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还记得1978年修改的“国歌”?它与现在的国歌有何不同?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4 18:05 1

摘要:先得从头说起。《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歌的根儿,得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那时候,日本侵略者步步紧逼,中国大地一片狼烟。1935年2月,剧作家田汉在南京被国民党抓起来,关在监狱里。

说起咱们国家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很多人一听旋律就热血沸腾,那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总能勾起老一辈的回忆。

可你知道吗,这首歌从1935年诞生到现在,中间还真经历过几次大变故,尤其是1978年那会儿,歌词被改了,成了一个临时版本。

很多人现在都忘了这事儿了,毕竟现在用的还是原版,大家唱着唱着就觉得它天生就这样。问题是,为什么要改?改成啥样了?跟现在有啥不一样?

先得从头说起。《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歌的根儿,得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那时候,日本侵略者步步紧逼,中国大地一片狼烟。1935年2月,剧作家田汉在南京被国民党抓起来,关在监狱里。

他当时正忙着给电影《风云儿女》写剧本,这片子讲的就是青年人在乱世里的热血故事。田汉闲不住,就在烟盒背面写了首诗,激励大家起来反抗。出狱后,这诗传给了导演孙师毅。孙

师毅一看,觉得太有劲儿了,得配上曲子找人唱。消息传到上海,音乐家聂耳听说了,立马自告奋勇。他俩之前就认识,都是左翼文艺圈的,聂耳对田汉的词特别有共鸣。

聂耳谱曲的时候可没少费心思。田汉的原词是散文式的,句子长短不一,押韵也不规整。聂耳得把节奏掰扯匀称,还得保持那股子激昂劲儿。

他在上海的出租屋里关门闭户,几天几夜没出门,手里拿着田汉的稿子,一遍遍哼唱调整。最终定稿时,他对几处词做了小改动,比如把“用我们的血肉”改成“把我们的血肉”,让唱起来更顺口。

4月,这首歌录好了,成了电影的片尾曲。电影一上映,歌声就火了,上海的街头巷尾,到处是人跟着哼。

国民党那边倒也没马上禁,估计是没想到这歌会这么快传开。日本人后来也慌了,觉得这歌太鼓舞人心,几次想让国民党压下去,但没压住。

抗日战争时期,这歌成了抵抗的象征。张学良的东北军里,士兵们列队操练时就放这曲子。解放战争打响后,它又成了军歌,战士们行军路上齐声唱,士气高涨。

1949年9月,新中国成立前夕,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大家商量国歌的事儿。候选曲子不少,但《义勇军进行曲》传播最广,影响最深。

全票通过,它先当“代国歌”用着,等正式定后再换。10月1日,开国大典那天,天安门城楼下,乐队奏响这首歌,两百多人合唱,现场那氛围,估计谁听了都忘不了。从那以后,它就正式伴随新中国起步了。

可好景不长,到了1966年,国歌的日子开始难过。那时候,田汉作为文艺界老前辈,早被牵连进去,他的作品全遭殃。《义勇军进行曲》的词被停用,只剩曲子在正式场合奏。

为什么?主要是因为田汉的身份问题,大家觉得用他的词不合适。结果,国歌就这么哑巴了,演唱场合直接省掉歌词。

取而代之的,有时候是《东方红》或者《大海航行靠舵手》,但都不是正式国歌。这段时期,国歌的地位实际是悬空的,很多人私下还唱原版,但公开场合得避着点。

转眼到1978年,情况又有变化。那年3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开会。会上,有人提建议,说国歌不能老这么没词,得填上新的,反映当下形势。

为什么又动了这个念头?一方面,田汉的事儿还没完全过去,大家想避开旧词;另一方面,新中国建设进入新阶段,原词里“最危险的时候”听起来太像旧时代了,不够贴合和平建设。

大会听了意见,成立了国歌评议小组,向全国音乐界征稿。时间紧,任务重,从3月到8月,就五个多月,稿子收上来上千份。

小组挑挑拣拣,最后定了个集体填词的版本。曲子还是聂耳的原曲不变,就改了后半部分歌词。前两句保持原样:“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

但从第三句开始,全换了。原版是“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1978版改成“亿万同胞齐心,奋起自卫,保我河山!亿万同卫齐心,奋起自卫,保我河山!保我河山!

”会议上,代表们举手表决,通过了这个新版。从那以后,正式场合就用这个唱了。广播、报纸上登新词,学校里教新版,几年间,大家渐渐习惯了。

这个改动,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影响挺深。原版那股子“冒着炮火前进”的冲锋感,特别像打仗时的动员口号,鼓舞人往前冲。

1978版呢,换成“奋起自卫,保我河山”,听起来更稳重,强调防守和守护家园。时代背景变了,从战争转向建设,自卫保卫的调子更合拍。

艺术上,原词简洁有力,三句叠进,高潮迭起;新词重复“亿万同胞齐心”,节奏感弱了点,少了原版的张力。但当时的环境下,这改动是顺应大势的,大家也没多想,就这么用了四年。

不过,这新版没用多久,就又变卦了。1980年到1982年,宪法修改的讨论热火朝天,各界意见源源不断。很多人写信给人大,说《义勇军进行曲》是革命传统的象征,不能老改来改去,得恢复田汉的原词。

田汉在那几年也平反了,他的贡献重新得到认可。1982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叶剑英主持了这项议题。不记名投票,结果绝大多数支持恢复原版。

会议决定,撤销1978年的新词,回到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那个。广播马上调整,学校教材换回原词,演唱会、庆典上又唱起“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大家一听,觉得这才对味儿,那熟悉的激情又回来了。

为什么这么快就恢复了?说白了,原版太有根了。它不光是首歌,还是民族记忆的载体。1935年的危急关头,它喊出了“站起来”的呼声;1949年,它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抗美援朝、改革开放,它每次都像老战友一样,提醒大家别忘本。

1978版虽有时代味,但少了那份历史的厚重感。恢复后,它稳稳当当用了四十多年,到2004年,第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义勇军进行曲》正式写入宪法,从代国歌变成铁板钉钉的国歌。这下子,谁也动不了了。

现在回过头看,1978年的改动,其实挺有意思的。它反映出那个年代的纠结:一方面想往前看,适应新变化;另一方面,又舍不得扔掉老根基。

跟现版比,新版的前两段一模一样,就差那最后一句。原版结尾“三前进”,像冲锋号,特别带劲;新版“三保我河山”,更像守家口号,稳扎稳打。

唱起来,原版高潮来得猛,容易让人起鸡皮疙瘩;新版平稳些,但少了点灵魂。搁现在,奥运会上运动员站领奖台,国歌一响,还是原版那劲儿,让人觉得中国脊梁硬邦邦的。

说到底,这首歌的变迁,就是中国近现代的缩影。从危亡到新生,从动荡到稳定,它总在关键时候发声。1978年改的那一出,现在听来像个小插曲,但它让咱们更珍惜现在的版本。

毕竟,历史不是直线,总有弯道,但方向没变。多少人还记得那短暂的新词?可能不多,但知道这事儿,就能多懂点来之不易的和平。

以后唱国歌时,多想想田汉的烟盒稿子,聂耳的深夜哼唱,就觉得这旋律不光是歌,还是咱们的血脉。

来源:看电影看到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