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以食为天,中国的饮食文化一向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宫禁森严,皇家饮食如何,他们都吃些什么山珍海味?皇帝请客吃饭是什么样的排场?帝后们逢年过节吃食有什么特别的吗?《如是京华》(下册)有一篇《食紫禁烟火,品故宫百味》介绍了清代宫廷中的饮食,说是“实际上,皇帝膳
原创 江村过客 学海岸边一过客 北京
民以食为天,中国的饮食文化一向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宫禁森严,皇家饮食如何,他们都吃些什么山珍海味?皇帝请客吃饭是什么样的排场?帝后们逢年过节吃食有什么特别的吗?《如是京华》(下册)有一篇《食紫禁烟火,品故宫百味》介绍了清代宫廷中的饮食,说是“实际上,皇帝膳食所用的食材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奢侈,不少食材与如今我们餐桌上的十分相近”,说哪儿都少不了饽饽。
宫廷里的饽饽,是满族传统的一种叫法,凡是把粮食加工成面类的食品都叫饽饽,饺子、烙饼、蒸糕、馒头都统称饽饽。饽饽有甜的、咸的、油炸、烙熟、烤熟的,以甜食居多,这和满族多吃蜂蜜的传统有直接关系。清代初期,孝庄皇太后进膳时,有螺丝饼、红糕、盆糕、澄沙饽饽、豌豆饽饽、蜜麻花、炉食,这七样都统称为饽饽。
或许想不到,大臣们参加国宴需要自掏腰包。《大清会典》载,不同官职要带不同的食品,比如多少酒,多少肉;因各家带的食物有差异,实际执行的是上交食物所折合的银两,上交后会返还赴宴回执,来证明参加了宴会。清代最重要的宴飨是元旦、冬至、万寿三大节的太和殿宴会。君臣共同出资共宴,是延续了入关前的满族传统,源于八旗兵民合一的行政军事管理制度。在当时遇到了战争,将士们自带武器、干粮出征,所获的战利品由八旗平均分配;遇到喜事聚会和庆祝,各家分摊,君臣共同出资。
清人入关后这种制度得到了延续。太和殿大宴用饽饽桌,二百一十席,羊百只,酒百瓶。在《清会典礼部事例》中记录了王公进献的份额:亲王每人进八席;郡王每人进五席,羊三只,酒三瓶;贝勒每人进三席;贝子进两席,羊两只,酒两瓶……共应进一百七十三席,羊九十一只,酒九十一瓶。不足部分由礼部行文光禄寺,补办三十七席,羊九只,酒九瓶。大宴结束后,赴宴的王公大臣们还有一项“抢桌子”的任务,就是把桌子上剩下的食品全部打包回家。有的大臣来不及打包,就用衣服兜着。一兜食品,有的衣服就成了五颜六色的大染布,这便成为王公赴宴的一个笑话。
清代有三大宴,其中元旦、冬至两大宴都在冬天,尽管穿很多衣服,但跪拜在外,也并不舒服。此外,光绪皇帝的生日在农历六月。光绪二十六年六月二十六日,在太和殿举行万寿宴会,时任吏部郎中的何刚德参加了。他在《春明梦录》中记载,当时他里层穿有朝服,外层罩有补服,宴桌是矮几,大家席地而坐,两人一桌,桌上有饽饽,有水果,还有整只的羊腿,摞在一起。夏日中穿着那么多的衣服,坐在太和殿的院子里,可以想见宴席上的艰辛。随着赞礼官的跪、拜仪式,皇帝离座,意味着宴会结束,一些食物可以打包带回家。据何刚德记载,唯水果可食,饽饽及余果可以带走。
另有《澄斋日记》的作者恽毓鼎,在日记中记载了慈禧圣寿宴的情况:“卯正二刻颐和园仁寿殿筵宴。入座皆朝服。毓鼎改与庶子庆颐同桌。光禄寺斟酒一巡,内务府斟奶茶一巡,均系银碗。计:羊腿四只,一大盘(国语名色食牡丹);苹果四盘,葡萄四盘,荔枝、桂圆、黑枣、核桃仁各一盘;五色糖子四盘;五色饽饽二十盘,牛毛馓子三盘(每盘十六件,虚架起)。谢宴,谢盘赏,行一跪三叩礼……辰初宴毕,以口袋携各品果饵而归(唯苹果、葡萄尚可吃,余则或生或蛀)。”各种食物,一盘一盘摞得很高,但里面都是架空的;宴会结束以后,打包食物带走,唯有苹果和葡萄还可以吃,其他的饽饽都长虫子或者发霉了。可见,当时内务府官员层层贪污,其中有很大的黑洞。
乾隆年间,每逢元宵节都要招募很多洁净的厨役,到宫里帮着加工元宵。元宵宴往往在圆明园举办,在“山高水长”殿内设桌摆元宵与果盒,到了夜晚,乾隆皇帝与皇太后观灯、吃元宵,亲王、皇子、皇孙随侍左右。但清代晚期,同样是吃元宵的日子,光绪已吃过了元宵,前往慈禧面前请安,慈禧正在吃着元宵,就赐给光绪皇帝吃(依照宫中的规定,如果赐膳不吃就是大不敬);光绪吃过了,还是强忍着吃,实在吃不下了,就悄悄把元宵藏在袖口里面。元宵既热又黏,据说光绪皇帝想甩又甩不掉,感觉很狼狈,于此可见光绪与慈禧母子关系的紧张程度。
来源:草根练剑.