡失让作者“难过”,但第三只猫的死亡让作者“永不养猫”,核心原因是“我”的主观臆断导致了它的悲剧,这份“愧疚与自责”远超之前的失落。
任务三:探究第三只猫,解读主旨
活动1:还原“芙蓉鸟被害案”,分析冤案根源
小组任务:“默读15-34段,填写‘案情调查单’,思考‘我’为何会冤枉第三只猫?”
案情调查项具体内容案发现场一只芙蓉鸟死亡,腿被咬去,笼板有血;另一只鸟羽毛松散,似经挣扎嫌疑人第三只猫指控依据1. 案发前:常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2. 案发后:“畏罪潜逃”,后安详晒太阳,似在吃东西证人证词“我”:笃定 “一定是猫”(愤怒);妻子:“它常对鸟笼望,早叫张妈小心”(责怪);三妹:“猫在这里了”(庆幸)惩罚方式“我” 拿木棒追打猫一下真凶与证据一只黑猫,衔着黄鸟飞快逃过露台案件定性冤案讨论:“冤案的根源是什么?”
明确:“我”对第三只猫的“偏见”——因它丑陋、忧郁、不受喜爱,便主观认定它是凶手,未查清事实就“妄下断语”,最终酿成悲剧。
活动2:探究主旨,联系现实
出示资料链接:“在社会中,有‘缺陷’的人总是饱尝着生活的不幸,不受欢迎的人,往往会成为冤案的牺牲品。”(郑振铎《文艺作家们向哪里走》)
提问:“文中的第三只猫象征什么?作者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明确:第三只猫象征社会中“外形普通、性情内向、地位卑微”的弱者;主旨是“凡事不能主观臆断,要尊重事实、消除偏见,善待弱小生命,人与人、人与动物相处都应秉持平等与包容”。
现实迁移:“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第三只猫’的情况?(如同学因内向被忽视、流浪动物遭驱赶)我们该如何做?”(引导学生回答:不凭印象评价他人、主动关爱弱小、遇到问题先查事实)。
任务四:拓展分享,深化理解
活动:“分享你与动物相处的经历或感悟,说说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示例引导:“我曾喂过小区的流浪狗,它一开始很怕人,后来慢慢信任我。有一次它生病,我带它去宠物医院,看着它康复,我明白‘动物也需要关爱,信任需要耐心培养’。”
学生分享后,教师总结:“无论是人与动物,还是人与人,相处的核心都是‘理解、尊重、包容’,这正是《猫》留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四)梳理总结:凝练主旨,升华情感
教师总结:“郑振铎的三次养猫经历,从‘喜爱活泼的猫’到‘忽视忧郁的猫’,再到‘冤枉猫后的愧疚’,不仅是个人情感的变化,更藏着对人性与社会的反思。第三只猫的悲剧提醒我们:偏见会蒙蔽双眼,主观臆断会伤害他人。愿我们都能像作者后期那样,学会倾听、尊重事实、善待每一个生命,让‘平等与包容’成为相处的准则。”
(五)布置作业
1、写作练习:将“任务四”中分享的经历或感悟,写成200字左右的短文,要求融入具体细节(如与动物相处的动作、对话),表达真实情感。
2、拓展阅读:阅读老舍《我们家的猫》、夏丏尊《猫》,对比三篇文章对“猫”的描写角度与情感态度,写150字左右的感悟。
3、实践行动:若遇到流浪动物,尝试用恰当的方式帮助它们(如投喂食物、联系救助站),记录下自己的行动与感受,下节课分享。
来源:也聊教育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