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天目山常绿阔叶林的雾气尚未散去,红外相机悄然记录下中华鬣羚优雅跃过溪涧的身影;拨开天目山的晨雾远眺东方,绿眉鸭正“拖儿带女”在青山湖上“画圈圈”;转身西望,在数道山丘之外的千顷塘,梅花鹿踏着露珠走向一片低矮的灌木,它们的蹄印与巡护员的鞋印在林间交叠……浙
转自:中国环境网
清晨,天目山常绿阔叶林的雾气尚未散去,红外相机悄然记录下中华鬣羚优雅跃过溪涧的身影;拨开天目山的晨雾远眺东方,绿眉鸭正“拖儿带女”在青山湖上“画圈圈”;转身西望,在数道山丘之外的千顷塘,梅花鹿踏着露珠走向一片低矮的灌木,它们的蹄印与巡护员的鞋印在林间交叠……浙西山间,这些生命正在用最生动的方式,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浙江答卷。
9月22日至25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浙江省杭州市举办,这场首次走进亚太地区的国际生态盛会,吸引着全球目光。而浙江能够成为聚光灯下的东道主,并非偶然。作为“两山”理念发源地,浙江在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基础上,围绕山区海岛县“两山”转化,多维度开展可持续利用,助推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如今的浙江,在“七山一水二分田”的空间里,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无限可能,向世界传播着地球生命共同体的理念。
生物多样性家底日益丰富
“浙江地形地貌丰富,河湖众多,海岸线绵长,孕育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物资源,拥有山水林田湖草海等各类生态系统和天目山—清凉峰、南麂列岛两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已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优势所在、动力所在、后劲所在。”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厅长王敏介绍。
近年来,浙江不断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顶层设计,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融入更高水平生态省建设,率先根据“昆蒙框架”修订实施生物多样性战略行动计划。与此同时,每年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纳入美丽浙江建设任务书,创新发布生物多样性友好指数,创新制定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友好乡镇和体验地3项团体标准。
在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会议上,浙江向世界展示了丰厚的生态“家底”。
2020年以来,全省开展29个重点区域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实现90个县(市、区)全覆盖,共记录物种1.3万余种,其中高等植物6606种,陆生动物4663种,淡水鱼类198种,大型真菌1714种,新物种17个。
“各地组织了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植物所、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等近50个专业技术团队,投入财政资金近2亿元,对全省陆域范围、舟山群岛近岸海域的高等植物、脊椎动物、昆虫、大型真菌、水生生物等生物类群开展调查,调查样点8200多个,布设红外相机4900多台(次),参与技术人员达4600余人。”浙江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生态监测专家连纲介绍。
去年7月,天目山国家级保护区与相邻的清凉峰保护区实现整合,以“扩区”方式联合申报,并再次获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面积从42.84平方公里扩展至547.3平方公里。目前这里记录在册的就“住”着6000多种野生动植物,其中198种属于珍稀濒危物种。在天目山自然保护区生态遥感监测中心,“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地面传感器”组成的天地空一体化监管体系,让保护区的生态变化“看得见、算得清、早预警”,为保护区的科学管理、生态修复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支撑。
浙江已建成运行“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监管”系统、“浙样生态”应用场景、“浙里生物多样友好”微信小程序,7个站点入选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一张覆盖全域的生态质量监测网络,正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基础支撑。
珍稀濒危生物“转危为安”
浙西北,海拔1700多米的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着我国最东南端、遗传多样性基因最丰富的野生华南梅花鹿种群。
清晨,山林巡护员章叔岩踩着露水浸透的山路,又一次举起陪伴他20多年的相机。镜头里,一群华南梅花鹿正在林间悠闲觅食。从仅存80余头的濒危绝境,到300多头的鹿影蹁跹,如今,呦呦和鸣已响彻群山,而章叔岩捕捉到的35万份鹿群影像已装满7个移动硬盘,见证着鹿群从“稀客”变“常客”。
