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前,多部门联合印发《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擘画了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高质量建设的宏伟蓝图,明确了建设目标、涉及范围、总体布局和具体部署。
【光明论坛】
作者:陈庚(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日前,多部门联合印发《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擘画了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高质量建设的宏伟蓝图,明确了建设目标、涉及范围、总体布局和具体部署。
长江,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资源,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文化记忆,展示着中华江河文明的符号体系,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文化强国战略目标中具有独特的价值作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探索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新路。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横跨13个省(区、市),高质量建好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需要进行总体设计、统筹规划,积极稳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营造良好的建设环境。《规划》明确提出构建“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分级管理、分段负责”的工作格局。按照《规划》要求,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需要在中央统筹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基础上创新和完善管理体制机制。
地方应以《规划》为指导,统筹地方资源,因地制宜制定并推动实施本地区的建设保护规划,既要保证13省(区、市)规划与总体《规划》的贯通衔接,又要确保本省各级政府及建设主体在四类重点功能区、五大工程上的贯通一致,形成“中央—省—市—县”一张蓝图绘到底,规划布局一体贯通的体系。
基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阶段性分期,各地各部门要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长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探索长效管理机制,做好公共文化服务、旅游观光、科学研究等常态化体制机制设计与衔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覆盖区域广泛,要构建跨区域、跨流域的协作模式,实现建设互助、监管互动、信息互通、经验互鉴、优势互补的协同机制,充分利用博览会、长江联盟、长江艺术节等平台和渠道搭建政府部门、协会、公益机构、市场主体等横向联结的“合作环网”。
《规划》提出要着力构建保护体系、健全保护机构、建立挂牌保护机制等要求。根据既往保护经验,落实文化遗产保护要求,应不断创新保护机制,重点推进活态保护与生产性保护。
长江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产生活区,在坚持保护优先的前提下,要科学划定管控保护区,既要解决以往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重物轻境”的本体性保护问题和“重有形轻无形”的选择性保护难题,又要兼顾长江沿线居民的生产生活样态,进行活态化保护。依托具有生产性质的文化遗产,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将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并通过数字信息技术积极融入现代生活,引导消费者在文化体验中参与文化遗产时代价值建构。如利用短视频等平台,探索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四川蜀绣技艺与电商直播相结合的生产性传承方式。
《规划》提出要实施传承保护工程、研究发掘工程、环境配套工程、文旅融合工程、数字再现工程等五大标志性工程,这表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高质量建设要依托适宜的空间载体。五大工程的实施落地,需要以利用机制的创新为突破,勾勒出资源融通、产业协同、人城融合的美好画卷。
完善长江文化资源融通机制。全面推进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资源的普查和梳理工作,基于数字信息技术建立文化遗产资源清单,建立统一的数字资源库,筑牢资源融通的基础。
建立产业协同机制。沿江城市可以布局系列“长江文化客厅”,创新开发长江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和世界级城市休闲旅游带,以点带面,形成长江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通过科技赋能,利用数字技术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IP,构建多元细分的数字化文化消费场景,开发视、听、嗅、味、触感交互的体验经济,促进文化产业、文化遗产和社会经济资源与旅游业的协同融合。
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人民城市人民建的理念,调动公众参与积极性,推进长江文化嵌入公众生活。例如,将农耕文化形成发展的历程由传统的“博物馆展示”转变为生活中处处可见的农耕工具标识、农耕景观及农耕体验。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05日 02版)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