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越来越多的人患糖尿病?医生建议:停止食用&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06 02:00 3

摘要: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NCNCD)于2025年6月2日在《Military Medical Research》期刊上发表的研究报告,截至2023年,中国20岁以上成人糖尿病患者已达到约2.33亿人,较2005年的约8848万人增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NCNCD)于2025年6月2日在《Military Medical Research》期刊上发表的研究报告,截至2023年,中国20岁以上成人糖尿病患者已达到约2.33亿人较2005年的约8848万人增加了163%患病率从7.53%上升至13.67%,相当于每6人中就有1人患病。

更令人担忧的是,很多人被确诊时已经是糖尿病中晚期,胰岛功能损伤严重,血糖控制困难。为何此种疾病的发病率持续飙升?

这几年,身边得糖尿病的人越来越多,究其原因,得糖尿病的原因是一整套生活方式和身体内部变化凑到一块的结果。说白了,日子过得越来越舒服,身体却在悄悄罢工。

而其中一个最主要的祸根,就是肥胖,尤其是肚子上的肉越来越多。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报告指出,我国成人群体中,超重和肥胖问题日益严重,前者超过三分之一,后者逾16%。这不是哪个人吃多了,是全社会“坐得多、动得少”的缩影。国外有一项大型研究发现,只要体重指数(BMI)每往上升5个单位,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就可能翻两倍还多,简单点说,肉长得越多,糖尿病越容易找上门。

尤其是在中国人身上,体重多少不一定说明问题,但腰围大就要小心了。

因为肚子上的脂肪,跟大腿、胳膊上的脂肪可不一样,它是个活跃分子,脂肪不仅是囤能量的,更像是个“爱管闲事”的内分泌器官。

人一旦胖起来,脂肪可不只是“囤肉”,它还会搞事,释放一堆像TNF-α、IL-6这样的“火上浇油分子”,让身体长期处在低烧一样的慢性发炎状态。

这种慢性炎症像是无声的“慢火”,会烧坏胰岛素传递信息的那套系统。

胰岛素一旦“信号不好”,身体为了控糖就得让胰岛β细胞加班加点地工作,不断分泌胰岛素。可是机器用久了也会累,人一样,细胞更是顶不住。

β细胞撑久了也扛不住,最后累趴下,糖尿病就跟着来了。

更要命的是,有些脂肪还爱“乱跑”——跑到肝脏、肌肉等本不该有脂肪的地方,搅得全身代谢更乱,等于雪上加霜。

另一原因,就是身体活动不足,我们得承认,现在中国成年人身体活动不足,问题挺严重,有真实数据撑着背书。

《中国慢性病与危险因素监测(2018)》表明,我国18岁以上居民中,运动量未达健康标准者占22.3%。而且,在那些一周没运动到150分钟的人里,男人比女人懒,比例分别是24.4%和20.2%。

国内一项基于中国慢性病与危险因素监测(CCDRFS)的大型前瞻性研究,从2010年起纳入了8,625名18岁及以上、无糖尿病史的成年人,并持续随访至2016–2017年。最终,有5,782人符合分析标准,研究者累计观察了将近3.7万人的数据。

结果发现,在这段时间里,共有592人新得了2型糖尿病,算下来平均每年每1000人里,就有16个人中招,也就是我们说的“年发病率16.0/千人年”。

那问题来了:这些人为什么会得糖尿病?

研究团队盯上了一个现代人绕不开的生活方式——久坐。

他们发现:每天坐着不动超过6小时的人,得糖尿病的风险比几乎不坐着的人高出33%。

说白了,就是坐得越久,身体越容易造反。这种风险上升不是空穴来风,研究还给出了统计数据(HR=1.33,95%置信区间:1.05–1.68),靠谱得很。

更有意思的是,研究还进一步看了下哪些人坐久了最容易出事,结果发现几个高风险人群:男性、抽烟的、肚子大的、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住在农村的,尤其是生活在东部和中部地区的人。

这么说吧,如果大家本身体质就偏向糖尿病的“体质底子”,再加上天天久坐,那糖尿病真有可能被找上门来。

根据WHO报告,缺乏身体活动是全球第四位导致死亡的危险因素,可显著提高多种慢性病(如2型糖尿病、心血管病及结直肠癌)的发病概率。而且中国的情况还带上“急速城市化”特质,这种趋势在中国城市里尤其突出,工作的体力活越来越少,休闲时间运动也跟着变少。

睡眠紊乱,咱们这一代,节奏快、压力大,睡不好、慌慌张张成了常态。

一项前瞻性研究显示,每晚睡眠少于等于6小时者,其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显著高于每晚睡眠7–8小时者。而且研究中,我们还发现,睡觉开灯致损代谢,夜间光暴露(比如开床头灯、手机蓝光)会打断褪黑素分泌节奏,还会扰乱血糖代谢。

除了久坐、肥胖和睡眠紊乱,医生还发现,有些我们天天吃的食物,正在不知不觉地“偷走”胰岛的健康。

谈及糖尿病越来越“年轻化”,就不得不提到现代人的饮食了,有些食物太伤害胰岛了。

胰岛这小东西,就是身体里管控血糖的“调度员”,靠它分泌胰岛素来维持平衡。

可有些食物,天天吃、顿顿吃,就像拿小刀一点点刮胰岛,时间久了,胰岛功能越来越差,血糖自然失控!

接下来,就揪出最伤胰岛的3种食物,看看大家是不是每天都在吃?

