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云锦面三铃南京钟的前世今生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20 01:43 1

摘要:大约十五年前,我偶去南京中山南路甘家大院参观,在院内南京市民俗博物馆里,有一个陈仲仁古钟表陈列馆,有幸认识了南京著名钟表收藏家、号称“南京表爷”的陈仲仁先生。

二十年前,我在百度搜索南京钟资料时,偶然搜到一台云锦面南京钟图片,其独特云锦面及榫卯联结上下一体的钟壳外型,让我心头一振,眼睛一亮。

此后,该图片不时闪现脑海,我从此踏上寻觅云锦面南京钟的漫长之旅。

大约十五年前,我偶去南京中山南路甘家大院参观,在院内南京市民俗博物馆里,有一个陈仲仁古钟表陈列馆,有幸认识了南京著名钟表收藏家、号称“南京表爷”的陈仲仁先生。

以后交往,我与他成为莫逆之交。通过他的叙说与回忆,这个云锦面南京钟的收藏经历及三铃结构功能变得逐渐清晰。

陈仲仁13岁开始迷上收藏,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他有意识通过登播报刊、电台小广告收购老物件。当时,一些人通过广告直接联系他,将祖辈留下的老物件卖给他。

这个钟,是他1989年收自当时的江浦县石桥乡石村老街(今浦口区星甸街道石村)一户家。除钟之外,还从这户收到老红木床、红木桌椅、银粉盒、银肥皂盒、银漱口杯、银刮舌器,银器皆为民国上海九大银楼(杨庆和、老凤祥、裘天宝、方九霞、宝成、庆云、景福、费文元、庆福星)之一裘天宝银楼制,裘天宝款,还有铜高足杯、铜火炉等。老红木床、红木桌已转让,椅子和银器仍在陈仲仁家里。

拿回钟后,陈钟仁兴奋不已,在家反复观察研磨。此钟有四个独特之处:

一是钟面为南京云锦面。南京云锦始于东晋,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列中国四大名锦之首(南京云锦、四川蜀锦、苏州宋锦、广西壮锦)。云锦面用骨胶粘贴在铜板上,上端织有天宫楼阁、仙鹤、华表等;下端织有鱼化龙纹,鱼化龙象征从平凡到卓越的蜕变,寓意生命境界升华、文化延续、奋斗成功及吉祥好运。江崖海水纹,寓意江山永固、万世升平。整个云锦面,色彩鲜艳灿烂,图案高贵,有皇家之气,用料考究,织造精细。

二是机芯为三铃结构,有三个法条盒,三组动力源。报时报刻方式:整点时,先报四刻,再报整点;报刻时,先报整点,再报几刻。无须看钟盘,仅听打铃声音,既可知时间为几点或几点几刻,行内俗称“刻刻点”,也叫“二问”,报时报刻不报分。第一问报时(当),几点当几次;第二问报刻(叮当),几刻叮当几次。报时报刻连续,按序进行,不同于双铃南京钟报时报刻间隔分开。

三是老红木细雕紫檀工钟架,上下通过传统榫卯结构成型,形成一体,不可拆分,外形极为雅致。钟壳雕刻缠枝纹、缠枝蝙蝠纹、草龙纹、祥云蝙蝠纹,分别象征生生不息,万代绵长,吉祥幸福美好。四是存放上弦钟发条动力钥匙的小抽屉,在钟架右侧下端设置,有别于民国时期小抽屉设计在三托中层架后面的制式。小抽屉头别致,是标准传统燕尾榫结构,东西虽小,工手却一丝不苟。整个钟架,为一整体,雕刻细腻生动,造型典雅独特。

这个钟收来时,原装度极高。钟架及机芯完好无损,钟架、云锦面、机芯、铃铛、钥匙皆为原配,因年代久远(晚清),不能走动。当时,陈仲仁忙于收货,便将钟交给他的好友“南京博物院宫廷钟表维修师”张志民维修。

张志民师傅曾当面对我说:在维修此钟机芯时,发生了点小意外,他不小心将拆下来的一个铃铛从桌台跌落地上摔坏了,现右侧套铃上面的为后配。后配老铃颜色与原铃铛有色差,他至今仍为此事感到遗憾!修复后,此钟恢复原有走打功能,走时很准,24小时误差仅1分钟左右。超百年机械钟,仍有如此精度,让人佩服!陈仲仁拿回家中,无事便把玩欣赏,视为珍宝,精心珍藏。