湖州安吉县龙王山海拔1350米处,“千亩田”的沼泽湿地茵茵绿草之下,栖息着我国特有的珍稀两栖动物——安吉小鲵。走进不远处的东关岗保护站,一个个透明的长方形盒子内,指甲盖大小的安吉小鲵幼体趴在黑色土壤上,在保育团队的悉心照料下安稳成长。
这些年,安吉小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强化日常巡护、增设防护设施、成立生态联勤警务站等措施,构建起保护网,还为安吉小鲵搭建了一处“人工家园”,累计人工保育安吉小鲵幼体约1500尾,并放归原栖息地。
在宁波象山韭山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风带着咸涩的湿润,此起彼伏的鸟叫声充斥在耳畔,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凤头燕鸥掠过碧波,在初阳中留下灵动的剪影。
2013年至今,韭山列岛连续13年实施中华凤头燕鸥招引与种群恢复工作,在保护区和志愿者的共同守护下,目前已孵化了151只中华凤头燕鸥雏鸟,占世界各繁殖地总量八成以上,成为世界上最大中华凤头燕鸥孵化繁殖地。
珍稀濒危生物在浙江“转危为安”,它们身后,有一张越织越密的保护网络。
浙江建立3个旗舰动物国家保护研究分中心和9个省级濒危物种抢救保护基地,建有省级以上林草种质资源库(圃)41处、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圃)32家,精心维护物种多样性和遗传资源丰富性。根据2022年完成的《浙江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中期评估结果,2011年至2020年间,全省自然保护地数量增加50%以上,85%的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
目前,浙江已划定3.67万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建立总面积为1.47万平方公里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推动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如钱塘江源头区域、瓯江源头区域山水工程、“蓝色海湾”整治项目、矿山生态修复工程等,全省森林覆盖率提升至58.55%,位居全国前列。
推动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
在丽水庆元县安南乡吾际下村野樱谷,虬曲的枝干挂着青苔,树冠高达三四米的古茶树散落山间。茶农们背起竹篓,指尖在古老的茶树间起舞,一顶、一揪、一放,荒野茶芽便轻盈落入篓中。这看似寻常的劳作,采摘的却是身价不菲的“金叶子”。今年上半年,荒野茶以46.1吨的产量,创下1.05亿元产值,成为实实在在的富民动力。
而本次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会议的伴手礼之一“野樱白”,正是来自“野樱谷”保护基地。
“山好水好,才有了优质的荒野茶,要保证品质,就要保护好生态,需要保护周边野生动植物,及时蓄养天然林木,加强山林防火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让荒野茶更好地保持‘野味’。”五翼茶业负责人姚光平将荒野茶保护利用过程中,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融共促的故事娓娓道来。“生态是我们最大的‘资本’,守护了生物多样性,荒野茶品质就会越来越好,产业才能走得更远。”
从“守护”到“增益”,浙江正在探索一条“保护与发展共生”的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路径。
“我市依托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在全国率先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引领区建设,提出以‘保护优先、持续利用’为原则的生物多样性体验地概念,形成了集科普研学、文创研发、自然体验于一体的产业链条,例如,景宁毛垟乡依托优质的资源发展苔藓产业,全乡苔藓产值2000余万元,累计吸引研学游客2000余人次。”丽水市生态环境局局长胡晓红介绍。
目前,浙江已开展磐安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象山海上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地等7项试点建设,2020年开始,在全国首创开展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建设,推动生物多样性知识传承和转化,并试点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区、乡镇、乡村、企业、湿地等建设。
宋画中的生物多样性、跟着《诗经》识野菜……杭州市上城区结合宋韵文化特色和城市物种资源,推出生物多样性二十四节气系列体验活动,打造全国首个“传统文化+生物多样性”融合宣传与公众参与品牌,获评2025年生态环境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实践成果全国十佳案例。
“全省已建成45个体验地,希望通过沉浸式的体验带动科普教学和生态转化,既能鼓励群众共同参与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的行动中来,又能将丰厚的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麻胜聪表示。
浙江经验,活跃在国际舞台。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COP15和COP16上,湖州、嘉兴和丽水、绍兴、安吉、北仑先后入选“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名单,浙江成为全国入选数量最多的省份,向全球展示特色成果。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