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款的比亚迪唐DMI竟然不带随车充?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4 05:09 1

摘要:“提车当晚,小区地库只剩一个空桩,车主却翻遍后备厢也找不到那根能救命的随车充,20万的新车瞬间变成大玩具。”——这条帖子昨晚在唐DM-i论坛被顶到最热,底下跟了七百多条“同款遭遇”,有人甚至说“比没备胎还慌”。

“提车当晚,小区地库只剩一个空桩,车主却翻遍后备厢也找不到那根能救命的随车充,20万的新车瞬间变成大玩具。”——这条帖子昨晚在唐DM-i论坛被顶到最热,底下跟了七百多条“同款遭遇”,有人甚至说“比没备胎还慌”。

事情不复杂:2023款唐DM-i冠军版,配置单里悄悄删掉了“便携式充电枪”,官方商城标价399元,下单后还要等两周。

车主当场傻眼,销售也一脸懵,“我以为全系标配”。

比亚迪客服给的回应很冷静:出于“环保轻量化”考虑,部分车型不再随车赠送,建议用户按需选购。

轻飘飘一句话,把锅甩给了“环保”,和当年苹果不送充电头如出一辙。

可车主的焦虑是具体的。

三四线城市的夜里,公共桩经常排队两小时起步;老旧小区电容不够,私人桩报装被卡;农村老家更是只有220V插座。

那根3.3kW的小枪虽然慢,却能在一夜之间把电量从30%拉回80%,是最后的兜底。

有人做了小范围统计:在理想、蔚来、小鹏的交付群里,随车充依旧默认躺在后备厢泡沫格子里;特斯拉早在2022年取消,但官网2000元的售价把“知情权”做得明明白白,交付前销售会反复确认“要不要加购”。

反观比亚迪,配置表藏在PDF第17页,一行小字容易直接被滑过去。

更尴尬的是“高低配倒挂”。

老款唐DM、宋PLUS,甚至10万元以内的秦PLUS都带枪,如今卖到20万+的旗舰反而裸奔,老车主吐槽“越升级越抠门”,情绪瞬间拉满。

成本账其实很好算:一根枪采购价约180元,按唐DM-i月销1.2万台算,每月能省230万,一年就是2800万。

对年销300万辆的巨头来说,这笔钱连营销费用零头都算不上,却足以让首批车主在论坛里连发十条“劝退帖”,口碑折损很难用数字衡量。

真正的问题在于“信息透明度”。

新能源车早已脱离“早期 adopters”的小圈子,进入普通家庭的第一辆车序列,很多人第一次买车就是DM-i。

他们不懂“交流慢充”和“直流快充”的区别,默认“车买回来就能充”,结果第一次补能就被现实打脸。

有车主提供了一条“野路子”:下单前让销售在合同上手写“赠送原装充电枪”并盖销售章,80%的店最后会妥协。

看似解气,却把议价压力推给了消费者,等于变相惩罚不会砍价的人。

更深层的矛盾是“配套节奏”与“宣传话术”脱节。

官方发布会大谈“1250公里综合续航”,却默认用户家里都有7kW壁挂盒;直播里一遍遍演示“反向放电露营”,没人提醒“放电枪也要单独买”。

技术亮点被放到最大,使用场景却被悄悄裁切。

行业视角看,随车充确实在走向“选配”。

中国充电联盟最新数据显示,全国公共桩保有量已突破240万,一线城市车桩比降至2:1,政策也在强推“小区统建统营”。

逻辑上,慢充枪的使用频率会逐年下降,车企提前砍掉“冗余”无可厚非。

但节奏太快,用户教育没跟上,就会演变成“信任缺口”。

一位做二手车的朋友透露,年底收车时会把“有无原装充电枪”写进评估表,缺一根平均压价800元。

也就是说,现在省下的399元,未来可能让车多贬值一倍,算下来并不划算。

短期看,比亚迪只要做两件事就能灭火:一是把“是否含枪”做成醒目标签,出现在官网首页和汽车垂直媒体配置卡,别再把小字塞到PDF角落;二是给首批订车主一个“限时0元加购”窗口,用积分或商城券形式补发,成本可控,却能换回“听劝”的好名声。

长期看,随车充不会消失,只会分化。

有人需要2kW超轻量放后备厢,有人想要11kW双向放电,车企大可以做成“场景选装包”,把知情权还给用户,而不是一刀切“替你环保”。

毕竟,省的是比亚迪,慌的是车主。

真要让新能源车像燃油车那样“加满油就走”,先得让第一根充电线触手可及。

来源:端庄冰淇淋c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