2011年陈仲仁、张志民两人经过195天精心奋战,共同为南京博物院维修了故宫文物南迁、后转入南京南博的宫廷钟表65件。1件清乾隆英国造铜度金转花自鸣过枝雀笼钟,被南博定为一级藏品(故宫同款,也被定为一级藏品)。同时,修复南京钟11台。

南博宫廷钟表维修项目,经北京故宫钟表维修组专家评审验收通过。南博为修理后恢复原功能的宫廷钟表,专门设立了钟表馆,成为南博热门藏馆之一。

同时,南博还组织专门力量,编辑出版由他俩共同修复的院藏钟表精品《精准与华美》彩色专辑,2013年4月,由江苏凤凰出版社出版。

一晃,时间到2002年,不知不觉这个钟已在陈仲仁家藏了十三年。这时,他女儿已大要成家,他依依不舍出掉一批老物件,此钟也在割爱之列,全力为女儿婚嫁筹款。据他回忆,此钟转让给了一位南京同行,行内人不久便转出。这个钟此后二十多年如石沉大海,杳无音讯。

直到2024年,我有幸偶然认识也玩老钟表,原为同系统的一位老哥。我便将云锦面钟图片发给他,向他咨询此钟去向。没想到他不仅知道此钟状况,还说藏家年事已高,正欲出让。真应了那句话: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我当即委托他全权通关接洽,抓紧落实。收藏靠缘份,与人有缘,才能与物结缘。其间来来往往、波波折折,经过大半年的等待,终于在2024年10月1日国庆节那天上午拿到此钟,也算了却了我二十年来的追寻夙愿!

我幸得此钟,陈仲仁说1989年收自江浦石桥石村的话语声不断在我耳际回响,石村何地?石村何处?石村何境?什么地方能有如此天花板级的三铃南京钟?一定不是等闲之地,平凡之家。带着一系列疑问,我踏上了追寻石村,探寻钟源之旅。

2025年3月8日,天气晴朗,我专程驱车前往石村实地考察。不来不知道,一考察我对石村、石村老街厚重历史文化底蕴肃然起敬!

石村地处江浦(现浦口)、和县、全椒三县交界处,与安徽和县香泉镇、石杨镇及全椒县武岗镇毗邻。1975年,著名油画家陈丹青(代表作:西藏组画)从赣南于都转插队在石村驷马河以北青山寺下的寺脚(现浦口区星甸街道双山村寺脚组)。石村村及老街,现位于浦口区星甸街道西部(石桥镇2012年8月并入星甸街道),明代建村,因建在石头山(秦山)东麓,故名石村,村后建有一庙,名石村庙,因此,石村也别称为“石村庙”。《江浦县续志稿》新记村镇计列十八,石村位居其一,石村的历史地位可见一斑。石村民国18年(1929年)设镇,民国23年(1934)建乡,1949年4月至1956年3月为石村乡人民政府所在地。

自古以来,石村就是一个较大的聚落,呈南北走向延伸,号称十里长街。光绪年间,有散杂摊铺,清末,渐次出现有招牌的京、杂、布店。开店最早的姜仁兴号(先布后杂)、颜义兴号(布杂)、茆义茂号(杂)、游裕源号(杂);其次是蓝义和号(布)、黄恒生号(药);再其次是黄恒裕号(布)、张茂记号(先京后杂)、张正泰号(布杂)、颜恒兴号(布)。

石村人习尚限字格对联,当年这里的商号人家曾用鹤顶格镶嵌店号,对联如下:

