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海楼|丰收节,烟台300万农民站C位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4 17:56 1

摘要:提到万亿烟台,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一个个大项目,是一条条千亿、百亿级的制造业产业链。其实,在烟台还有300多万农民在广袤的农田里辛勤劳作,他们也是万亿烟台的建设者。一方面,他们默默耕耘,为烟台的高质量发展种出了粮食,种出了产值,端稳了饭碗;另一方面,他们笑不笑,他

金色九月,瓜果飘香。农民丰收节里,人人都在赞美丰收,其实最该赞美的是农民。

提到万亿烟台,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一个个大项目,是一条条千亿、百亿级的制造业产业链。其实,在烟台还有300多万农民在广袤的农田里辛勤劳作,他们也是万亿烟台的建设者。一方面,他们默默耕耘,为烟台的高质量发展种出了粮食,种出了产值,端稳了饭碗;另一方面,他们笑不笑,他们的腰包鼓不鼓,是衡量发展成果的重要标尺。

“种”出烟台好名声

烟台苹果莱阳梨。这是一句流传已久的话。甜美的苹果和多汁的梨,成为烟台最“鲜美”的宣传名片。可以说,烟台的美誉度,很大程度上是农民种出来的、干出来的。

烟台苹果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具有果形端正、色泽艳丽、酥脆爽口、香气浓郁的特点。在今年召开的第十届中国果业品牌大会上,烟台苹果品牌价值达164.37亿元,连续16年稳居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首。烟台农民靠着双手和镐头在山岭上开出一片片梯田,发展出200多万亩苹果园,苹果产值占到种植业总产业的一半以上。

莱阳梨起源于明末,形成于清初,浸润着400多年来莱阳人的艰辛与付出、聪明与才智。2024年莱阳梨品牌价值达到19.75亿元,创历史新高;品牌声誉达到863.26亿元,位列全国第14位,为全国梨品牌声誉第二位,山东果品品牌声誉第二位。

烟台大樱桃,有“春果第一枝”的美誉,是继中国樱桃之后,春季上市最早的果品。其果实色泽鲜艳、晶莹美丽,富含糖、蛋白质、维生素及多种微量元素,有红灯、美早、黄水晶等品种。

烟台还拥有酿酒葡萄种植基地28.5万亩,形成了蓬莱区“一带三谷”、黄渤海新区柳林河谷、莱山区瀑拉谷三大重点子产区。葡萄种植基地为葡萄酒生产企业提供了优质原料,也成为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

此外,海阳的网纹瓜和白黄瓜、长岛的海参和鲍鱼、莱州的梭子蟹、招远的小米与蜜薯、栖霞的白玉木耳……烟台的农民在胶东这片丘陵上,生产出了数不清的负有盛名的农产品、海产品。每一口鲜美甘甜背后,都浸润着烟台农民的汗水。

种地也能种出新花样

6月27日,全省科技大会在济南召开。烟台的“优质多抗食用型甘薯新品种烟薯25的培育及应用”荣获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登上了全省科技领域的最高领奖台。

“科研不仅有高大上的技术突破,也有扎根大地的默默耕耘。我们用十年心血选育出国际领先的甘薯品种,还要在下一个十年继续奋斗。”“烟薯25”育成人、烟台市农科院副院长辛国胜走出会场后难掩激动。

2017年以来,“烟薯25”累计推广1895.82万亩,新增经济收益418.08亿元,连续6年成为我国年推广面积最大的甘薯品种。

烟台农业和烟台农民逐步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形象,靠着敢闯敢拼和科技创新,把地种出了新花样。

龙口市南村果园果业有限公司的种植基地里,“烟金蜜”即将迎来丰收。与现有主栽黄色品种相比,“烟金蜜”果锈轻,香气更为浓郁,抗病性强,无采前落果现象,优质果率和成品果率更高。2023年,公司以668万元的价格从烟台市农科院取得“烟金蜜”的开发使用权。这是烟第一个成功实现转让开发的自主选育的苹果新品种,打破了从实验室到大田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鸿沟。

“农民科学家”李登海在人民公社担任农科队队长时,就立志种出高产玉米。经过50年的玉米高产攻关,李登海和他们的团队先后育成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的玉米品种390多个,把夏玉米亩产从不到700公斤提高到1400公斤,春玉米突破1600公斤。累计推广种植面积超15亿亩,增加社会经济效益1500多亿元。

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孕育出了鲁花、农大、喜旺、春雪等一系列农业龙头和知名品牌。烟台市持续加大对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社会化服务企业的扶持力度,助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

近年来,手机种地、直播带货等“新农人”不断涌现。“烟台苹果霞姐”李晓霞,是一位教了20多年书的退休英语教师,因帮儿子卖滞销苹果结缘抖音,凭借一口“土洋结合”的英语意外走红网络,成了烟台农品的“银发代言人”。如今,直播间成了她的“新讲台”,通过抖音电商她累计卖出10万斤苹果,还帮助乡亲销售樱桃、网纹瓜等农品。

精气神里有力量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9月21日晚,在万人齐唱《我和我的祖国》的歌声中,“品重烟台·村歌嘹亮”烟台村歌大赛总决赛在莱阳五龙广场落下帷幕。拉面师傅擦净面板拿起话筒,养猪户放下饲料桶走上舞台,果农身上带着果园的清香站到聚光灯下……烟台村歌大赛的参赛者都是百姓歌手、草根英雄,但其影响力超越了明星演唱会。

一首首村歌里,有烟火气,有家乡情,更有乡村振兴的滚烫力量。从田间地头到聚光灯下,烟台农民正以崭新的姿态站在乡村振兴的C位。他们不仅是丰收的创造者,更是美好生活的演唱者和实践者。

上世纪60年代,龙口下丁家村在老书记王永幸的带领下修路治水治田,让一座穷山沟的粮食亩产冲破了2000斤,成为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王永幸被《人民日报》誉为“一心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铁柱子”。如今,下丁家人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核心,开启了“二次创业”。村里着力打造特色农业品牌,建设“下丁家山泉”水厂,建设气调冷库,发展农旅融合,开发采摘观光路线,带动乡村经济再次腾飞。

在烟台,300 多万农民用勤劳和智慧,让“烟台苹果莱阳梨”成为城市名片,让烟台大樱桃、“烟薯 25”走向全国餐桌。他们从传统耕作走向科技种植,从单打独斗走向抱团发展,用一个个合作社、一家家家庭农场、一个个农业品牌,编织起乡村振兴的新图景。

无论是蓬莱三里沟村的乡村旅游转型,还是栖霞衣家村的“天路”精神,抑或龙口下丁家村的“二次创业”,都展现了烟台农民敢闯敢干、永不止步的精气神。在新时代的乡村舞台上,他们正以主人翁的姿态,唱响属于自己的幸福之歌。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