第一种食物:糖油混合物

油条、手抓饼、蛋糕、甜甜圈这些糖油混合物可不仅仅是让大家长肉,它们就是胰岛的慢性毒药。有一项涵盖全球 50 万人以上的荟萃研究指出,每额外喝一罐含糖饮料,2 型糖尿病发病风险就上升约 25%,如果大家还吃炸物,那升糖速度和冲击力可想而知(糖+油=双倍暴击)。

2023 年另一篇对 40 多万人长期跟踪的 Meta 分析也表明,超加工食品摄入比例每增加 10%,2 型糖尿病风险飙升约 12%。更糟心的是,多余脂肪不只堆在肚子上,还会偷偷“跑”到胰腺里沉积,医学界称之为异位脂肪沉积。

Tushuizen 等人曾发现糖尿病患者胰腺脂肪中位含量达 20.4%,而健康人只有约 9.7%,脂肪积累多了后,β 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能力直线下滑。

与此同时,脂质与糖分的协同作战还会让身体对胰岛素越来越迟钝,也就是典型的胰岛素抵抗,控制血糖的压力直线上升。这并非危言耸听,研究发现一旦血糖在餐后 30 分钟内飙破 10 mmol/L(约 180 mg/dL),胰岛功能就会受到严重挑战。通俗讲,这些甜炸组合就像拿小刀一点一点刮大家的胰岛,时间一久,胰岛怕是“罢工”在即。

第二种食物:高脂肪零食

这些高脂肪零食,像薯片、辣条、炸鸡、奶油蛋糕,可不光是让大家长胖这么简单,它们还可能偷偷伤害胰岛。

Holland等研究发现,这些吃进去的饱和脂肪会通过一种叫TLR4的信号通路,促进身体合成一种叫ceramide的东西,这玩意儿会干扰胰岛素信号,让身体对胰岛素“充耳不闻”,结果葡萄糖吸收效率大打折扣,血糖降不下来,胰岛负担也跟着变重。

再说了,多余的脂肪堆积在脂肪组织时,还会分泌一种叫TNF‑α的炎症物质,这东西会“攻击”胰岛里的β细胞,让胰岛素敏感度下降。

实验表明,TNF‑α一旦不见了,胰岛素敏感度就明显好转,说明这炎症的伤害可不小。

更麻烦的是,大量脂肪还会跑去肝脏,搞出脂肪肝(NAFLD),这不仅让肝脏储糖能力变差,还让肝脏制造更多的葡萄糖,血糖自然就上去了。

临床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患有脂肪肝者罹患2型糖尿病的概率显著增加,超过普通人群五倍。不少流行病学研究也证明了,高脂肪饮食,尤其是饱和脂肪吃多了,跟胰岛素抵抗和血糖失调有很大关系,糖尿病发病率明显升高。

总之,这些看起来“美味”的薯片、辣条、炸鸡、奶油蛋糕,就像在慢慢“啃噬”你的胰岛,时间一长,胰岛可能就“罢工”了,血糖控制也就跟着失控了。

第三种食物:糊化主食

糊化主食说白了,就是那些被煮得软烂透的东西,像白粥、烂糊面、土豆泥、藕粉啥的。

大家可能觉得喝碗白粥暖胃又舒服,谁知道这“软烂”的背后,其实是血糖的炸弹!

因为糊化就是淀粉在高温长时间煮的时候,变成了容易被身体快速吸收的糊精和短链糖类,直接把血糖蹭蹭往上涨。

举个例子,《营养学杂志》的一项研究说,白粥的血糖生成指数(GI)能高达90以上,而没怎么加工的糙米才50多,差了好几倍!

这意味着白粥吃下去,血糖瞬间飙升,胰岛β细胞就得拼命分泌胰岛素来降血糖,时间久了,这些细胞就会“累趴”,导致胰岛素抵抗,甚至糖尿病找上门。

更有《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提醒,糊状食物胃排空特别快,葡萄糖像脱缰的野马一样冲进血液,血糖忽高忽低,给身体代谢带来很大压力。

医生建议,平时煮粥的时候可以加点糙米、荞麦这类粗粮,里面的抗性淀粉多,能帮忙慢慢释放糖分,降低血糖峰值。

还有个小窍门:煮好的粥放凉后,抗性淀粉含量会升高,吃了血糖反应更平稳。

另外,饭桌上配点蛋白质丰富的菜,比如清蒸鱼,或者膳食纤维多的蔬菜,比如醋溜白菜,这些都能帮忙减缓胃排空速度,稳定血糖。

现在糖尿病发病率蹭蹭往上涨,胰岛功能这块儿,咱别忽视了。

我们大家要想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生活习惯特别是吃的东西要调整好。

少吃那些升糖快的糊化主食、油炸甜食和高脂零食,多吃粗粮、优质蛋白和蔬菜,能帮忙控制血糖,减轻胰岛负担,让胰岛用得更久。

从今天开始,远离那些慢慢伤害胰岛的食物,好好保护这台“血糖调节的发动机”,给自己和家人筑起一道健康的防线。

1、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中国成年人静坐时间与2型糖尿病发病关系的前瞻性队列研究.2020 -09 -10

2、中国科学报.《柳叶刀-公共卫生》发布中国糖尿病系列综述. 2024-11-28

3、梅斯医学.中国糖尿病最新研究:2.33 亿人患病!2050 年或 3 人就有 1 人患病,这份防控地图必看.2025-06-20

来源:陈艳津医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