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吴忠市红寺堡区,从过去“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到如今产业兴旺、生活幸福、环境优美的生态新城,荒漠戈壁上“长出”奇迹。从茫茫戈壁到宜居新城,从贫瘠土地到希望沃土,红寺堡区这座承载着23.5万移民梦想的全国最大易地生态移民扶贫集中安置区,会聚了汉、回、蒙等22个民
红寺堡区万象新。
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宁夏移民博物馆。
红寺堡区“红融融”宣讲团示范宣讲活动。
党员技术服务队在红寺堡镇弘德村冬小麦示范基地测产。
红寺堡区2025年“文化惠民促振兴·秦腔联唱润民心”秦腔展演活动。
萝卜地里迎丰收。
振兴社区居民参与趣味游戏。
新庄集乡红川村现代农业产业园。
吴忠市红寺堡区,从过去“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到如今产业兴旺、生活幸福、环境优美的生态新城,荒漠戈壁上“长出”奇迹。从茫茫戈壁到宜居新城,从贫瘠土地到希望沃土,红寺堡区这座承载着23.5万移民梦想的全国最大易地生态移民扶贫集中安置区,会聚了汉、回、蒙等22个民族的同胞。
27载风雨同舟,红寺堡区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镌刻在发展脉络中,深耕产业升级沃土,厚植文化浸润根基,创新社会治理路径,依托闽宁协作、中烟帮扶的东风,让“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时代乐章在戈壁滩上激昂奏响,为民族地区奔向共同富裕、迈向共同现代化,交出一份鲜活生动、弥足珍贵的高分答卷。
聚焦主线 凝聚团结奋斗的共识之力
红寺堡区是由国家规划建设的易地扶贫移民安置区。这里安置着来自宁夏南部8县(区)的搬迁群众,他们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各异。
如何让这些来自不同地方的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红寺堡区探索出一条“体验—认知—行动—认同”的培育路径。
围绕产业、就业、社会融入三件事,红寺堡区先后出台《关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等指导性文件,着力推动一条主线贯穿各项工作始终,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三个意义”。
同时,红寺堡区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重点和领导干部任职前考核重要内容,健全相关工作机制,争取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保障专项工作经费200万元,形成“八方共建”的推动共同现代化试点工作格局,助力各族群众迈向共同富裕。
连日来,“红融融”宣讲团深入基层,用百姓语言讲述民族团结进步故事,让宣讲成为干群互动、情感共鸣的催化剂。红寺堡区通过“组建一支宣讲队伍、打造一条传承线路、培树一批行业典型”等“十个一”举措,全领域创建“红融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品牌,促进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不断增强“五个认同”,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全域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红寺堡区建成住房、就业等五大服务平台,打造“夯基铸魂红检有我”“堡籽红”等多个品牌。宁夏移民博物馆、红寺堡镇弘德村等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和红色教育基地,入选宁夏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示范案例和优秀案例。
东西部协作更是为红寺堡区注入新活力,与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等地开展考察交流49批、508人次,闽宁劳务协作中心带动5万余人转移就业;教育、医疗“组团式”帮扶成效显著。建立健全红寺堡职业技术学校“4+1+N”教育帮扶机制和罗山中学“台柱子”教师培养模式。“惠眼行动”“护苗行动”等项目,让东西部优质资源惠及更多群众。
国家烟草专卖局先后派驻4任挂职干部倾情帮扶,累计投入帮扶资金近10.2亿元。“造血式”帮扶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提档升级、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持续发力,为红寺堡区串起一条条充满希望的幸福线。
2024年,红寺堡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跃居自治区第一,并获批宁夏唯一的全国共同现代化试点县(区),各族群众发自肺腑地唱响“黄河水甜、共产党亲、总书记好”的时代强音。
产业开花 业兴民富点亮乡村振兴路
秋日的红寺堡区,田野铺展丰收画卷:酿酒葡萄缀满藤蔓,黄花菜晒出满地暖阳,温棚里的辣椒红透枝头。这个曾“苦瘠甲天下,风吹沙石跑”的移民区,靠着特色产业集群,绘就业兴民富的生动图景。
如今,红寺堡区已织就设施农业、黄花菜、葡萄酒、肉牛滩羊“四大产业网”,形成近20万亩特色种植基地,“中国富硒黄花菜明星产区”“中国葡萄酒第一镇”的招牌越擦越亮。肉牛存栏16.2万头,已出栏滩羊112万只,农业产业链综合产值突破29亿元。
走进红寺堡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户们的笑声裹着果香飘出温棚。“咱的黄花菜俏销上海、广东,一亩地能挣近万元。”种植大户手指满棚蔬果,语气里满是骄傲。
近三年,红寺堡区争取少数民族发展资金6890万元,实施黄花菜晾晒车间、设施温棚、桥梁提升等提升产业发展和群众急需的民心项目16个,各族群众的“钱袋子”跟着产业一起鼓起来。
产业版图不只在田间。红寺堡抢抓“宁电入湘”“湘产入宁”机遇,风光电装机总容量达661万千瓦,“风光储能+循环经济”全链条格局初步成形,工业动能持续增强。
数字浪潮里,“红寺堡好卖”品牌让手机成了“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活”,500多名农民电商达人活跃在屏幕前;红寺堡镇团结村的小商贸、柳泉乡永新村民宿各有特色,闽宁协作架起东西部交流的桥梁,数亿元投资、百名干部助力发展。