姜仁兴号:仁里和风歌阜物、兴诗天宝咏如松。

颜义兴号:义路礼门鸿开利,兴基立业发财源。

黄恒裕号:恒心恒产,裕国裕民。

茆裕茂号:裕容万物,茂丽三春。

刘春和茶酒馆:春日初长高朋满座,和风正暖胜友如云。

春暖花香飞觞醉月,和亲会友把酒临风。

张正泰号:正心修身官山府海,泰来否去纬地经天。

石村正街偏短,是赶集的核心聚散地,京、布、杂店,大都建在正街两侧,集市贸易繁华。是苏皖两省农副产品的交易集散地,也是两省民间文化交流之地,故有“小上海”之称。正街上坡西北(现石村村党群服务中心和卫生所),为粮行聚集地。上世纪30年代,20多家粮行中有民生、泰和、同和、同泰四家大行,每家日吞吐量曾达三万斤。正街下坡东南,为猪、牛、羊、驴等牲口交易市场。

同时,辖区内有驷马山、秦山等,地形复杂,石村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驷马山又叫四溃山,相传是楚霸王项羽垓下溃败至乌江前,与韩信部队最后一战之地。隋唐名将秦琼,曾率部登临石头山(秦山);太平天国为拱卫天京,曾在此驻扎重兵;抗战期间,这里发生多次战斗;第二次国共内战,石村也是拱卫南京战略要地,打通石村即可穿越老山,直抵浦口江边,因此,国民党派重兵把守。

1997年6月,为纪念保护抗日民主根据地而献身的先烈,在石村秦山山顶建立了抗日英雄纪念碑,成为全区乃至全市党员干部、中小学生及爱国人士的教育实践之地。

在当天考察石村老街时有幸认为现住老街居民马哥,我说明来意后,他热心帮我联络。他说据村里九十左右老人回忆,当年石村老街姜家(姜仁兴号)、颜家(颜义兴号、颜恒兴号)各有一台精致南京钟。姜家那台钟,解放后运动中被抄家拿走了,不知去向;颜家为人低调,常施善举,人缘好,历次运动未受冲击,祖传之物得以保存。直到八十年代末,拟建房屋时,才将祖辈之物售出。

在老街马哥的热心帮助下,我得以和颜义兴号创始人颜存贵之孙颜永齐(73岁)见面,进一步确认了此钟来自老街颜家。

清末民初,颜家是石村老街首批开号商家,一家二爿店(颜义兴号、颜恒兴号),颜义兴号是石村老街历史上著名商号之一,属于“家保店”类型,货物花色品种齐全,在当地享有盛誉。颜义兴号以布、杂兼营为主,同时还开设后堂,制作糕点茶食对外批发,展现了其多元化的经营模式。20世纪30年代,石村粮行曾发展到20多家,颜义兴号作为其中一家,见证了石村作为区域粮食交易中心的盛况。

抗战前夕,石村的布店竞争激烈,颜义兴号曾通过大张横幅广告、减价促销等方式吸引顾客,成为当时商业繁荣的象征。此外,颜义兴号的对联“义路礼门鸿开利,兴基立业发财源”,也反映了其经营理念和文化底蕴。

据颜永齐回忆,此钟由爷辈购置,后传父辈颜知理,在父辈时转出。我们聚会时,颜永齐手持祖辈之钟照片合影。此刻,他对物遇良主自有归期,露出了欣慰之情!

通过对石村老街的考察走访,此台南京钟溯源流传已然清晰。收藏老物件的目的不仅仅要知晓它的价值本身,更应挖掘探寻物件对应的社会、家庭、人物的历史变迁,及洞悉背后蕴藏的经历故事。

南京云锦和南京钟都起源于南京,南京云锦有“寸锦寸金”之称,东晋义熙13年(417年),在东晋国都健康(今南京)便设立了专门管理织锦的官署——锦署。云锦现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南京建邺区茶亭东街240号建有南京云锦博物馆。

南京钟的制造工艺源自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1601年向明朝万历皇帝进献的自鸣钟。据清初刘献廷的《广阳杂记》记载,明末江宁(今南京)人吉坦然创制“通天塔”自鸣钟,这是最早南京钟,又称“本钟”“苏钟”“插屏钟”。南京钟不仅是一种计时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反映了当时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南京云锦,南京钟是两个具有厚重历史文化背景和显著地方特色的南京特产。收藏研究此钟,也是为保护历史文物,弘扬传统文化,实现民族振兴做一点积极有意义的事。

2025年3月22日

注:文中部分引用《浦口文史丛书》老街老村录。

校对 陶善工

来源:扬子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