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大罚单”不会是个句号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4 18:08 1

摘要:近日,证监会主席吴清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点名“史上最大罚单”:恒大地产及其审计机构分别被罚了41.75亿元、3.25亿元,被媒体广为传播。

近日,证监会主席吴清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点名“史上最大罚单”:恒大地产及其审计机构分别被罚了41.75亿元、3.25亿元,被媒体广为传播。

这是“十四五”期间,证监会聚焦财务造假这类投资者最深恶痛绝的违法违规问题的一个重大成果。

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

清除害群之马

监管层对财务造假从来都是零容忍。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已有30多家上市公司被查出财务造假。

比如8月,证监会对高鸿股份(000851.SZ)财务造假拟出罚单,对公司及相关当事人开出合计超1.6亿元的罚单,对3名相关当事人采取5至10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6月,越博动力(300742.SZ)因涉嫌财务造假,证监会拟对公司及相关责任人员处以合计3080万元罚款,同时对其中两名主要责任人采取8至10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十四五”期间,证监会针对财务造假案件开出了2214份罚单,罚没金额达414亿元——数量和金额比“十三五”分别多了58%和30%。

2024年,证监会查办了128起财务造假案。

信息披露是资本市场的基石。财务造假的上市公司是侵蚀市场根基的“毒瘤”。

以前投资者亏了钱,只能认栽,现在不是了,相关责任方会面临巨额索赔。比如,康美药业案里,投资者拿到了约24.6亿元赔偿;紫晶存储案、泽达易盛案的投资者,也分别获赔10.9亿元和2.8亿元。

网友呼声很高:光罚款不够,得追刑事责任。

这话没说错,财务造假的责任人真可能“吃牢饭”。康美药业、獐子岛的时任董事长,就分别被判了12年、15年有期徒刑。

“看门人”帮着造假

上市公司是财务造假的主角,可有些中介机构也助纣为虐。

比如恒大地产案里,审计机构普华永道被罚了3.25亿元——这可是笔创纪录的罚单。

金通灵案中,审计机构大华所不仅被“没一罚五”,罚了4100余万元,还被暂停从事证券业务6个月。

中介机构是资本市场治理的重要力量,手里攥着“专业把关”的责任。投资者信的就是中介机构的专业和中立,而且上市公司付的审计费,其实是全体股东的钱。

恒大案之后,不少上市公司都和普华永道解约,不再让它审计财报。普华永道不仅丢了大量审计业务,短期收入受影响,而且市场地位也打了折扣,名声臭了。

2024年,证监会总罚没金额达6.73亿元,4家会计师事务所、1家证券公司还被暂停业务6个月。证监会态度很明确:不管是审计、保荐还是法律服务机构,只要没尽到责任,都要追责。

狠打第三方“帮凶”

财务造假还有新情况——第三方帮衬。据不完全统计,今年被查出造假的公司里,至少7家有第三方配合。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被处罚的第三方,不是审计机构、保荐券商这类常规中介,而是实打实参与造假的“帮凶”。

他们和上市公司结成利益共同体,一起瓜分违法收益。

在高鸿股份案中,江庆为高鸿股份董事的配偶,明知涉案笔记本电脑虚假贸易业务对于高鸿股份而言属于“空转”“走单”贸易业务,将导致高鸿股份业绩虚高,仍主动联系高鸿股份旗下公司开展合作,将其纳入该贸易业务链条,其行为与高鸿股份2015—2021年信息披露违法行为构成共同违法。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