产业为脉,实干为魂,这片塞上土地正续写着业兴民富的新答卷。红寺堡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搬迁之初不足500元跃升至2024年的15258元,位列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发展成效第10名。
互嵌共融 让美好家园暖意融融
新民街道振兴社区的趣味游戏现场,欢笑声与加油声交织;红寺堡镇弘德村里,多民族群众像家人般一同劳作、互助学习……这是红寺堡区深耕新时代文明实践、推进民族互嵌共融的生动缩影。这座移民之城正以多元举措,织密民族团结之网,各族群众通过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亲如一家。
红寺堡区以城市更新为契机,建设社区共享餐厅、托幼机构、“红色驿站”等便民机构,全力打造多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居民自治网格会聚了560余名各界代表,“55124”治理模式获全国通报表扬。宗教事务依法管理,“五进”宗教场所全覆盖,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的良好局面更加巩固。
从彭阳县搬迁到红寺堡区的马文平夫妇,25年来靠双手建起鞋厂,将3个孩子培养成博士、硕士和致富带头人,他们因“零彩礼”的良好家风,被评为“全国文明家庭”“全国最美家庭”。在闽宁协作引进的企业里,马小龙不仅学到技术,还结识了福建朋友,他们并肩逐梦的故事,是两地交融的鲜活注脚。这样的奋斗身影,正是红寺堡区各族群众共建美好家园、共绘幸福图景的真实写照。
互嵌共融共建美好家园,红寺堡区推进“扦插式嵌入”“小集中、大分散”模式,多民族互嵌混居村(居)占88%以上。念好“实、细、和、融、亲”五字诀,近四年新增房地产建设总面积183.91万平方米,“旧”城变“新”城。
民生福祉 百姓幸福指数节节高
“这水甜得很。”红寺堡镇弘德村村民马占福拧开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注入搪瓷杯。曾几何时,天旱时要去几里外拉水,桶底总沉淀泥沙;如今的便利,源于红寺堡区投入3亿元完成的西部人饮水质提升工程。
红寺堡区早已不是“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的旧模样。这座移民小城将财政收入的85%以上投向民生,治理水土流失39.3平方公里,累计完成营造林156.98万亩,森林覆盖率由移民开发之初不足5%提高到11.53%,草原综合植被盖度从24%提高到52.13%。荒漠化土地面积由2004年的371.7万亩减少到297.67万亩。一件件民生实事的实施,让移民群众“喝好水、就好业、看好病、享好福”,把日子过成了幸福模样。
28岁的张晓伟靠15万元创业担保贷款开了五金店,每月收入稳定,还雇了人;村民李建军在零工市场找活,靠打零工赚了4万余元。去年,红寺堡区出台 16条就业政策,培育700名劳务经纪人,转移就业3.05万人,务工收入达8.3亿元,城镇调查失业率稳控在5.5%以内。
“以前犯心脏病得往银川跑,现在本地医院就能治。”67岁的张桂兰说。红寺堡区人民医院已达到国家推荐标准,县域内就诊率超93%,医保参保率达99%,经验还在全国医疗救助会议上交流。去年,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从260元涨至280元。
田埂间的稻浪翻着幸福,产业园的机器转着希望,红寺堡区成了各族儿女携手奋斗、共建家园的热土。23.5万群众如石榴籽般紧密相依、共生共荣,用汗水浇灌希望,以团结凝聚共识。从“搬得出、稳得住”到“能致富、共繁荣”的蜕变,印证了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各族群众正以坚定的步伐,在共同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稳步前行,续写着共同奋斗的崭新篇章。
文明浸润 让移民奋斗史在新时代愈发鲜活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却足以凝共识、聚人心、促交融。在红寺堡镇弘德村,“地窝子”复原场景无声地诉说着奋斗来路;罗山泥塑、枸杞刺绣则诠释着文化交融的鲜活实践。34项非遗艺术、一部部文学力作,共同织紧民族团结的“情感纽带”,彰显出红寺堡区深沉的文化底气与蓬勃的精神力量。
文化阵地提质升级,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载体。作为宁夏移民历史与民族团结的重要地标,宁夏移民博物馆已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高地,接待超百万人次前来参观。这里,连同扬黄泵站、“1236”指挥部旧址等移民印迹,串联成一条穿越时空的文化传承路线,让干部、群众、青少年在百余场研学中铭记来时路、感念党恩深。
在“石榴花开新征程”夏令营里,5万名各族师生一同走进宁夏移民博物馆,听移民故事、学红色历史;在“行走的思政课”上,孩子们沿着红色研学路线,感悟今日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红寺堡区打造6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红色精品路线,各族群众在共居共学、共建共享中,越走越近、越亲越近。
文艺创作领域更是硕果累累。拇指作家马慧娟作品《飞起来的村庄》入选“中国好书”,秦腔现代剧《攒劲女人》感动全场,非遗掇绣、剪纸《五十六个民族一家亲》等作品纷纷涌现,农民手抄经典被博物馆永久收藏。感恩、包容、创新、奋进已成为这片土地深刻的文化标识。多元文化活动架起连心桥,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罗山杯”篮球赛、“全民吼秦腔”等品牌活动连年举办,持续放大红寺堡声音。
移风易俗深入民心,“三新四简两不”举措,倡导农村彩礼不高于8万元,开展社区邻里节、“崇文重教、立德树人”等活动800余场,促进移民群众邻里变亲人,真正融为红寺堡人。
此外,红寺堡区强化典型示范引领,选树“中国好人”“全国道德模范”等身边典型300余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5个国家级示范单位等在此扎根,100余名模范个人成为“团结榜样”。
本文来自【宁夏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